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灵,施珊妮,何俊君,2,高弘建,葛海雅,洪振强,2*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2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350122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发生于膝关节的退行性疾病,以关节缓慢性疼痛、肿大、僵硬伴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其患病率不断上升[1]。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稳定等优势,是许多疑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针灸效果显著、简便易行、方法多样,在KOA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运用[2]。KO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阳虚寒凝是其常见的证型,与正虚邪滞、阳气失宣密切相关,故扶助阳气、温通经络对阳虚寒凝型KOA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4]。温针灸是指毫针针刺以后,在针柄上放置艾条燃烧,使艾灸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针体传至腧穴深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阳补虚、温通经脉等作用。采用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理念以及中医“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临床疗效较好[5-22],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系统评价文献报告。因此,本研究对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其选穴规律。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等中文数据库中有关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2月1日。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knee”“knee osteoarthritis”“KOA”“Yang Deficiency and Cold”“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中文检索词为:“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炎”“阳虚寒凝/阳虚”“温针灸/针柄灸”等。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RCTs,语种不限;②研究对象:符合诊断标准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③干预措施:温针灸组为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其他疗法(针刺、电针、药物等);④结局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症状体征积分、总有效率。
1.2.2 排除标准 ①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②系统评价及综述性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由2名研究人员检索文献后,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地筛选出文献、提取数据。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取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对象基线特征、结局指标等信息,完成后对提取的数据进行交叉检查。遇到分歧,双方讨论或由第三方具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共同决定。
由2位研究者根据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3]进行偏倚风险评价,主要包括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受试者和研究人员的盲法、结局评价的盲法、不完整结局数据、选择性报告、其他偏倚等7个内容。针对每个条目做出:高风险、低风险、不清楚的判断。
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连续性变量统计结果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和95%CI表示;对二分类变量统计结果采用风险比(odds ratio,OR)和95%CI表示。若I2<50%认为各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认为纳入研究间异质性显著,采用随机效应模型[24],并根据对照组不同疗法进行亚组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将提取的纳入研究中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所选用的主要穴位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按穴位归经分类,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探讨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的选穴规律。
共检索到文献176篇,通过排除重复文献和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最终共纳入18项RCTs。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Table 1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偏倚风险评估结果见图2。
图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Figure 2 Literature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studies
2.4.1 VAS评分10项研究[7,10,12,13,16-21]报道治疗后阳虚寒凝型KOA患者VAS评分,共纳入663例,其中温针灸组333例,对照组330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各研究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P<0.000 01,I2=8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温针灸后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MD=-0.93,95%CI(-1.20,-0.67),P<0.000 01],这表明温针灸比其他疗法更能缓解患者疼痛。根据对照组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结果显示,温针灸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普通针刺组[MD=-1.23,95%CI(-1.62,-0.84),P<0.000 01];温针灸组VAS评分低于电针组[MD=-0.63,95%CI(-1.09,-0.17),P=0.007];温针灸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灸法治疗组[MD=-0.80,95%CI(-0.90,-0.70),P<0.000 01];温针灸组VAS评分低于西药组[MD=-1.30,95%CI(-2.00,-0.60),P=0.000 3]。见图3。
图3 2组VAS评分比较Figur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2.4.2 症状体征积分3项研究[5,7,10]报道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温针灸组、普通针刺组各100例。结果显示,各研究之间具有较大异质性(P=0.001,I2=8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温针灸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普通针刺组[MD=-2.39,95%CI(-3.79,-0.99),P=0.000 8],表明与普通针刺比较,温针灸治疗更能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见图4。
