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俊忠 石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服务”。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要有效对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服务决定品质”。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事业创新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做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近年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契合度不高、培养人才不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分析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科研服务社会现状,提出创新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有效路径。
高校社会服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直接和间接地为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活动,即高校所有的职能都可归结为社会服务活动。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依托其教学、科研、设施及人才等优势资源,在保证正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各类活动,服务性质包括有偿服务和公益服务[1]。
有学者从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如冯丹[2]等认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仍坚持走市场导向的适应性发展道路,适应性发展“追赶”的弊端导致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理念、结构及结果陷入“为适应而追赶,越追赶越不适应”的“围城”困境。从理念上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存在“重升学不重创新”、职业教育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存在“重数量不重创造”、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能力建设存在“重规模不重特色”的问题。从结构上讲,教育专业设置面向新兴产业程度不够、职业教育技术研发与企业形成的合力不足、职业院校社会培训项目设置对接产业不深的问题。从结果上讲,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缩小,人才质量不高的问题,存在职业教育技术服务到款额低,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还存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到款额少,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
有学者从社会服务本身出发,分析社会服务的内容、形式以及管理的问题,如张志强[3]等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缺乏创新。再如朱蔚冰[4]从社会服务管理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尚未构建、社会服务管理队伍不完善、社会服务平台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
还有学者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区域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如朱苏[5]等认为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综观学界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平台方面的问题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方面是普遍关注的焦点。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也可以称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一般包括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支持、传播文化引领产业文化、组建智库提供咨询决策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支持方面,因此主要从专业对接产业培养人才和科研服务社会两方面探讨分析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1.专业布点与山东省三产对接
2020年,山东省80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专业450种,全面覆盖了高职专业分类体系的19个专业大类,涉及88个专业二类,专业覆盖率(专业覆盖率按照开设专业数/2015年专业目录所开设专业数计算)达到60.24%,专业布点数1519个,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专业体系。设置专业分别归属于三个产业,以第三产业在校生规模为最大,在校生规模达到592830人,占72.96%;第二产业在校生规模207543人,占在校生总规模的25.56%;第一产业在校生规模最小,在校生人数11538人,仅占在校生规模总数的1.42%。
表1 山东省高职院校2020年专业分布一览表
2.专业结构与山东省“十强”产业结构对接
2019年2月11日召开的狠抓落实动员大会提出构建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战略布局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这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5大优势产业,是山东省筛选出的十强产业,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点和发展方向。202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聚焦十强产业,新设专业488个、停招357个、撤销55个,专业调整力度较大。新上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等大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第一类产业指高端装备等五大新兴战略产业,第二类产业指高端化工等转型升级产业。2020年山东省高职院校对应“十强”产业中第一类产业(第一类产业为新兴战略产业,包括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海洋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专业设置数量为1298个,在校生397797人,占学生总数的49.59%;第二类产业专业(第二类产业为转型升级专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现代金融服务、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设置数量为742个,在校生253638人,占学生总数的31.6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相吻合。
1.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山东省高职院校强化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体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社会服务平台,联合行业企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民生工程,通过技术咨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接行业地方需求开展技术服务。质量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较2019年提升了6.22%。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退役军人培训服务、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培训服务等开展非学历培训服务,2020年非学历培训服务较2019年增加了15.52%。
2.科研平台有力助推技术研发
山东省科研平台建设一般包括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通过分析2020年科研平台数据发现,2020年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单位一般为科技厅、科技局、部属重点大学、科研院所。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确定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西医结合康复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148个平台为山东省第三批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其中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有97个。
1.部分专业设置重复率偏高
专业布点排名在前20的专业中,布点院校数均达到了30所以上(图1)。获取到数据的80所院校中,有60%以上的院校均设置了电子商务、会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会计专业的布点数均占到了院校总数的74%以上。同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偏大,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图1 山东省高职院校2020年专业布点前20的专业
2.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
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具有不同的需求,各地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职业教育会形成不同的需求。产业结构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程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支柱产业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
一是从人才规模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从专业在校生规模来看,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42:25.56:72.96。《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7312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7.3:39.1:53.6。从数据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完全匹配,培养的第一二产业人才尚不能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需要,而第三产业则呈现饱和趋势。
二是从区域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匹配分析,专业布点与山东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匹配,区域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存在一定分离。从山东省筛选出的十强产业的专业布点数据来看,十强产业专业布点不平衡问题突出,作为十强产业之一的现代高校农业布点数仅为32个(图2),在校生规模也仅有8838人(图3)。2020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可见山东省区域培养的现代高效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离满足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产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
图2 十强产业2020年专业布点分析图
图3 十强产业2020年专业在校生规模分析图
一方面缺少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平台与科研获奖及项目。通过筛选山东省科技公开数据中的2020年科研平台数据发现,2020年重点实验室14个、技术创新中心27个,均未有高职院校作为建设单位。通过筛选山东省科技公开数据中的2020年科研获奖及项目数据发现,2020年的科研获奖有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7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38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66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108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国际科学奖(5项),共计724项,被奖励单位只有1个项目为高职院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3位的参与单位出现;2020年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5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27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150项)等项目,只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5个是高职院校获得的。
另一方面科研平台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问题。通过对科研平台对接十大产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图4),2020年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3类科研平台,主要对接的产业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5大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等2个产业相关的科研平台偏少。
图4 科研平台对接十大产业分析图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科研服务产业能力不足等方面,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服务理念问题,仍然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受水平限制难以在高层次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二是专业对接产业深度不够,仍然主要停留在专业和产业简单对接发展上;三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高质量平台缺少,高职教育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含金量亟待提升;四是育训并举落实不到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五是科研系列教师队伍偏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还需要提升。加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点名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宗旨在于服务发展、促进就业[6]。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社会使命和职责担当。高职教育发展必须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民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来发展职业教育。
一是以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厘清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深入分析研究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找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中专业和产业契合点,建立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评价体系,为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指明方向。充分调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慎重设置新专业,政府需加强顶层系统设计,从政策上统筹指导省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
二是建立产业需求动态发布机制,完善专业准入、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建立专业准入制度,通过院校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动态监控专业建设过程,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不断提升高职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发挥高职院校在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重要作用。
三是密切联系新发展格局,加强教学标准建设。根据“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瞄准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加强专业设置管理,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性。
四是重构教学组织架构体系。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专业群,打破以学科(专业)建院系传统,依托产业群建立院系,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培养新型产业大军。
一是建立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研发能力。技术技能积累需建立在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之上。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加强技术技能平台建设,设置适应高职院校特色的系列科研服务创新平台。学校结合发展特色与优势,精准定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领域、层次、对象等,在高职院校建立适应技术技能发展规律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形成技术技能创新中心,开展应用技术技能研究与培训。
二是完善驱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以机制改革加速成果转化,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鼓励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明确对学校和科研人员的激励措施,以成果转化驱动科技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教育领域致力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加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应为且必须为。
一是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育训并举,适应新发展格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训体系,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支持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实习实训内容,为学生强化岗位技能训练、掌握先进技术创设平台。
二是深入推进“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路径,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制度,将1+X证书制度推向深入。
加强科研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研发能力,让教师既能上得了讲台,又能进得了车间,还能做得了研发,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具有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双能”教师团队是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
一是适应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激励高职院校教授、博士等科研骨干人才密切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研究前沿动态,提升教师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能力[7],推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走向高端。
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等评价标准,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是依托科研平台,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让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促进技术技能研发创新,为行业企业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为教师创设科研能力提升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