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红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公开演示课还是教学评比课,无不是教师站在课堂教学的中央,但我常会思考———究竟谁应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呢?是各学科的老师还是学生呢?
这涉及把教学行为统一到学校和个人成长需要的问题,也涉及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站在课堂中央并不简单!
长期以来,教师似乎一直处在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引导地位。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学生有能力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吗?从传授知识、引导体验的层面看,教师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教师长期“霸占”课堂的中央,长期处在主导地位,长期“唯我独尊”,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值得广大教师反思了———站在课堂中央并不简单!
要站在课堂中央,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有学生参与”“有学生做主”。即便是教师真正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心中也要有学生,有学生的问题,有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发展。如果只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而不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不尊重学生在发展上的主体地位,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分析学生记笔记”的课堂。教师这样站在课堂的正中央,长此以往会形成“独断专权”的教学形式,会导致“目中无学生”的现象出现。所以,陶行知先生在谈到活泼生动的乡村教育时,这样倡导:“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来审视教师站在课堂正中央的问题,我们就应该思考,教师即便是站在课堂正中央了,还应该抱有什么样的育人态度。
“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果教师心中能够把学生放在课堂思考的正中央、问题解决的正中央、心理发展的正中央,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饱满,互动积极热烈,即便是教师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学生也处在课堂发展的正中央、素养提升的正中央。
站在课堂中央并不简单!广大教师必须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观,必须教给学生真正能够站立在未来的知识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未来真正能夠建设中国、报效中国的世界观和理想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和扎实的学识、广博的仁爱之心。这样,处在教书育人主导地位上时,教师才能做学生努力向前奔跑的引路人,课堂才会影响学生并使学生最终形成坚定的毅力、伟大的信念和执着向前的奔跑精神。站在课堂中央并不简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教师有没有站在课堂中央,而是有没有站在教书育人的中央,有没有站在“为国育才”的中央。如果仅仅是在形式上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教师站在教室的前面或者后面,学生也不能处在思考的正中央、发展的正中央和提升的正中央。
站在课堂中央并不简单!教师需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观,始终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提升的主体,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与学生开展精神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沟通、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