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昊 张雅 张颢鹏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进入“十四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高效、智能和创新等方面,这不仅是北京市“两区”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高精尖”经济结构,这一结构中的产业发展层次较高,能够起到较强的领导作用;资源使用较为精准,产出成果效率高、净值大;尖端科技应用广,能发挥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体现在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等等方面。[1]发展高精尖产业是破解当前阶段首都可持续发展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不平等、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一系列困局的重大谋略。[2]“十四五”时期,“两区”建设也是北京市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3]本文将选取十年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高精尖”产业区域分布变化进行分析,以发现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指导其产业布局的下一步发展。
本文选取经北京市认定的全部高新技术企业共28646家作为数据样本,根据《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内的产业划分,将所有企业按所属“高精尖”产业进行逐一归类汇总,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的分布对2010年-2020年期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空间发展变化进行研究。
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高精尖”企业达到28646家,这一数目依托资源、政策等方面优势在10年间增长1.37倍,其中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产业的表现亮眼,平均数量占比达40%以上,见图1。北京市于2017年发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制定了在三年之内要建设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成长活力的科技服务企业的目标,目的在于充分释放北京科技服务资源的深厚潜力,并以此进一步增强市场化程度。从政策方面看,知识产权保护、资金补助管理、产业技能提升和科创中心建设等全方位政策措施的覆盖,为北京市“高精尖”企业高速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1 2010-2020年“高精尖”企业数量变化
从各“高精尖”产业内部看,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数量最少,且十年间增加缓慢,其绝对数量和相对增速均远远落后于科技服务类产业,见图2。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全国范围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统一布局安排导致创新资源浪费,从而削弱了北京的优势。第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内部创新源动力匮乏,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电路设计产业综合增长率日前已突破30%,但高增长率下实际并没有产出大规模的新产品。[4]第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足,系统厂商与芯片设计公司结合不够紧密。北京市需要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突破空间的瓶颈,才能真正支撑国家战略。
图2 2010-2020年各产业企业数量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作为新兴的行业,目前企业数量还较少,但其企业数量增长速度最快,未来具备较强的发展动力。新材料产业的企业数量和增速都远远落后其他产业,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得新材料项目不适合大规模的扩张、专业推广的方式较为单一、与产业相关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和信息共享不充分等。未来随着新一轮“新基建”的开展,较为弱势的产业如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可能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5]
1.区域间聚集发展变化
截至2010年末,朝阳区和海淀区的“高精尖”企业数量最多,区域间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见图3。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10年海淀区区域生产总值达到2771.58亿元,占北京市整体比重19.64%。[6]从产业优势方面看,海淀区在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集群优势和创新引领作用,2010年其产业建设围绕“数字”海淀目标全面推进,建立了面向全区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拓展了产业空间。以数字战略为支撑对海淀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不仅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还对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5年末,朝阳区和海淀区企业数量继续领跑,但朝阳区企业数量几乎与海淀区齐平,而截至2020年末,朝阳区反超海淀区成为拥有“高精尖”产业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见图4-图5。朝阳区内企业数量增速较快,经济呈现发展快、结构好、贡献大的突出特点。得益于财政支撑,其产业结构精进优化,高端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此外,朝阳区国际化资源富集,依托这一优势发展国际商务中心,构建国际化金融产业框架,逐渐成为流动生产要素和吸引经济资源的核心地区。[7]2020年朝阳区仍将信息科技服务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进一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向此流动,其中着重支持的项目包括重大高精尖成果产业化以及开放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
图4 截至2015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图5 截至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2.中关村科技园、亦庄成为新时期产业支点
2010年后,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向智能互联的转型阶段,中关村在这一历史机遇下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具备了良好的全球资源链接能力,凭借示范效应,中关村内“高精尖”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企业数量上占据优势,各个类型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科技服务类与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增速最为明显,见图6。
图6 中关村科技园区“高精尖”产业企业数量变化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在优惠鼓励政策的加持下开始涌现,培育了一大批具备高创新活力和强引导作用的中小企业。近十年来,中关村软件园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聚集了众多开源领军企业和核心技术企业。
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筹建至今已达30年,时至今日,亦庄园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 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连续多年达到80%以上的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准。[8]2020年,亦庄园区的投资方向进一步向北京市战略规划靠拢,集中支持“高精尖”产业项目,其中近80%的内外资项目资金投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产业等开发区主导产业。
回顾亦庄区近十年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在医药健康、智能装备领域,亦庄区企业数量占相对优势,诸多创新型生产和服务企业将北京市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尤其是在生物医药创新产业,涌现出一批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话语权的技术成果,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见图7。
图7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精尖”产业企业数量变化
截至2020年末,十大“高精尖”产业总体分布较为广泛但不均匀,其中近年来增速较快的产业覆盖面较广,充分辐射北京市各个区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例,由于正赶上5G设施应用、工业互联网等尖端技术的发展浪潮,上述产业目前在“高精尖”产业中处于第一梯队,其空间分布在北京市各区均有较高占比,总体呈现较为均匀密集的态势,见图8。目前,北京市软件产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企业分布,其中海淀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企业较多。从技术层面和龙头企业方面看,海淀区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是近年来推动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图8 截至2020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行业分布情况
