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到策略:适应性再利用的荷兰经验与方法

2021-09-25 07:34孙磊磊
华中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建筑师适应性

孙磊磊

敬莉萍

朱峰极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邻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截至2018年,其国土总面积为41864km2,总人口1726万人,以近500人/km2的数据位居欧陆人口密度首位[1]。荷兰作为一个临海且全境低地的国家,其四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强降雨使其长期遭受洪水威胁。“围海造田”成为这个国家创造生存用地、促进城市发展的一大途径,人们从与水对抗最终达到与水共存[2]。19世纪中期荷兰“城市更新”拉开序幕,《住房法》和《社会租赁房管理法令》①的颁布建立了住宅发展与城市更新的紧密联系。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相继开展战后重建工作。然而战后人口激增带来了居住环境恶化、公共秩序混乱、大肆破坏历史建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境进一步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荷兰城市更新主要经历旧城小规模改造、新城住区改造和城市棕地复兴三个阶段②。经历了第一、二阶段后,荷兰约85%的住宅都保持了相当高的房屋质量,大部分城市住区都已恢复了活力与秩序[3]。纵观荷兰存量建筑的保护历史(图1):1903年—1933年,制定建筑登陆保护制度③;1947年成立荷兰遗产保护部门;1958年8月在海牙召开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定义了城市更新的内涵[4];1975年通过《阿姆斯特丹宣言》,强调“整体性保护”;1990年成立现代运动记录与保护组织④,关注近现代建筑的价值;同时政府成立各级评估委员会,对建筑遗产再利用进行可行性评估。荷兰城市更新在一系列政策及相关事件的推进下逐渐成熟,在此语境下的建筑保护与改造也相继呈现出不同类型与经验。

图1 荷兰城市与存量建筑更新的重要背景时间轴

1 适应性再利用在荷兰的发展概况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早在1937年美国《住宅与花园》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出现,但它真正被国际建筑界关注是在30年后[5]。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是转化和改造旧建筑以适应新的使用方法和内容,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6]。其意义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应性再利用强调保护建筑整体或局部的史实性;另一方面是为旧建筑注入新的机能,使建筑本身及周边环境获得新生。强化原有机能,使其适应于目前甚至将来的需求是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性质[7]。Archdaily网站描述的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属于建筑翻新(Refurbishment)分项,与建筑修复(restoration)、改造(renovation)和扩建(extension)存在差异。修复是保护历史文物,以及保护过去特定时间痕迹的一种手段。19世纪的权威《法语词典》(Dictionnaire de la langue francaise,1873)定义“restaurer”的主要意思就是“对精致且富表现力的建筑、雕塑、绘画进行修理(reparer)或重做(retablir)”[8]。西方对改造一词的解释有:进行重建,着眼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提高环境品质[9]。建筑改造强调单体功能、形态或结构等改变,不强调历史性。《辞海》中对改扩建项目的解释是:就原有基础加以扩充的基本建设项目,通常又称为扩建项目[10],扩建(extension)是对原有建筑结构或建筑空间的增补或扩展。由此可见,同时关注建筑的历史性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是适应性再利用的核心,与其他三项翻新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初,适应性再利用进入荷兰人的视野,他们吸取前人经验,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赋予了它本土语汇。过去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低迷,包括荷兰。2012年荷兰经历财政危机,建筑行业受到冲击,建筑师逐渐意识到:或许在时代危机中通过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才能表达出建筑的实际效能与价值[11]。政府加大了对适应性再利用及改造项目的补贴,激发了市民与建筑师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与旧建筑改造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既有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投去关注,把它作为解决新旧建筑更新活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Mecanoo、Mei、MVRDV、KAAN、OMA等荷兰知名事务所承接的改造项目日益增多,其中大多可归属于既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从2009年—2018年的荷兰四类翻新项目对比统计表中看出,适应性再利用项目数量高于其他类型(图2)。伴随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翻新项目基数不断增涨。适应性再利用项目在2012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空白期,这反映了荷兰财政危机对它的影响。2015年适应性再利用改造数据动态调整又达到了峰值(图3)。作者进一步统计荷兰本土知名的5家建筑事务所近10年的适应性改造项目,发现他们在荷兰本土存量建筑的适应再利用实践中贡献巨大,享誉国际的知名事务所如OMA、MVRDV、KAAN近几年也将目光转向荷兰境内的适应性再利用(图4)。

