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鑫
信息技术是现阶段最常见的辅助教学手段,其“图、文、声、像”等功能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清晰化、静态的结论过程化、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下面,笔者以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 例 呈 现
● 游戏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引入,让学生通过操作的方式,观察、了解、探究含有线段、直线、射线的画面,为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探究,小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其后续学习提供课程资源和学习线索。
赋能路径:教师借助平台将课前制作的操作页发给学生,学生接收后拖拽聚光灯并猜测聚焦的图像内容。
● 学练测评,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尝试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在操作页上画抽象后得到的几何图形,画好后上传给教师,教师挑选出典型画法向全班展示,并做出评价反馈。接着,教师播放微课,包含:①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视频短片;②微课《如何画线段》展示画线段的先后步骤和注意事项。检测反馈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画线段,检测微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总结优化画线段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抽象图形、画图形,让学生实现思维的可视化。通过视频展示,印证学生的抽象过程,把空间观念的培养落在实处。通过微课教学及检测反馈环节,总结优化画线段的方法,了解课堂学情数据。
赋能路径:学生通过平台上传自己抽象后的图形,教師从云平台资源文件夹中调用学生的典型图形进行全班展示。教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在播放过程中将展示、订正抽象过程及画图方法通过截图、拍照等方式快速留存并呈现给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多角度评价的方式,获取相对全面的学情信息,为进一步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
● 合作交流,激活思维火花
针对上一个教学环节产出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安排学生在自己的平板上测量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探究其特征,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由组长传至教师端,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上一个环节的图形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赋能路径:学生调用云平台指定资源并进行测量,通过Talk进行小组交流、上传讨论结果。教师通过Talk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适时引导。
● 资源采集,突破课堂局限
学生寻找教室中、生活中的线段,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线段,对之前环节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建立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
赋能路径:学生用平板拍摄身边的物品并画出其中的线段,一键上传云平台资源库,随调随用。
● 实操模拟,培养空间思维
教师让学生尝试画金箍棒,学生经过多次讨论,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图形的端点上,并得出了直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为突破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长这一难点,教师巧借孙悟空的金箍棒,通过动画展示金箍棒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学生借助前学习经验再次历经由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初步建立图形的表象,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在探究特征时,通过丰富而有实效的想象突破难点,得到直线无限长的特征。借助抽象、感知、想象等手段实现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赋能路径:借助平台的漫游功能给学生提供无穷尽的画图空间。
● 分层练习,精准定位学情
第一题,分类。将给定的图形分成线段、直线、射线和其他四类,并说明理由。第二题,判断。学生通过题干的语言描述判断是否符合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第三题,归纳。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对比、整理形成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表。
设计意图:将练习题目由易到难进行分层,在满足不同学生实际需求的同时,达成知识点掌握的目标,利用特征表格帮助学生有效建立知识网格体系。
赋能路径:第一题,学生通过平板将答案上传,教师端可即时掌握学情。第二题,学生通过笑脸、哭脸进行投票判断,教师可根据即时反馈系统的数据进行教学调整。第三题,学生填写表格,并将特征表发送至教师端,教师选择性展示、教学。
● 个性任务,打破空间桎梏
课后,教师采用平台自动推送的相关学习材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设计意图:平台基于学生学习数据、行为数据实现智能推送,将学习空间扩展到课外。
赋能路径:课后平台会根据学生课堂的所有数据,进行智能匹配,做到自动推送个性化任务学习单,学生可根据学习单进行巩固提升和查漏补缺,实现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