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民生新闻;新闻价值;主题选定;形式创新
【作者单位】高智强,山西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6.019
新媒體语境下传统民生新闻面临较大冲击,新闻传播的理念、方法、过程迫切需要变革。随着大众化传播成为主流趋势,民生新闻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形势下新闻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新闻报道的交互性显著增强。厘定民生新闻的内容边界,还原民生新闻的本质属性,是当前民生新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系民生新闻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报道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打破了民生新闻单一的传播形式,人们可借助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浏览民生新闻,关注身边的大事小情。一方面,民生新闻的传播时效明显加快,海量的民生新闻层出不穷,新闻热点不断被更新、覆盖;另一方面,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舆论的发酵和影响下,民生新闻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然而,如何打造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依然是新闻报道主体面临的问题。
1.民生新闻吸引力有待加强
受短视频等平台的影响,民生新闻原有的优势被削弱,自媒体平台成为新闻报道的“新宠”。民生新闻报道的特色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传统媒体语境下,人们对民生新闻报道主体有较强的依赖性,主要是因为民生新闻是人们获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资讯的重要渠道。但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借助互联网可随时获取和发布信息,因而对民生新闻报道的依赖性降低,相反,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具有较强交互性的民生相关信息对人们而言更具吸引力。
2.民生新闻创新性不足
民生新闻通常会报道一些人们生活中的琐事,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1]。长此以往,还会引起人们对民生新闻价值认识的“窄化”。实际上,民生新闻承担着社会引导的重要任务,唯有不断更新新闻内容和呈现形式,才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引发受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传统民生新闻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中暴露了创新性不足的缺点,而来自民间的许多高质量、富有新意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此外,由于传统民生新闻内容和形式单一化,久而久之,该领域涌现出许多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新媒体,主要以报道娱乐性内容为主,导致垃圾新闻充斥网络,不利于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3.媒体角色更新和错位
新媒体语境下,人人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新闻报道质量的把控难度也不断加大。民生新闻传播主体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发挥好舆论监督与引导功能。当前,民生新闻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碎片化的新闻信息充斥网络。头条、热搜穿梭于广大网民的视野之中,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和影响力被削弱。一方面,虽然民生问题更容易被大众看到,但随着网络热度的消散,民生问题是否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关注的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媒体角色错位不利于新闻质量的把控,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网络的隐匿性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势头,受众在短时间内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蒙蔽。
总体来看,民生新闻传播面临许多新境遇和新挑战。从媒体发展的角度来讲,其一,新闻报道主体要认清自身角色,始终将民生放在第一位,致力于服务大众;其二,新闻报道主体要公正、客观地报道民生新闻,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对舆论形成积极的引导;其三,民生新闻的核心依然是新闻,在实施人文关怀的同时不能违背新闻规范。
二、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体现与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体现舆论引导价值,就要充分展现自身在及时性、生动性、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持续增强民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1.民生新闻具有舆论引导价值
新媒体平台充斥着海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待考究。而主流媒体拥有官方话语权,其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这实际上也是民生新闻报道主体的优势。为发挥好这一优势,同时强化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价值,民生新闻报道主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提升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民生新闻是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新闻,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赋予人民更多的话语权,聚焦民生内容,寻找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的契合点[2]。民生新闻虽然关注的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的是关乎人们幸福生活的“大事”。民生主题是民生新闻的核心,新闻媒体应采取合理措施打破生搬硬套的单一新闻呈现形式,赋予民生新闻人文性,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第二,发挥民生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民生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色彩,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大众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报道,这样也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近期发布的新闻中,增加了许多访谈式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用实际案例说话更具说服力。
第三,民生新闻要考虑受众意愿,但也要兼顾舆论引导功能,避免陷入迎合受众的误区。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新闻媒体可以分析并预测受众需求,新闻媒体考虑受众偏好无可厚非,但媒体应注重提升新闻的质量,在回应大众关切的同时形成积极的舆论引导。此外,新闻媒体在开展民生新闻报道时,应充分拓展民生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增强民生新闻的文化意蕴和社会价值。
2.民生新闻具有互动监督功能
民生新闻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媒体新闻发展的方向,将新旧媒体融合,形成多元媒体互动的新闻传播格局。