图2 近10年荷兰翻新项目四种类型统计表

图3 近10年荷兰适应性再利用项目统计表

图4 近10年荷兰5家建筑事务所适应性再利用项目统计表

在过去10年中,这种转变已然成为建筑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存量建筑基数大且类型复杂,从类型维度总结建筑功能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把本土适应性再利用项目划分为不同属类,便于明晰研究目标,也便于梳理适应性再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再进一步聚焦设计主体介入的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实践,总结其在建筑空间、技术细部上的设计方法与更新策略,试图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与操作性的荷兰模式,并为更多高密度国家和地区的存量建筑改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 类型导向的适应性再利用简述

根据专业建筑网站检索,结合作者走访荷兰事务所调研荷兰既有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项目性质及功能信息,总结其差异特征,可将它们划分为居住建筑(公寓、别墅等)、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学校、图书馆等)、工业建筑(厂房、仓库)三种类型,以下简述之。

居住类存量建筑:城市产生以来,居住建筑占比巨大。荷兰的住区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Mecanoo事务所参与改造的Masterplan Marktkwartier Amsterdam就是新住区适应性改造的典型代表。建筑师拆除杂乱无序的市场摊位,改造中心市场,规划出有序的居住单元与景观绿化,改善了码头环境,激发出该住区新的生命力(图5)。改造后的Marktkwartier将成为所有阿姆斯特丹人的开放社区。家庭及单身人士,学生与老人均能被安排在1500个住宅单位中。位于Marktkwartier和食品中心之间的纪念性市场大厅也将成为新社区的核心,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将恢复昔日的辉煌。通过对码头整体的适应性改造与规划,这个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住区码头终将成为阿姆斯特丹的又一片活力场所。

图5 Masterplan Marktkwartier Amsterdam规划图

公共类存量建筑:银行、办公楼、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在荷兰经济与文化层面占有重要地位,是荷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公共建筑的功能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经过建筑师的介入逐渐更新为顺应时代趋势的“新”建筑。KAAN事务所的新办公室“De Bank”是一座典型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改造项目。它由De Nederlandsche银行旧址改建而成,包括工作区、休息区与展览区。简捷清晰的矩形平面中,多个长长的走廊与通道有效地连接了工作、会议及休闲空间,从而增强了员工、访客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流畅互动。这样的设计增添了现代感,保留其历史感,空间开放、简洁却不简单(图6)。建筑中心区域即“KAAN之心脏”是建筑师们开阔的工作区域,两侧通透的落地玻璃立面使午后阳光能够充分地弥漫进来。置身其中抬眼便能一览周围河滨水岸的独特景观,空间氛围温暖明亮。

图6 De-Bank平面图及办公空间

工业类存量建筑:作为工业强国,荷兰工业遗产存留众多。Kabeldistrict Delft曾是代尔夫特市的电缆厂(图7)。市政府希望重整区域低迷的状态,借此建筑为新时代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打造代尔夫特特色创新区,使之成为链接居住公寓与企业办公独特组合的发展区块。1914年,De Kabelfabriek电缆厂投入使用,1975年发展到巅峰期,1987年后产值下滑,最终于2002年被政府收购。2009年,市政当局决定把De Kabelfabriek厂区发展为企业孵化中心,几家小型企业已经在此成立并开展业务。通过公开招标,最终确定Mei事务所成为该区改造的核心设计团队。建筑师拆除原始屋顶,保留钢结构,这些钢梁构成了公共空间的特征元素。曾经的扩建部分被拆除,被置换为停车库。在工厂楼层之上添置了新功能供企业办公,并在完整的工厂立面上开设通行门洞,使项目内街更易通行。区域街道层次分明,由外街到内街达成公共到半公共的过渡。此外,建筑师在De Kabeldistrict沿河区域设置了含餐厅及休闲露台的小规模商业配套设施,丰富该区职员的业余生活。沿河设置可供自行车及行人通过的天桥连接Schie河的另一侧,方便交通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交流与融合。该项目具有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其独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助于营造舒适的社区氛围。

图7 Kabeldistrict Delf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3 策略导向的适应性再利用

荷兰高密度的国土空间与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建筑师对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投入持续深入的关注。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主要包含两种状态:“延续使用(withinuse)”和“超越使用(across-use)”:当一个建筑物根据其原有的主要用途进行加固或调整时,可被称为延续的适用状态;而“超越使用”则是将最初的建筑用途、形式作较大尺度的更新[12]。建筑师介入其中,尝试从其历史背景中提取叙事概念,评估旧建筑的使用价值,寻找新与旧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对建筑功能、结构、空间等进行变更,并运用技术手段把它们融入到再利用改造中。根据设计主体的介入思路和方法,本文大致总结出空间组织、材料细部和建筑技术三项设计策略,或可适用于各类适应性改造项目中。

