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散文教学设计,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021-09-24 11:04张卫苹
教育家 2021年35期
关键词:赤壁赋新课标素养

张卫苹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核心素养为纲来设计单元教学任务。笔者以高一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五篇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

以新课标理念指导任务设计

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以此指导教学任务的设计。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維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贯穿语文学习过程的始终,应当处理好其与其他方面核心素养的关系,优化学习效果。

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第七单元所选都是散文名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主要目标是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文学欣赏能力,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文学体裁和艺术表现形式,从构思、意蕴和情感等角度欣赏作品,发现作者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创造。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心中有数,脚下才有路。教师要熟悉每一单元的具体情况,分清侧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素养进行系统性提高。

比如,教师应清楚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重在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基本语文素养。按照单元内各篇文章对景、情、理的不同侧重,可以将五篇文章分为两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登泰山记》为一组;《我与地坛》和《赤壁赋》为一组。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前者侧重景与情的关系,后者则着眼于鉴赏景与理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摆脱以往“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套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整合学习资源强化任务效果

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为学生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比如九月份开学后,语文教学可以打破课文编排顺序,直接从第七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切入。配合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赏秋景、学秋文,使学生更富有切实的审美体验,更直观而深入地体会文字之美,这样的资源整合也更利于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

同时,也应整合更多课外学习资料,设计学习任务。例如,学习《赤壁赋》时,组织学生看康震主讲的“百家讲坛——苏轼”,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要求完成情境写作《苏轼,我想对你说》。此举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使其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通过具体指导提高学科素养

教师不能只负责分配任务,不关注学习成果,而应成为语文学习的宏观调控者,既有顶层设计,又提供具体指导。

要想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比如学习《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专门撰写文段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的写作;在学习《赤壁赋》与《登泰山记》时,可以组织写作与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综上,教师的示范引领、启发讲解、组织协调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有力保证。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CDDB18307)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于杏林

猜你喜欢
赤壁赋新课标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