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雪
摘 要: 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培育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复杂信息传播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青少年存在媒介素养知识匮乏、媒介意识模糊、媒介素养偏低等问题,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存在不足、缺乏专业性引导及社会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的。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需要运用多元路径同向发力,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路径,学校教育是核心路径,社会教育是引导路径,自我教育是内驱路径。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青少年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大众面对媒介信息时表现出来的媒介辨别能力、媒介批判能力、媒介利用能力”[1](20-22)。质言之,是指普通民众对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评判、传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媒介观认为,报刊是唯一的媒介传播形式。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不是无生命的东西,而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理性追求的产物。在媒介传播方面,马克思主义媒介观将媒介、人、社会发展三者有机融合,认为媒介对人民社会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经历史推移,各种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媒介观中对于信息传播现象、媒介发展规律的论述依然适用于当今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时代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更快。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的信息良莠不齐,这些信息充斥着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具有不成熟性,容易受外界或他人的诱惑,自制力较差。“在这样一个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为现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2]。
一、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介形式及信息传播方式相应发生变化,青少年与媒介信息交换方式变化。为了更好地处理青少年与全媒体之间的关系,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进行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媒介关系存在不足:信息容量有限;信息呈现方式单一,且更新速度慢;传播范围较为狭窄。“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3](116)。当今,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现代科技的灵活运用弥補了传统媒介关系和媒介传播的诸多缺陷。由于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及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互动等特点,全媒体正逐渐改变国民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冲击着学校的传统教育。纸质文本、音像资料和电子传媒等使信息很容易被青少年获取。接收信息的形式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观念,尤其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信息化的要求,不仅要求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实现信息化,还要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体现信息化,即要培养具有信息意识、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提升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是应对复杂信息传播环境的现实需要
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特点。个人的真实面目被隐藏在各种网络符号之后,这种匿名化的效果之一是使自己的真实身份被隐藏,似乎这样可以不用对自己的行为引发的后果负责。正处于心智发展懵懂期的青少年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裹挟。其次,网络信息上传门槛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生产模式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隐蔽性特征使散落在现实世界的个体极易以相对匿名的方式聚集在网络世界形成群体极化倾向,导致片面化、娱乐化、虚假化的信息传播在网络空间。青少年在不知信息性质的前提下,对信息真假辨认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他们被消极低俗信息所裹挟,必然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消极影响。最后,信息服务快捷、全面。青少年在完成作业或执行其他任务时,容易对网络信息产生依赖心理,阻碍青少年独立思考,降低青少年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在此背景下,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育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
(三)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正越来越快地实现信息化,信息资源不仅是科技革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还将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要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发展和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强化城市信息功能,培育和形成信息资源优势。不仅要求国家拥有一大批信息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还需要每个人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因此,应该注重对青少年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强化青少年的信息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他们深入、持久地学习,不断开发潜力,把自己锻造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
(一)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媒介知识匮乏。媒介素养知识包括媒介使用知识、信息辨别知识、信息传播知识、网络交往知识等。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化的媒介应用层出不穷。然而,青少年对各种类型的新媒体缺乏深入认识,对媒介使用过程中应合理、节制使用等方面知识储备量匮乏。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青少年有时无法准确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积极的信息知识。质言之,青少年对信息辨别知识比较匮乏,信息辨别、分析、应用能力相对较低,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自控能力较差,青少年对在平台上应当负责任进行信息传播、发表信息和言论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容易在网络平台上随意发表言论。此外,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缺乏网络交往相关知识的典型表现。
第二,媒介意识模糊不清。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逐渐掌控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但未完全具备独立意识,习惯于从媒体中获得信息资源,长此以往,对媒体产生依赖,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传播的观点深信不疑。青少年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具备的独立意识慢慢被吞灭,对媒介信息的辨析和鉴别能力被慢慢稀释,媒介意识逐渐模糊。加之我国现阶段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青少年施加相应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青少年的媒介意识模糊越来越常态化。
第三,媒介素养整体偏低。在开放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中,青少年需要提高认知判断能力,知道哪些信息有益,哪些信息有害,了解哪些内容可以发布,哪些内容不能发布。现实却是青少年处在认知发展的薄弱期,各方面机能还不完备,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引导。这一群体的媒介信息的理解、辩证分析能力及充分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准确地判断接收到信息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缺乏融入全媒体时代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在利用信息方面,青少年通过网络阅读娱乐圈信息、进行网上游戏冲浪,不懂得充分整合媒体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媒介素养能力,分辨和评判信息的能力不足。综上所述,概括起来就是青少年媒介素养偏低。
(二)全媒体时代影响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因素
第一,青少年发展不足。学生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意志力较为薄弱,自控力较差。青少年容易随波逐流,抵抗诱惑能力不足。他们对全媒体时代下多样化事物缺乏辨别力,不能完全做到理性分析,易被不良信息环境污染,被低俗信息裹挟。