3.1 空间组织策略

代尔夫特水务局(Delfland Water Authority)的内部空间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社会、文化及经济效能都在减弱,亟待改造翻新。Mecanoo事务所从它的历史价值出发,抓住建筑的空间、功能及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适应性改造。结合建筑特征及周围环境,建筑师采用植入插件的空间手法创造出一条新“路径”联系水务局的室内外空间。该路径作为空间纽带整合了不同功能,使新老空间交融渗透,呈现出轻松微妙的空间氛围。同时,增加的路径串接大量尺度不一的交通空间与公共空间,进一步整合了水务局分散的建筑体量;将室外景观引入建筑中,重置了观赏与展览的交互功能。建筑师将路径作为空间新插件和主要线索,组织周边古建筑群、塔楼、旧教堂和庭院,将古老与现实连接。这种空间策略弥合整个水务局的空间元素与功能,视觉上亦产生出一种“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图8)。在不改变整体风貌及历史价值的前提下为水务局注入新的空间活力,营造出一个鲜活生动,新旧融合,回归情感的中心建筑。

图8 代尔夫特水务局的空间设计策略分析图

建筑师通过新老交融、功能重置、植入插件、空间关系整合等策略重新组织建筑空间与功能,使建筑在保留基本历史面貌的同时又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老建筑在更新改造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3.2 材料细部策略

改造过程中,建筑师需深入了解旧有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新材料,保持旧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又适当地融入时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在尊重、继承原有建筑的历史文脉之上推陈出新,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2014年,由MVRDV改造完成的Stedelijk博物馆的Schiedam入口极富特色,500m2的门厅空间由一个新古典主义小教堂改造而成。建筑师探寻周边居民生活与教堂的关联性,发现曾经的教堂是为老人、病人以及穷人提供精神慰藉的场所,通过各种细部变动手法,营造出新风格的同时保留其温暖空间氛围。改造既尊重教堂宏伟的空间气氛与简朴的室内装饰,又增加了空间品质,提供了新的功能。该项目采用材质与色彩的对比手法,内部红色墙面与原有灰暗的柱廊产生强烈碰撞,外部庭院灰色压抑的黑砖立面与广场的开放通透也产生氛围上的对抗,新旧并置,生动有趣(图9)。作为建筑遗产,该项目结构无法更改,新置的装饰如木质书架和填充墙都呈现出特定的几何边界与原始结构保持分离,方便未来更改或还原。建筑师通过各种细部对比、新旧并置、材料创新的手法使旧建筑空间摩登又时尚,这就是适应性再利用的魅力。

图9 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的材料细部策略分析图

荷兰建筑师擅长研究型设计(design by research)⑤。他们善于把控细节,真实还原建筑场所的历史感,同时增加建筑的经济利益与人文活力。在存量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中,除去空间设计策略,建筑表皮及细部也有相应的设计方法。延续原始细部做法、材质对比、比例呼应、元素提取等手法适用于大部分适应性改造的造型设计及室内设计。

3.3 建筑技术策略

新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延续着20世纪的节奏,大有将“改造进行到底”之势。他们普遍从节能、绿色、生态等视角出发,掀起了新一轮既有建筑改造热潮[14]。Fenix I项目是Fenix仓库改造而成的综合建筑,包括顶层新建的可灵活组合的公寓与下部仓库改造而成的办公、酒吧、餐饮。Fenix仓库(又称为旧金山仓库)建于1922年,是当时最大的海运码头仓库。如今,经过Mei事务所的巧思成为伫立于鹿特丹码头的地标建筑。可持续是Fenix I改造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适应太阳角度的建筑体量可以使冬日日光进入庭院和公寓;玻璃幕墙为高性能太阳能玻璃,与外部遮阳棚和阳台结合,能够阻挡夏季大部分太阳热量,减少对制冷的需求;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微粒,改善局部小气候;绿色屋顶收集雨水,可回收利用,营造了健康、舒适和自然包容的生活环境;采用节能设施,减少能源消耗。Fenix I的结构技术策略呈现3个层级:现有仓库—支撑层间—新建住宅区(图10)。通过新置一个独立于仓库原始结构的巨大钢表结构,并给它设立单独的基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仓库本身。本项目采用了荷兰本土的特殊建构方式:新基础被小心且精准地插入现有基础块之间,钢结构完全焊接在新结构上。新的混凝土体量(Fenix 阁楼)通过混凝土隧道建造而成,墙壁由圆盘柱构成,创造了高度的空间灵活性。这种钢表结构与顶部混凝土隧道结构的结合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图10 Fenix I 建筑的技术策略分析图