中低增速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则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工特征,不同产业区域间差异明显。如医药健康产业,空间分布紧密集中在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其区内拥有医药健康企业数量均达到40家以上。近年来顺义区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总体呈现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和低碳化的发展态势。背靠“两区”建设的政策优势,顺义区还聚焦研发、贸易、应用三大核心环节,重点研究精准医疗服务及医用工业融合发展,特别是集中力量攻关高端医疗产品和基础前沿技术开发。[9]截至2020年,顺义区内已形成三大生物医药业示范区,不断探索开发完整封闭的生物医药服务链。
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则呈现一横一纵式的密集分布,其中顺义区、怀柔区拥有节能环保企业数量最多。近年来,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等话题热度持续走高。2018年初,怀柔区“高精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了“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评审,拟设立“高精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2亿元,重点扶持节能环保产业且优先支持区属企业。[10]中国于2020年末提出了“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对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为既定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内,节能环保产业将是确定性投资主题之一。
从总体上看,“高精尖”产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企业数量有较高的增速,其中尤以信息技术和科技软件服务产业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占比逐步扩大,截至2020年新增企业数量增速仍在提高。因此,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势必要依托这一优势,将关注重心逐步转移至增强产业发展质量上来,逐步走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不仅符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下经济体系发展方向,更有助于提高产业品质和效益,从更深层次与“高效”“精准”“尖端”的“高精尖”产业规划相契合。北京市作为人才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只有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正向循环更新,才能摆脱对传统发展途径的依赖,充分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新供给。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软件服务产业是近十年来“高精尖”产业高速增长的源动力,而未来要实现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相关科技产业也要走上先行引领之路。我们目前仍处于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之中,这一领域中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整合和智能算法为代表的前沿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想要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时刻把握好高端重点领域,依托已有的高速增长企业着力培育核心品牌和集群,提高产业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效率以及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试点示范。以掌握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为目标,形成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群。特别是在大数据领域,要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使其不仅成为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要建设成为面向津冀、辐射全国的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十年间,从“高精尖”产业内部来看,发展最为缓慢迟滞的是集成电路产业,其绝对数量和相对增速均排在末尾。进入“十四五”时期,推动科技创新、集聚科技资源成为北京市作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首要任务,而这其中集成电路产业所能起到的先导先锋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自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突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突破芯片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根据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要求,应当势必聚焦“高精尖”产业内部较为弱势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努力破解对国外集成电路技术产品过分依赖的难题。
首先应当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对半导体设备、芯片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发挥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和力量提供支持保障,要建设一批产业先进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高端通用核心产品、工业控制、前沿新兴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其次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集成电路领域高端人才提供专项政策优惠,鼓励高校实验室对相关重点项目开展研究及人才培养。此外还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内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搭建供需平台,创造有利于上下游深度联动的合作环境,并对集成电路产业内部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创业基金等金融扶持,帮助提高产业发展增速,缩短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差距。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区域内部产业发展增速不尽相同,而从产业分布来看在不同区域中“高精尖”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分工趋势,聚集效应较强。因此未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应考虑区域分工因素,充分挖掘不同区域的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适合本区域的产业,以充分释放该产业的最佳发展潜力。
以朝阳区和海淀区为例。朝阳区产业集中度强且政府财政收入较高,未来应依托对新生企业的吸引优势,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贸易促进体系,全力激活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功能,打造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除此之外,朝阳区坐拥全球知名的国际商务区,展现出涉外资源丰厚的特点,未来仍将成为外资企业高度关注的区域,因此有必要重点推介其优异的营商投资环境以及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政策平台优势,放宽外资准入与国内业务限制,促成高品质外资企业在朝阳区投资落地。而海淀区经济体量最大,且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富集效果最强,应持续加大产业融合应用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成果转换,特别是以中关村海淀园为核心,梳理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海淀区内云集国内顶尖高校,是高科技人才汇聚之地,未来应不断健全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针对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进行领军人才的培养。进一步突出海淀区融合创新、迭代升级的产业发展特点,培育更多符合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特征的“高精尖”企业。
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最初目的,便是全力发展高增长、后劲足的核心产业、培育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水平的企业,以此为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做准备,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肩负起责任。目前北京市内的“高精尖”企业分布开始出现明显的辐射效应,产业内延伸密集、产业间差异明显,并且有着进一步扩大纵深的发展趋势。因此未来“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可以服务国家总体战略为目标,将产业辐射效应扩大至北京市周边,支撑和引领整个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换代,其中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和亦庄园区,应当作为“高精尖”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根基,筹建开源开放创新中心,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及转化和重大项目落地。此外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反复提及,“高精尖”产业作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战略引擎,应带动京津冀三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如生物医药产业通过三地优势互补打造创新能力更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为引领京津冀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贡献北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