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周谊霞,2 李 毅 李 委 徐 旭 许键炜
1.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2.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3.贵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4;4.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5.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 550004;6.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4;7.贵州医科大学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体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4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之一,每年约有150 万的新发患者,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1]。脑梗死占各类卒中的75%,是造成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死亡率仅低于心肌梗死和癌症[2-3]。负性情绪是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其中焦虑、抑郁最常见[4]。研究显示,有20%~5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5],并且认知和神经功能与其呈明显负相关[6]。因此,早期对存在负性情绪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能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问题发生前寻找潜在问题并制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确定主题、组建团队、分析失效模式、制订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5 个步骤[7]。本研究将FMEA 运用于脑梗死患者,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采用前瞻性研究法,选取贵州省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8 月就诊的无沟通障碍105例脑梗死患者[8],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52例。排除标准:①患病前确诊焦虑症、抑郁症或伴有明显精神异常;②认知功能障碍;③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④存在恶性肿瘤。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所有研究对象护理措施包括脑梗死相关知识普及、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病情观察等。试验组增加基于FMEA的护理模式。
1.2.1 确定主题 脑梗死起病急、症状重,功能障碍、生活方式改变等容易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严重影响预后。因此,本研究确立主题为“改善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1.2.2 成立FMEA 小组 1 名主治医师、1 名护士长(主管护师)、3 名护士(护师及以上)和3 名硕士研究生。所有研究者统一接受FMEA 系统化知识培训。
1.2.3 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分析 课题组前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主要来源于护士、自身及家庭社会,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并逐一讨论。优先风险系数计算公式:发生的概率(O)×侦测的可能性(D)×严重程度(S),计算每个影响因素的优先风险系数(RPN)。RPN>125 分,表明需及时干预[9]。见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潜在失效模式、原因及RPN(分)
1.2.4 制订干预措施 ①健康宣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医护信任感,综合利用宣传册、一对一知识培训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本病发病原因、日常用药的作用及目前的治疗现状,告知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强调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疾病转归的积极影响。关心、爱护患者,耐心的解答疑问和顾虑,鼓励其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情感宣泄,增强自信,提高治疗配合度;②提高患者依从性:出院前,开展多形式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遵医度;出院后,嘱患者严格用药并行健康管理,给予个性化饮食指导,自觉性差的患者建议通过家人监督帮助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强调健康管理对预防二次卒中的重要性。③康复指导:功能锻炼不仅可以改善肢体活动能力,还能降低患者疲劳感。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早期协助翻身及大小关节主被动活动,后期行坐立、站立和行走训练。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衣裤穿脱、抓握训练等;随着活动水平的提高,逐渐过渡到刷牙洗脸、梳头、进食等,另外开展搭积木、捡豆子等精细活动。④家庭社会支持:建立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息交流网,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关注患者情绪,了解其情绪状况并给予精神支持,有异常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指导家属及时消除负面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有条件者引导亲友陪伴患者,与患者有效沟通。
1.2.5 效果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0]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1],两量表均有20 个条目,粗分20~80,最终得分为粗分×1.25,焦虑、抑郁程度与得分呈正比。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估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12],共10 个评定项,得分为0~100 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与分值呈正比。干预期间,观察两组死亡及失访情况。
采用SPSS 22.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存在死亡及失访的情况,但两组死亡及失访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死亡及失访情况比较(例)
干预后两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分,)
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干预后,两组Barthel 指数均高于干预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 指数比较(分,)
表5 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 指数比较(分,)
FMEA 具有前瞻性,可用定量方法发现和分析潜在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很高的预防价值[13-14]。大量研究[15-17]表明FMEA 能提高护理质量。目前,针对患者负性情绪的风险管理并不完善。FMEA是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方法,若能有效运用FMEA,建立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风险管理方案,对降低患者负性情绪、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FMEA 与护理相结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提示基于FMEA的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肢体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应用FMEA模式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18]。
本研究中护士、患者及家庭社会可导致失效模式的出现。潜在的原因可能是护患缺乏有效沟通,患者内心疑问和顾虑无法获得及时解答,导致对本病发生原因、治疗有效性产生质疑[19-20];患者既往无手术史,抗拒本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加之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病后疲劳感的增加及担心后期复发丧失治疗信心[21-23];家属长时间受经济及生活负担等的困扰导致情绪波动过大,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负担[24-25]。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本病恢复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通过组建FMEA 小组,从健康宣教、生活习惯、日常活动训练、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增加脑梗死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发病机制、治疗及康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指导肢体功能锻炼,促进其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密切的沟通联系,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26-28]。结果显示,试验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日常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FMEA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利于患者预后转归。
综上所述,基于FMEA的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