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第二十一幼儿园 王 露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幼儿园开展古诗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欣赏古诗的美,积累文学语言,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和教师的品格,树立坚强勇敢、积极向上顽强不息的意志。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已有研究中,教育者多以文学欣赏、绘画等方式进行古诗的教学。本研究探索奥尔夫教学法在古诗教学的运用,让古诗在幼儿的视野中变得有声、有色、有形、有趣。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立了奥尔夫音乐教学原理。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仅仅指单独的音乐,原始的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本研究中,小班古诗教学活动则指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古诗,以“让幼儿喜欢古诗,尝试多种形式表现或诵读古诗”为目标,合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来开展的教学活动。
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规定小班教学活动时间为15~20分钟,贴合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对于古诗的选择需要结合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体现之一,在选择古诗素材时,要选择一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诗情画意、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咏物诗、风景诗,或是阐述最浅显易懂道理的古诗。
以小班第一学期为例,主要在秋冬两季开展教学,教师可在选择与秋冬季节相关的风景诗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增加关于思乡、亲情、爱国、品德、坚韧勇敢立意的诗句。
耳熟能详的诗句都是经典之作,更具有文学欣赏积累文学素养的价值。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以优先选择五言绝句,再逐一增加到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可以只选择前半段。
本研究中的古诗教学活动以“看—动—说—玩”的顺序进行,层层递进,将奥尔夫教学法适时地运用到活动环节中。
小班幼儿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运用视频或图画的方式再现古诗画面,选择适宜的音乐,引导幼儿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官,感受古诗的意境。以《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选用《雪人之舞》这首乐曲,A段轻松活泼,弹跳萌动,像小草随风摇摆,不断生长的模样;B段则连绵不断,表现野火燃烧的形态;最后A段来表现春风吹,小草再次生长起来的样态。
当幼儿心中充满了画面,自然能够自主地选用动作来表现古诗中的元素。有的幼儿五指颤动表现许多小草摇摆的姿态;有的幼儿用挥舞的双臂来表现一大片草原;有的幼儿用双手合十放在耳边的方式表现小草的枯萎……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动作与古诗句等同起来。古诗句不再遥不可及,小班的幼儿能在此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可通过语言、声势两种方式丰富幼儿诵读古诗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古诗独有的韵律美。
1.运用语言节奏说古诗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教学法中,经常会使用语言节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可引导小班幼儿用实物图谱的方式表现节奏型。以《草》的教学为例,如图1。
图1 用苹果和盘子表示的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也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移动一颗苹果的位置,从而直观呈现新的节奏,如图2。
图2 变换苹果位置呈现的新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运用声势节奏拍古诗
声势就是人体发出声响时的人体姿势,其基本的形式有拍手、拍腿、跺脚及捻指等。掌握节奏后,幼儿可以进一步用声势为古诗伴奏,如在《草》这一活动中,当说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引导幼儿用拍手表现小草的摇摆与生长;当说到“野火烧不尽”时,引导幼儿用连续跺脚的方式表现火势;当说到“春风吹又生”时,引导幼儿再次用拍手来表现小草的生长。
活动的最后是经验的提升与延伸,活动到此时,幼儿应对这首诗十分熟悉了,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诗句的含义进行音乐游戏。如再以《草》为例,当“野火”出现,扮演草的幼儿迅速蹲下;当“春风”的乐段响起,扮演小草的幼儿再次站起来。教师可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歌曲旋律,将古诗词替换原有歌词,填入旋律中进行古诗新唱。如歌曲《小星星》中的“一闪一闪亮晶晶”就可以换成《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来进行试唱。在古诗与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展现了不断前进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美。
教师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与社会领域的目标开展教学,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古诗的独特魅力。教师应不断拓展思路,运用更多教学方法,挖掘古诗的独特教育价值,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