腹部、足三里穴位按摩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

2021-09-26 03:00秦利格
光明中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早产儿胃肠腹部

秦利格

早产儿指胎龄在37足周前出生且体质量在2.5 kg以下的活产婴儿,也称未成熟儿,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的早产儿人数已居于全球第二,近年来随产科技术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提高,但其胃肠功能弱,因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问题也是当前研究重点[1]。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状况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重视,而腹部按摩可机械性刺激胃肠道,对促进胃肠蠕动为一种正向作用[2]。本研究主要分析腹部结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早产儿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2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①均为34~36周早产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并于濮阳市中医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接受诊疗;②出生时的生命体征较平稳,且基础疾病已基本得到治愈或处在平稳恢复期,在出院后体质量达2.0 kg以上,吸奶速率<1.8 ml/min;③出生时无口腔畸形、病理性黄疸、胃肠道或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病变;④家长签署知情同意相关文件。

1.3 排除标准出院后未定期至濮阳市中医医院儿保门诊完成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患儿。

1.4 方法

1.4.1 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护理及保健疗法,如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改善患儿呼吸道临床症状,抗感染、补液、纠正酸中毒与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并指导其进行合理喂养和日间护理,于出院后每月安排健康体检,监测患儿体质量、身长,并予以相应的喂养建议、养护指导、早期锻炼和常见病防治等。观察组另予以腹部及足三里穴位按摩,腹部按摩于患儿喂奶后60 min开展,接触前护士依据“七步法”行手消毒,保持手感光滑且无倒刺,摘掉佩戴的首饰,互搓双手至温暖,按摩时以摩腹穴为主,取其舒适方便为宜,按摩方向与肠蠕动保持一致,即顺时针进行,同时配合下肢足三里穴位按摩,按揉8次,约2 min/次,按摩护士双手尽量放松,轻柔地在患儿脐周进行打圈式按摩,以脐轮作为中心点,自内向外、螺旋式进行,保持轻柔适中的按摩力度,密切观察患儿的面部情绪改变,判断其耐受度,按摩时适当与患儿说话,声音轻柔婉约,每日20:00重复进行,直至胎粪排尽日。

1.4.2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喂养情况(全肠道喂养时间、吸奶速率、吸奶量、喂养不耐受率),喂养不耐受评估标准:呕吐、腹胀、开奶延迟、胃内咖啡色奶、潴留量>50%;②记录2组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质量变化,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同时于2组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神经测定量表(NBNA)评估患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该表共20项,每项记0~2分,满分40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行为功能越好;③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观察组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吸奶速率、吸奶量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比较 (例,

2.2 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2组出生后1个月体质量均低于出生时,出生后3个月、6个月体质量高于出生时,2组出生后NBNA评分均高于出生时,且观察组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质量及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17%(2/48)(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瘀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1例),低于对照组18.75%(9/48)(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迟发性败血症2例)(χ2=5.031,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医疗技术进步,临床上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多数早产患儿的胃肠道功能未发育成熟,其胃肠激素分泌量低,胃肠道的蠕动速率减慢,可出现潴留、呕吐与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现象,造成喂养困难、呕吐、腹胀和生理性体质量降低[3]。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对相关穴位进行揉捏活动来改善疾病状态,促进生理健康的温和刺激疗法,尤其是腹部按摩可促进早产儿自主神经发育[4]。有研究[5]发现,早产儿予以腹部按摩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率显著减少,胎粪排尽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明显缩短,这对促进其生长发育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经腹部及足三里按摩后,患儿全肠道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吸奶速率、吸奶量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这与黎首豪等[6]的研究结果相近,表明腹部与足三里按摩可较好改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现象。可能是因为腹部按摩能较好地刺激患儿的迷走神经,刺激其吸吮反射,使胰岛素、胃泌素与胃动素分泌升高,从而提高患儿的胃肠动力,促进胎粪自然排出,保证肠道通畅。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儿童常见肺脾肾不足,心肝常有余,本研究选择腹部摩腹穴、足三里等健脾益气消食的穴位,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不仅定位方便,操作也较简单,易被患儿家长所接受,且坚持按摩以上穴位能较好地改善患儿的脾胃功能,从而发挥健脾益气功效,进一步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其生长发育[7]。

杨蕾[8]发现,中医捏脊疗法能较好地促进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使体质量、生长发育、头尾增加。本研究中2组出生后1个月体质量均低于出生时,出生后3个月、6个月体质量高于出生时,且观察组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体质量高于对照组,与冯剑美等[9]报道的观察组经腹部按摩,出生后10 d内恢复出生体质量率、每天增加体质量高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表明经腹部及足三里按摩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按摩腹部可使机械性刺激胃肠道,增加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提高喂养耐受,使早产儿奶量增多,体质量加快增长,这对促进其生长发育有积极意义,尤其是选择按摩腹穴及足三里等健脾益气消食穴位,经对皮肤、经络、腧穴等刺激而起到调节脏腑、活血通络、增加胃肠吸收作用,继而促进小儿体格增长。此外,本研究也发现,观察组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这与王晓静[10]的研究结果相近,表明经腹部及足三里按摩利于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这可能是因为经腹部按摩时大脑受到皮肤触觉压力感受器传导信息刺激,而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泌素与胰岛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使消化系统处在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皮肤为神经系统外在感受器,对早产儿开展腹部与足三里穴位按摩,经良性刺激皮肤感受器,使患儿的颅神经元感受触觉、视觉与平衡等各种良性刺激,促进大脑中各种有益神经递质释放,从而顺利引出并不断提高原始反射,加快神经系统发育,因而也能明显改善患儿神经行为发育。

观察组并发症(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迟发性败血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低,表明经腹部及足三里穴位按摩能减少早产儿相关并发症,这可能是因为经腹部及足三里按摩作为非侵入性操作手段,经刺激神经中枢产生生理性的反射,而增加胃泌素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加快新陈代谢,经穴位按摩可有效刺激其全身经络,促进神经行为发育,因此相关并发症风险减少[11]。

综上所述,经腹部及足三里穴位按摩应用于早产儿中有较好护理效果,能明显促进其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发育,减少喂养不耐受和并发症风险,有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早产儿胃肠腹部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