第二,学术界缺少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一方面,我国研究青少年媒介素养起于2004年,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可观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释性研究及实验性研究多,纯理论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综述研究、调查研究多,媒介素养教育策略、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少。对于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来说,不足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尚未高度重视媒介素养培育,缺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专业性指导,导致学生对媒介素养没有清晰概念,对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了解过少。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相对匮乏,媒介素养相应偏低。
第三,社会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加速了全媒体时代的进程。在此过程中,网络监管制度尚未完善,网络监管难度升级。青少年处在心智发展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差,行为可能因缺少媒介环境的监管变得愈发放纵,势必导致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
三、全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可据此对青少年施加外部影响。内因和外因需有机统一、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起关键作用。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方面需要同向发力,共同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一)家庭教育——媒介素养培育的基础路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现阶段,家庭媒体拥有量较为丰富,在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著。归根到底是家长没有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培育问题。换言之,家长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薄弱。
第一,提高家长的媒介素养。在青少年接触媒体信息的态度上,一些家长采取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一是完全忽略媒体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另一种是对青少年不加规范和约束,导致他们沉迷网络,或接触更多不良信息。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因此,家长应提高媒介素养,以身作则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形成家长和孩子共同使用网络学习相关信息的生动和谐局面。
第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培育教育要尽早,且在向孩子传输媒介素养知识时,尽量选择孩子喜欢、可接受的方式。必须对孩子进行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孩子辨别媒介信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搭建双方沟通桥梁。网络不是唯一的情绪宣泄口。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和户外活动,学会调节和管理情绪。与孩子多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一起排解生活烦恼。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营造良好愉快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沉溺在虚拟网络和媒体世界里无法自拔。
(二)学校教育——媒介素养培育的核心路径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占据核心作用。当前,学校未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有些学校甚至缺失媒介素养这一课程板块。因此,学校有必要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升媒介素养。
第一,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基于青少年辨认信息能力较弱等因素,学校需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提高学生辨别、分析信息的能力。首先,讲解媒介知识。教师通过系统介绍媒介特点,帮助青少年了解媒介环境,选择适当的媒介方式。其次,讲解媒介使用原则。教师要讲清楚使用媒介时应当遵守相关的社会道德、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及法律法规,让学生树立“互联网络不是法外之地”[4](336)的意识,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最后,媒介使用方法。教师应当对媒介使用方法进行科学系统性讲解,增强青少年对媒体的应用意识,提高对媒体的应用能力,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第二,营造校园媒介素养氛围。在校园活动中积极宣传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媒介素养理论基础,充实他们的知识宝库,形成人人争先提高媒介素养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可举办以媒体素养或媒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当代社会各种媒体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对现代媒体环境的正确观念。
第三,媒体公共事件实例探讨。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质是对青少年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与信息社会中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为青少年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做准备。随着时代发展,媒介生活中的公共道德事件层出不穷。在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可以选择热点的、为学生关注的媒体公共事件举例分析,指明相关行为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形成对公共事件的正确理性态度,使学生对媒介素养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社会教育——媒介素养培育的引导路径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教育同向发力。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影响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学校以外的社會外在约束力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支撑。
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青少年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抗诱惑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媒体和信息的诱导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介素养教育,明确提出哪些行为是不该做的、明令禁止的。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对可能影响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行为及时制止、查处或关闭。媒介传播环境的不断净化在无形之中给予青少年很大的硬约束,使他们在心中为不应该做的事关上大门。
第二,制定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现阶段在学校教学中还不是很受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标准,未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针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标准,包括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方法、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媒介素养反馈路径等,拟定成文下发至各学校,让各学校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第三,宣传健康积极的信息观。网络时代,个人的隐私、企业的商业内部信息、国家的安全信息有时会被无限披露与放大化,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社会应当对青少年加强健康积极的信息观的培育,增强青少年的自我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隐私与信息,杜绝危害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四)自我教育——媒介素养培育的内驱路径
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更需要自我教育。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切实提升媒介素养。
第一,理性对待多样化媒介信息。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播速度迅猛。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应保持理性态度,对信息进行辩证、冷静的分析,正确处理多样化的媒介信息。
第二,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知识。青少年要学会搜集网络信息,学习借鉴媒介信息中的积极信息,重新组织并为己所用,逐渐提高媒介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享受主动学习媒介知识带给自己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循序渐进地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最终实现综合全面发展。
第三,自觉树立并增强法治意识。青少年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不做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事情。青少年要自觉树立良好榜样,并以此作为激励,增强法治意识。当自己的媒介权益受到侵犯时,要保持冷静头脑,做到临危不惧,敢于并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韦立立.全媒体时代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3).
[2]张伟莉.在疫情防控中提升公众媒介素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3-23.
[3]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