首先,新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即时滚动、交互传播等形式在民生新闻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新媒体凭借其多终端、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优势,能帮助民生新闻拓展传播范围、获得传播实效。以网络新闻直播为例,新闻媒体尝试以直播的形式向人们报道实时信息,尤其是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爆发后,媒体记者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赶往事件地点,持续进行跟踪报道。这种直播式的民生新闻报道更容易实现交互传播。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媒体能够将实时信息传递给受众,如一些紧急救援类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取得民生新闻参与社会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新闻媒体互动和交流,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融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传播媒介之间可形成相互合作的关系,使得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全面性得到提升。面向新闻报道,媒体人、当事人以及广大群众都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声,形成全方位、多介质的传播态势,这有助于增强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最后,传统新闻与新媒体的结合,为受众参与互动创造了便利条件。人们通过网络直播或短视频平台可以浏览各类民生新闻,并通过留言或弹幕功能发表观点。受众反馈的信息可以作为民生新闻的补充内容,也可以作为媒体了解民众需求的重要通道。民生新闻在给受众带来更好的新闻观看体验的同时, 新闻价值也得以彰显。新闻最重要的是客观陈述事实真相,受众的参与实际上也是一个监督的过程,对于保障民生、关注民生、反映民生的真实故事具有积极的监督作用。
概言之,不论媒介环境发生何种变化,民生新闻应始终保持新闻的基本属性,了解受众需求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迎合受众。提高新闻价值,形成对受众的有效引导,始终是民生新闻的重要职责和功能。新闻媒体应自觉接受大众的监督,力求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在与受众的有效互动中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
三、民生新闻的民生主题选定与报道
顾名思义,民生新闻的选题通常是围绕民生展开的,在媒介环境下,关系民生的新闻往往更容易吸引大众眼球。但新媒体语境下,各类信息更多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紧张的学习、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也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新闻内容。在基于算法和自主推荐的媒介传播模式影响下,民生新闻要想吸引大众眼球的难度升级。为改变这一现状,新闻媒体需要在民生新闻的主题选定和呈现方式上下功夫。
1.优化民生新闻选题
民生新闻的核心宗旨是聚焦百姓的生活状态,因而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就是“市井新闻”,故而形成了琐碎化、庸俗化的刻板印象[3]。事实上,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首先,新闻媒体要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出发,且事件应该具有典型性。如果新闻媒体频繁报道生活中的琐事,可能会引起大众的反感,不利于新闻价值的提升和新闻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新闻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为避免短时间内的信息覆盖,做好民生新闻的选题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所谓的典型性至少应包括如下含义:其一,选题应该是易于大众理解、与大众关系密切的;其二,选题应是与时下热点相呼应,并能够给受众带来新鲜感的;其三,选题应具有一定深度,可供受众讨论和延伸。
其次,适当扩大新闻报道范围。民生新闻应助力社会安定,关注普通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因而,应避免将民生新闻的选题窄化为琐碎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渐扩展。新闻媒体具体可以从劳动就业、科学文教、医疗保险、安全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如从百姓视角出发解读国家政策,引导大众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最后,增加民生新闻深度报道。民生选题要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民生新闻要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就要加强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次解读,以便受众能够“观其全貌”。民生新闻报道应真实、可靠,并且可以结合热点话题向纵深延伸,启发受众进行理性思考。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对看到的信息產生情感代入,甚至会随意发泄自身的非理性情感,这也是“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实际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碎片化的信息无法向人们展示事件的全貌,这时就更加需要人们理性地看待新闻事件。民生新闻报道主体应承担舆论引导职责,通过深入、理性地剖析新闻内容,将新闻内容做精做透,逐步引导受众树立理性思维。
2.丰富民生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除了在选题内容上做好功课,还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做文章。民生新闻中的民生主题是否能引起广泛关注,与其报道形式密切关联[4]。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多样,创作出富有深度的民生新闻内容,并以创新形式呈现出来,是当前民生新闻“民生”和“新闻”价值得以发挥的关键。就当下来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有官方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的多元化让新闻媒体之间形成了竞争。为此,民生新闻报道主体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以受众感兴趣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
首先,拓展新闻传播途径。新闻媒体可灵活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及时发布热点新闻,实现民生新闻的多渠道传播,同时增强新闻报道的可阅读性,避免琐碎的新闻报道,增加深度报道。民生新闻不能脱离人们的真实生活,因而在艺术加工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协调好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形式丰富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形式多样的同时切忌哗众取宠。
其次,提高记者专业水平。新媒体时代的记者需要提高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可以说,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内容的呈现效果。民生新闻记者代表的是业界形象,因而,不仅要掌握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和时事政治,能够做好政府、社会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民生新闻记者应始终牢记宣传舆论、有效监督、与群众交流的责任与使命,在恪守职业道德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民生新闻内容。
最后,扩大民众话语权。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大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迫切需要表达观点和提出建议的话语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新闻应为民众沟通搭建平台。尤其是在网络参政议政有序推进的过程中,民生新闻应鼓励民众参与、反思和解决社会治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民众关注民生新闻、参与民生新闻,在这一过程中增强民众的社会参与感,这也有助于民生新闻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总而言之,新媒体语境下的民生新闻在选题、内容和形式呈现层面均面临变革,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民生新闻的新闻价值,即发挥舆论引导和有效监督的作用,协调好政府、社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二是优化民生主题,丰富民生新闻的内涵,增强民生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荡,周鸿秀,钱晓文. 治理、服务、经营、专业:四重身份的关系与平衡[J]. 新闻战线,2020(1):50-52.
[2]漆亚林.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基于中国媒体实践路向的考察[J]. 编辑之友,2020(3):12-21.
[3]李静.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9):66-68.
[4]李旭,宋思嘉. 构建“以民为本”新闻框架 为党报舆论融入更多暖色调:江西日报社做好疫情防控民生报道的探索与实践[J]. 传媒,202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