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2021-09-25 09:09汪秀芹
教育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课例研讨共同体

汪秀芹

“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打造卓越教师文化的重要基石。借力技术,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任务驱动,探索教师破土拔节助长方式;“泵”性评价,铺就教师专业成长“快速路”——

本着“人尽其才,优化结构,激发教师高层次需求”原则,我们在校内遴选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成立了由专家为助学者、课题组成员为学习者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借助外部支持和内部力量,实现了教师的共同发展。实践中,“共同体”成为青年教师的培育室、骨干教师的孵化室、教育名师的聚集室。

课例式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课例是最鲜活的教学素材,共同体开展“五课”活动,即领导示范课、骨干引路课、组内推荐课、教师过关课、学期比赛课,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成员的整体教学水平。

“共同体”确定每周三为集体备课交流时间,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开展,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对典型课例进行备课研讨。“共同体”总结出备课五要素:解读教材依纲据本,考虑学生学情,研究年段要求,研究教学策略,注意课型特点。

“共同体”聚焦问题进行主题教学研讨。我们每月定期开展学科主题研讨,话题包括“提问与追问”“细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作业改革”等, “共同体”成员听课、评课、研课,推动课堂教学水平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共同体”成员人人录制现场课视频,选取典型课例进行剖析。对于优秀课列“共同体”进行特色推广,以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组织课例研讨时,融合实践意图和研究主题分析讨论。

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介作用,通过“钉钉”等分享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观摩、讨论、交流,以浓厚研究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教师自我完善和共同体效能提升。

多维度打造,“共同体”教师快速成长。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共同体”开专题论坛,教师们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用,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共同体成员通过学习、交流,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自身的知識体系得到完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共同体”倡导成员将平时的所思所想写成微信日志,倡导教师推出自己的公众号。很多教师有了忠实的读者,读者的鼓励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借助信息化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对教师交流学习的限制,“共同体”创建了微信群。教师有问题可随时发到群中,大家共同研讨,为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微信平台促进了教师的观点交锋、思维碰撞,彰显了团队互助的力量。信息技术环境为共同体成员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优质资源。其中,不仅有老教师多年工作的经验,也有青年教师的创新探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

教师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离不开专家和名师的引领。“共同体”组建“学科—专家—教师”三位一体的团队,专家与教师视频面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学校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与北京清华附小、呼家楼小学等结成联谊校,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共同体”购置了专家讲座视频,组织成员定期收看。专家先进理念的指引,名师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团队式合作,打造“共同体”发展文化。共同体成员在团队学习中,输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他们也在自己造血,为团队贡献力量。在“共同体”发展中,教师会吸收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同时对个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对失败的教训进行反思修正,创建了共享、包容、互促、成长的“共同体”文化。

教师专业共同体诞生并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合作文化。合作文化不仅体现在激发动机与维系情感上,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了专业共同体内成员自我成长的“汲养”需求。课题组形成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和“要我合作”到“我享受合作”的飞跃,有效带动了“卓越教师文化”的形成,展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姜乃强

猜你喜欢
课例研讨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课例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