荷兰人的务实体现在荷兰建筑的经济实用方面。某些情况下,适应性再利用能够给予建筑结构与形式适当的照顾,同时改善建筑的使用方式。通过适应性再利用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可以降低材料运输、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5]。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结构体系和技术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应用于建筑改造中能为建筑增加更多设计亮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建成环境。在适应性再利用的技术性改造中,保留结构、增添能源设备、设计通风竖井、覆盖节能表皮,或使用机械构件等均能达到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绿色可持续。

结语

荷兰建筑师积极探索既有建筑的前世今生,寻求最恰当的方式介入其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荷兰特色的经验与方法。如果说从建筑空间、材料构造、细部及技术入手解决存量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是荷兰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存量建筑改造的最优手段,那么“建筑师介入”的设计策略才是引领适应性再利用的核心。由类型到策略的梳理是对存量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具体经验的探索和归纳。正因如此,单一的类型叠加设计主体的把控、参与才会衍生出新老交融的功能延续、材质呼应的细部构造以及高科技的技术创新等多样化的丰盛实例。事实上,荷兰建筑师的适应性再利用的更新策略正是在各类实际项目的一次次建成、反馈与修正中得来,这些经典模式与方法还需要在建筑师团队的持续实践与审慎反思中动态调整、提升优化。

荷兰既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揭示了存量建筑更新保护的新方式,也为与之语境相似的高密度国家和地区提供模式借鉴与策略引导。荷兰紧张的国土空间规划格局、高密度人口与我国人口密度攀升、城市化、致密化、千城一面的城市现状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其改造经验与策略对我国存量时代的城市与建筑物更新富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也将为我国建设可持续生态城市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向。从类型到策略的研究路径中似可窥见建筑师群体在实现建成环境适应性转换过程中的身份价值、作用方向以及可触及的广阔未来。

资料来源:

图1~4,8:作者自绘;

图5:https://www.mecanoo.nl/Projects/project/80/Trust-Theater?t=2;

图6:http://www.kaanarchitecten.com/work/de-bank/;

图7:https://mei-arch.eu/en/projecten-archief/kabeldistrict-delft/;

图9:https://www.designboom.com/architecture/entrance-stedelijk-museumschiedam-mvrdv-06-18-2014/;

图10:https://mei-arch.eu/en/projecten-archief/fenix-i-2/。

注释

① 1901年颁布的《住房法》和1993年的《社会租赁房管理法令》是荷兰城市更新的主要法律框架。荷兰《住房法》规定,房屋(特别是出租住宅)的维护和修缮是房主应承担的义务。政府可采用罚款等方式要求缺乏维护的住宅房主进行房屋修缮,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政府有权强制征收乃至拆除年久失修的房屋,不同程度上减少了住宅的废弃。

② 程晓曦在《荷兰城市改造与复兴的三个阶段与多种策略》中提出,荷兰城市更新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旧城的小规模改造与物质更新(1970~1988年);第二阶段:新城的大规模住宅改造与社会复兴(1989~1995年);第三阶段: 城市棕地的复兴(1996年以来)。城市棕地不仅包括旧工业区,还包括旧商业区、加油站、港口、码头,机场等工业化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空地,以及不再使用的设备、建筑、工厂或地区。

③ 20世纪初荷兰建立了广泛的遗产建筑保护名单,完善了建筑登陆保护。建筑登陆保护制度是将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建筑与区域登记记录,这些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历史建筑就是“登陆建筑”,其英文是listed buildings。

④ 1990年在荷兰艾因霍芬成立现代运动记录与保护(Docu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Modern Movement)组织,旨在强调和记录有价值现代建筑,并将信息传递给与建设相关的部门和专业人员。

⑤ 史洋提出不论研究型设计还是设计研究同步,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这一特点在荷兰比较活跃的建筑事务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OMA有AMO,GSD,Strelka等研究机构的支持,MVRDV在代尔夫特有the why factory研究机构。这些一线的事务所在开展实践的同时,还进行大量的、有点超前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来促进他们的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建筑师适应性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胖胖的“建筑师”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