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毛喜,王 鑫,邱齐骏,张 鹏,颜 冬,孙小兵
(抚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 抚州 344000)
中国淡水珍珠养殖资源十分丰富,条件优越,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产业,淡水珍珠养殖经过40多年几代人的艰难探索、不断完善和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珍珠生产大国,珍珠产量占世界90%以上,并形成了养殖、加工、专业市场和外贸出口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淡水珍珠是我国少数几种能在国际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出口产品,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解决传统“施肥养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试验、示范,已形成成熟的“鱼-蚌”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淡水珍珠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但“鱼-蚌”混养模式对育珠蚌和珍珠的生长也存在一些缺陷,冬、春季由于鱼不吃食或吃食少,导致水质较瘦;夏、秋季由于鱼大量吃食,导致水质较肥,这就需要利用生物制剂来调节水质。春季释放底泥中的肥源,夏、秋季降解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排毒、解毒,改善养殖环境,保持藻相平衡,促进鱼、蚌生长,提高珍珠质量。目前市面上生物制剂种类繁多,笔者选择了两家公司生产的生物制剂进行对比试验,以期获得最佳生物制剂品种和调节措施。
A:混合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多种菌群,与吸附剂结合制成混合生物制剂。
B:以EM原露为主,配合施用芽孢杆菌、底改颗粒等生物制剂。
本次试验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抚州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区进行,试验共选用两口相邻且面积同为7.5亩、平均水深为2.0米、采光好、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池塘(6#和8#池塘),其中6#池塘施用A生物制剂,8#池塘施用B生物制剂,进行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对比试验。
(1)蚌。一龄、二龄池蝶蚌及池蝶蚌育珠蚌,具体吊养情况见表1。
表1 池蝶蚌吊养情况
(2)鱼。主养草鱼,搭配鲢、鳙、湘云鲫等,具体放养情况见表2。
表2 鱼种放养情况
在生物制剂施用前与施用后2、24、48小时对养殖水进行理化因子检测,掌握水质实时变化动态。每次采水均在固定的采样点,先测量水温和透明度,再利用采水器取离水面30厘米的水样,立即用便携式叶绿素仪测量叶绿素a含量及藻蓝蛋白,并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测定池水的pH、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记录数据。
检查对比试验蚌的生长情况,具体测量池蝶蚌壳长与单片重量,并对比两组养殖珍珠的优质率。
数据记录用Excel 2013和SPSS 22.0处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显著性。
自5月到11月共施用了9次生物制剂,对施用前、施用后2、24和48小时对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叶绿素、藻蓝蛋白、磷酸盐进行监测分析,全部数据结果见表3、表4。两组池塘的pH对比分析见图1,两组池塘的氨氮浓度对比分析见图2,两组池塘的亚硝酸盐浓度对比分析见图3。
图1 两组池塘的pH对比分析
图2 两组池塘的氨氮浓度对比分析
图3 两组池塘的亚硝酸盐浓度对比分析
表3 6#池塘水质检测情况
表4 8#池塘水质检测情况
水质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池塘的pH、磷酸盐含量变化均较为稳定,无显著性差异;6#池塘的氨氮总浓度变化相比8#池塘略高些,不过并无显著性差异,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另外相比8#池塘而言,6#塘的叶绿素、藻蓝蛋白、亚硝酸盐的变化相较于对照池塘更加平稳,藻蓝蛋白、亚硝酸盐基本处于健康水平,说明池水藻相稳定,有利于池蝶蚌和珍珠的生长。
2019年12月4日,对7月15日吊养的小蚌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其生长情况,结果见表5。表明养殖4~5个月的一龄池蝶蚌,6#池塘小蚌生长速度快,平均壳长提高65%。
表5 一龄小蚌生长情况对比结果
2020年3月9日,对2019年4月8日吊养的二龄小蚌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其生长情况,结果见表6。表明养殖的二龄池蝶蚌,总体生长情况相差不大,6#池塘平均壳长低3.6%。
表6 对比试验二龄小蚌生长情况对比结果
2019年12月4日,对2019年4月20日吊养的育珠蚌进行抽样检查,测量有核珍珠生长情况,结果见表7。结果表明养殖7.5个月的有核珍珠育珠蚌,珍珠生长速度和优质率均高于未施用生物制剂调节的“鱼-蚌”混养池塘,其中:6#池塘培育珍珠的优质率最高,比未施用生物制剂调节的“鱼-蚌”混养池塘提高了23%,比8#池塘提高了15.2%;珍珠生长速度比8#池塘提高了10.2%。
表7 有核珍珠对比情况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商品鱼起捕,收获情况见表8。结果表明混养的鱼生长情况基本相近,6#池塘混养鱼的生长速度略高。
表8 商品鱼收获情况
本次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混合生物制剂,能长期使池水藻相更为稳定、水质相对更好;而单纯施用EM原露生物制剂,当水质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再施用芽孢杆菌、底改颗粒等生物制剂,影响了鱼、蚌和珍珠的生长。因此,施用混合生物制剂,培育的池蝶蚌和有核珍珠生长较快,尤其是培育的有核珍珠质量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