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江苏省盱眙中学 江苏 淮安 211700)
众所周知,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竖直向下[1].曾有学生向笔者提出,看到有资料书上介绍过自由落体运动并不是竖直向下的,落地点是偏向东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平时没有观察到落体偏东的现象呢?
如图1所示,在北半球纬度为λ的一质点从近地面高为h的地方自由下落,文献[2]中运用高等数学建立微分方程组,两次积分后得到轨道方程为
图1 北半球纬度为λ的经纬线
到达地面时z=0,偏东的距离[2]
(1)
若λ=40°,h=200 m,可算出y≈4.75×10-2m,偏东距离不足5 cm,故难以察觉.
显然,如果照搬大学教材,中学阶段的学生既没有理论力学知识的相关物理基础,也不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学生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如何能让学生理解,有所收获呢?
有学生提出平抛运动模型: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由于随地球自转而具有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物体的线速度.所以该物体下落时必然相对地面有一个偏东的速度,落点自然就会偏东如图2所示.
图2 平抛运动模型
物体相对地面向东的水平速度为
v=ω(R+h)cosλ-ωRcosλ=ωhcosλ
(2)
y≈7.5×10-2m
即约为7.5 cm,比式(1)算出结果略大,但两者数量级相同,因此,看作平抛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中学生对平抛运动是熟悉的,在离地不是太高,计算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作为数量级的估算.
地球绕地轴转动,是一个转动参考系.在地球非惯性系中,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要受到惯性力——科里奥利力F=-2mω×v的作用,对于落体运动v=gt,物体下落时受到一个水平向东并逐渐增大的力,在北半球纬度为λ产生的加速度大小a=2ωgtcosλ[2,3].式(2)之所以出现偏差,就是因为水平方向不是匀速的,而是从静止开始有一个逐渐增大的加速度.若将加速度作为已知条件,则落体偏东现象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学生可以理解并能解决的问题,即求解一个变加速直线运动.
上式中(1+i)i略去i的一次项小量,则
(1+i)i≈i2
可得
利用数学公式
则
略去小量可得
(3)
与式(1)相同.
如果将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同样由于科里奥利力F=-2mω×v的原因,上升过程有向西的加速度,向西的水平速度逐渐增加,而下降过程有向东的加速度,向西减速运动,落地点实际偏西.基于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定量的结果,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学阶段,作为背景知识,多了解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对高考也不无裨益,试举例:
【例题】(2018年高考北京理综第20题)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上方200 m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6 cm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水平向西,则小球( )
A.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B.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
C.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
D.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
基于题目的已知条件,可以分析出D为正确选项.
目前高考题越来越灵活、新颖,背景知识也越来越广阔.对于很多平时善于思考、勇于拓展和学习相关课外知识、努力提升综合能力的学生,在高考中面对以课本上没有出现过的知识为背景的试题时,无论见过与否,有了平时的历练和素养,会更快、更容易地做出结果.
在北半球,河流右岸的冲刷甚于左岸,右岸相对陡峭;火车铁轨的右轨所受到的压力大于左轨,因而磨损相对严重[2];夏秋之际,在我国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是逆时针流动的气旋.南半球的情况刚好相反.这些现象与落体偏东现象,背后都是科里奥利力在起作用.
在中学阶段,了解科里奥利力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科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