图4 2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Figure 4 Comparison of symptom and sign integ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2.4.3 WOMAC指 数6项 研 究[12,14,16-17,21-22]报 道 治疗后患者的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共纳入430例患者,其中温针灸组、对照组各215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各研究之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P<0.000 01,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温针灸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低于对照组[MD=-8.91,95%CI(-12.58,-5.23),P<0.000 01],表明温针灸相对于其他疗法能更好地改善阳虚寒凝型患者关节疼痛、晨僵和日常活动障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组WOMAC指数低于普通针刺组[MD=-14.11,95%CI(-20.89,-7.33),P<0.000 1];温针灸组WOMAC指数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MD=-4.42,95%CI(-15.27,6.44),P=0.43];温针灸组WOMAC指数低于西药组[MD=-8.29,95%CI(-9.50,-7.08),P<0.000 01]。见图5。
图5 2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比较Figure 5 Comparison of WOMAC osteoarthritis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2.4.4 总有效率17项研究[5-19,21-22]报道治 疗的总有效率,共纳入1 109例患者,其中温针灸组556例,对照组553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同质性好(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总有效率高于其他疗法[OR=3.41,95%CI(2.27,5.13),P<0.000 01]。见图6。
图6 2组总有效率比较Figure 6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以总有效率为指标绘制发表偏倚倒漏斗图(见图7),倒漏斗图形分布基本对称,各研究散点均在倒漏斗图范围内,提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
图7 总有效率倒漏斗图Figure 7 Inverted funnel diagram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2.6.1 腧穴频次分析 对纳入的18个腧穴处方进行腧穴使用频次分析,共涉及腧穴2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03次,按使用频次依次排序,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有外膝眼(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见表2。
表2 腧穴选择频次排名(前10名)Table 2 Acupoint selection frequency ranking(top 10)
2.6.2 经络频次分析 纳入的18个腧穴处方中所选用的22个腧穴进行经络频次统计,发现足阳明胃经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等。见表3。
表3 腧穴归经分布情况Table 3 Distribution of acupoint meridian
KOA主要采用非药物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作为KOA治疗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功法练习、针灸、理疗、辅具等,其中针灸推荐级别最高,临床研究也证明其治疗KOA疗效确切[1]。阳虚寒凝型KOA主要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或素体阳虚,筋脉失于温煦,寒从中生,或复感风寒湿邪致四肢冷感,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寒性收引,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故屈伸不利;若寒邪挟湿,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见关节酸痛重着,湿性黏滞,胶着难解,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故在治疗阳虚寒凝型KOA时要注重温补和顾护阳气。温针灸同时具备了“针”和“灸”的作用,既可以加强针刺的针感,又使艾灸的温热效应通过针体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温阳补虚、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等作用,使正气恢复,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阳气通达、经脉通利,气血能更好地濡养四肢肌肉关节。现代研究显示,温针灸可以通过加快血流量和代谢量、促进积液的吸收、缓解炎症、影响神经传导及细胞因子释放、减轻疼痛、延缓软骨退变等机制起到防治KOA的作用[25]。
目前研究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KOA临床疗效,多与普通针刺、电针、灸法和西药等进行随机对照,结果显示温针灸比其他方法治疗阳虚寒凝型KOA更加有效,但由于对照组疗法不统一、样本量不足等,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说服力,循证依据不强。为了明确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的有效性,本研究纳入18篇RCTs,共包括1 209例阳虚寒凝型KOA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组可以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晨僵、日常活动障碍及肢冷畏寒、遇寒痛增等症状和体征,其临床总有效率也高于其他疗法,这证实运用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疗效显著。张继伟等[26]纳入12篇温针灸治疗KOA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针刺治疗比较,温针灸能更好地缓解KOA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两者总有效率相当;与电针比较,温针灸能更快地缓解膝关节僵硬,但两者在总有效率、降低WOMAC评分及治愈时间方面无差异,且在疼痛缓解时间上,温针灸不及电针。这可能与温针灸比其他针灸方法具有独特的温阳补虚、温经散寒作用,更适合阳虚体质的患者,而其纳入的大部分文献采用温针灸治疗KOA时并未对患者进行辨证有关。因此,临床运用温针灸治疗KOA时还需注重辨证论治,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诊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主要以足阳明胃经穴、经外奇穴及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多选用膝关节附近的穴位,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等是温针灸治疗KOA选用频次较高的主穴。内、外膝眼属于局部取穴,温针灸这2个穴位,使灸火之力通过针体直接作用于关节腔,更好地发挥温经通脉的作用。阳陵泉是全身筋气聚会之处,而膝为筋之府,故阳陵泉穴为治疗膝关节疾病的要穴。
经综合分析发现本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所有文献未见分配隐藏及盲法的处理,欠缺严密谨慎的试验设计;②不同研究选用的穴位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不一致;③部分文献样本量较小,且未给出样本量的计算依据;④结局评价的时间点不尽相同,且缺乏能够反映针灸疗效的评价体系。
温针灸可以有效改善阳虚寒凝型KOA患者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在下一步研究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并开展针对针灸的疗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为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KOA提供更可靠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