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分别强调将立德树人视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在教育改进中加强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其他各门课程则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对此,本文重点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思政工作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让思政教育深度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术水平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对综合型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成为今后社会人才市场的主要趋势[1]。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对今后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加以思考和改革,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因为技术过硬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了,品质过硬将是一项考核指标。所以,在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促使学生掌握艺术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对学生实施价值观引导,以此培养更多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1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契合性
1.1 契合全员育人的内在需求
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思政教育是重点,也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一直以来高校都以培养人才为己任[2]。在北大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立足点表现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养,使之顺利地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3]高校必须积极践行职责,努力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且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在国家建设方面,青少年属于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大学时期正属于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因此高校应对青少年细心栽培。立德属于育人的重点,而立德树人则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的主要指标。作为立德树人的分支,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是否能够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广阔,覆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具有重大的育人功效。
对于高校素质教育过程而言,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美育的关键内容,通常运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美化,并陶冶其情操,使其成长为高情商的人。一直以来,我国十分注重艺术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孔子曾言“礼乐相济”,为古代教育体系奠定了美育思想,同时他还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西方美学历史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认为应将美育和德育相融合。艺术教育功能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关注与认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一意义分析,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精神素质,能够弘扬人文精神。在核心价值和育人目标方面,思政和艺术教育具备极高的融合度,并且两者之间的融合推动了思政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1.2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4]强调:“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思政教育必须不断改进,逐步提高其针对性,并满足学生在成长方面的需求。”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互补性。首先,教学内容。思政教育十分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虽然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增强,但在教学内容吸引力、趣味性方面稍显不足。艺术教育内容十分有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使其收获较好的情感体验,并摆脱固定思维的限制。因此,艺术课程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其次,教学形式。现阶段,思政教育形式单一枯燥,未有效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展示艺术形式具备的多元性特点,积极和学生开展互动。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让教学形式得到完善,并构建健全的教育平台,最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艺术+思政”育人体系。最后,教学结构。对于思政教学过程而言,需做到主题明确,在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结构单一的缺陷日益凸显。艺术教育教学结构系統性较强,可灵活改变,能够进一步拓展。两者的融合可实现教学结构优势互补,建立科学、可靠的教学体系。基于此,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除了育人目标一致之外,教学形式、内容、结构也能够互相补充,这一内在联系为两者融合创设了优质的条件。
2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艺术教育课程为载体,发挥课程思政的育德效能,促使两者有效融合,努力开创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2.1 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的融合
2.1.1 在政治理论课中融入艺术教育
巧妙利用艺术教育元素,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延伸教育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表达。将艺术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与表达中,教师利用独特的艺术形式,积极塑造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对思政教育目标进行隐化处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5]。可根据实际情况,举办艺术教育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电影赏析、下乡实践等,以便于学生能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觉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同时,可积极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从认知转化到思维凝结,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1.2 在艺术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1)借助音乐资源。思政课堂教学要摆脱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借助音乐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独特魅力的同时,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品位。例如,引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师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故事背景,并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和鼓励学生将作品改编成音乐剧,由各小组成员自由改编和感受。通过对音乐剧的改编及表演,学生既能感受到音乐文化的魅力,又可以深入感悟音乐故事所传递的追求理想、歌颂爱情、抨击封建思想的主题,培养学生面对不公勇于抵抗、敢于拼搏的良好思想品德。
(2)借助绘画作品。美术作品是艺术教育的重点,其真实反映了所处环境及形象,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思政课堂中引入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可实现艺术教育,而且还能够发挥思政教育的教化作用。比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油画作品时,学生普遍表现得十分激动,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知晓这一感人故事。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们思考画家詹建俊是怎样在画面中安排五壮士的,为什么要通过三角形构图,如果使用其他构图形式又会有什么效果。那些思维活跃、观察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三角形构图和犬牙交错的群山非常类似。结合他们的观察结论,教师再向其传授三角形的构图作用,即三角形稳固,坚若磐石,这样的构图能彰显中国人内心的坚定信念,而且画家还利用了俯视的视角来塑造五壮士,更能凸显英雄的形象。如此一来,教师能成功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坚定信念。
(3)借助表演作品。表演艺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能够为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堂带来更多的趣味,通过再现剧本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使抽象、间接的内容更加直接、饱满[6]。所以,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表演作品,可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开展《长征》故事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自主编创表演剧本、表演角色,每一个环节均要求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台词、动作与神情的表达,学生能深刻理解长征故事人物。这样的课堂不再一味地讲解理论,而是延伸到艺术表演层面,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2.2 以活动为载体的融合
2.2.1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思政要素、艺术元素,不仅覆盖面广、渗透性强,而且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其思想及情操产生深刻影响,指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习惯。同时,可基于地域、环境及学校具体特征,积极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促使艺术教育思政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文化节,以红色资源、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艺术元素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积极创新实践活动,坚持“校内与校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逐步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对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空间进行有效延伸[7]。基于地方文化特性,立足于特色文化,以思想政治性为指导,构建独特、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创意设计、服务社会的实践方式,促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为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从而积累更多、更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提高人文素养。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扶贫助困”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与展演艺术作品,调动师生拼搏精神,强化家国情怀,在学术上追求“工匠精神”,在创作上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念。
2.3 其他载体形式
2.3.1 传播平台
善于利用现代媒体及传播平台,巧妙地利用艺术传导方式,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例如,借助新媒体直播功能、新型慕课软件、微网课在线交流等方式,在新平台或作品中融入课程内容、专业技能及价值观教育等知識,进一步丰富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某高校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并在其中设置了美育思政相关栏目,诸如教师领读、“艺”起战疫等,又邀请学生代表、教师进行器乐表演、朗诵等,通过构建在线互动平台,让思政和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同时,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又例如,西安美术学院开设了“莲开有声”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学生推送“一画一课”。
2.3.2 名家讲堂
邀请著名艺术家走上思政讲台,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及框架,而且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水平及精深的思想高度也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艺术家讲授思政课程内容,可有效激活课堂,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实现高质量教学。
2.3.3 公共资源平台
善于借助社会公共资源,积极构建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资源平台,为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创设更多有利条件[8]。例如,《艺术名家领读经典》的市级思政课选修课在北京各个艺术院校推行,并面向全国开放。这样的大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拓展教学平台创造了条件。
3 结语
目前课堂依然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相融合才能够尽早构建大思政格局。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也能获得发展。并且,教师还应对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学习最新的课程思政教育理论以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与政治觉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玉洁,赵国锋,臧亚平.“三全育人”视域下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05):25-26.
[2] 陈诗祺.浅谈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02):82-84.
[3] 崔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J].长江丛刊,2020(15):14-15.
[4] 王新军.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研究——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12):169-170.
[5] 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7):146-148,154.
[6] 张冬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重要意义及现存问题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4):199-200.
[7] 郑铭,郑晓芳.“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建构[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1):75-79.
[8] 杨婷.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08):52-54,77.
作者简介:周长缨(1978—),女,江苏徐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