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计算思维正逐渐成为数字社会“合格公民”必备的关键技能之一。从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到培养计算思维,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计算思维如何培养呢?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把一个真实问题形成为“能计算”和“可计算”的问题解决过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计算思维。但也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一节课培养了计算思维,一个单元也是培养了计算思维,不同的计算思维发展结果自然是不同的。这也恰恰说明了计算思维的层次性和进阶性。正如学习进阶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在学习和探索某一主题(或概念)时,对该主题(概念)的思考、理解与实践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步步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新手到专家)。因此,计算思维的培养只有在认知爬坡中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才能够真正地内化为不同阶层的思维水平。
在进阶中培养计算思维,就要在不同的年级段设计具有连续性的课程内容。计算思维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不同水平。在学习进阶理论统整下,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课程内容横向联系、纵向连续,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微觀到宏观,但始终围绕着“抽象”和“自动化”等核心概念。整个课程内容始终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抽象”和“自动化”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例如,新西兰就规定了其计算思维进阶标准,第一阶段“在真实的情境中并考虑到最终使用者,学生利用分解技能将简单的非计算机化任务分解为精确、清晰、循序渐进的指令(算法思维)。他们给出这些指令,在执行指令时识别其中的任何错误,并进行更正(简单的调试)”。第八阶段“在真实的情境中并考虑到最终使用者,根据如何支撑及开发不同场景真实世界的应用程序,学生们评估数字技术中的概念,如形式语言、网络通信协议、人工智能、图形和视觉计算、大数据、社会算法。学生了解公认的软件工程方法和用户体验设计过程,并将关键概念应用于设计、开发、记录和测试复杂的计算机程序”。
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贯穿学生学习的漫长过程。在智能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追求概念理解的“深度”,而非概念数量的“广度”。计算思维是一种智能时代人人都需要掌握的思维技能,我们要在不断爬坡中深化认知、锤炼素养。
(本刊特约撰稿人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刘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