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日本地方乡村的大量青壮年涌入大城市工作生活,导致日本一部分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过疏化问题,并由此带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产业消失等不良影响,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目前我国也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的青壮年人口也在向城市聚集,给当地的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带来严重影响。通过研究日本过疏化问题的对策,希望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战后,日本积极学习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国民经济以及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经过10年的经济恢复期,日本于1955年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并在其后的十几年里先后出现了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使得经济发展速度达到高峰,日本也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此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东京、横滨、大阪及名古屋等大城市的工商业尤其发达,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到大城市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最后定居下来。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小城市和农村的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地方上出现了一部分产业萎缩甚至消失,耕地闲置,留守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产生地方过疏化现象,影响了经济的平衡发展,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所谓过疏化,是指一个地区内人口过度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农村中劳力减少,农田荒废;青少年儿童减少造成中小学校的并班合校,甚至废弃学校;地区内的小制造业,零售业以及餐饮业由于没有客流而倒闭;一些乡村共同体的解体等等。总之,过疏化表面看是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的问题,而实际上会导致经济、社会、教育、福祉等一系列矛盾,造成当地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
一、过疏化的产生
日本过疏化问题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从1955至1957年,日本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即所谓的神武景气。1956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因此大量原油从外地进口,大大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紧接着自1958年起,日本开始大量生产汽车、电视及半导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钢铁取代纺织品成为主要出口物资,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称为岩户景气。连续的经济发展高潮带动了各种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以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海和北九州为中心五大工业区,出现了东京、大阪和神户等一些大型工业城市。这些大城市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而这部分人口大多来自周围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造成了这些地方上的人口过疏化问题。
根据日本国家人口调查资料显示,从1960开始有接近900个市町村的人口减少达到10%,占市町村总数的比例为30%左右。人口及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与工业发达的城市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断加大。1967年日本政府发布的《经济发展计划》中提到“与过密问题相对,人口减少引起了过疏问题。过疏可以理解为由于人口减少,地区居民生活难以维持一定水准的状态,比如防灾、教育、保健等社区基础条件的维持变得困难,同时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变得困难。也就是说,人口减少导致地区社会人口密度降低、老龄化加剧、迄今为止的生活坊式难以维持,出现了过疏问题,且过疏问题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面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应对,例如增加对过疏化地区的财政投资,努力发展地方上的公共事业等。这些措施对于减缓农村及地方上的人口流失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挽回过疏化的大趋势。特别是在经历9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地方上的人口流失问题进一步加剧,老龄化问题也相应的更加突出。有些村落的死亡率远高于出生率,面临村落消失的危险。
由上图可以看出,从1960至2010的50年间,与日本总人口数不断增加相反,过疏化地区的人口持续减少。其中1960-1970年间人口比例减少的速度最快,这是由于战后经济复苏并开始高速发展,大城市的新兴产业从地方上迅速吸收劳动力,造成地方人口骤减。1970年以后,由于政府出台了《过疏地域对策紧急措施法》以及采取其他行政措施,使得过疏化地区的人口减少速度减缓,但减少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至2010年,过疏化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少至8.9%,50年间减少了11.2个百分点。
二、过疏化的原因
地方上产生人口过疏化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口机械变动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的移动。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发生变化。人口机械变动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例如经济发达的地区增长速度快,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低,甚至是负增长。按照一般规律,人口通常由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发展迅速的地区迁移。
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其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生产的主力會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用地改为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农业生产转型为工商业,农村走向城镇化道路,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日本一部分农村和小城镇出现过疏化的客观原因。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政府把重建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东京、大阪、名古屋这样的大城市。在环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分布着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和名古屋工业区等日本最大的几个工业区,进行钢铁、汽车、造船等支柱产业的生产,因而也汇聚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其中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是日本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口超过3700万,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约1877万;横滨,是日本第三大城市,也是日本最大的港口,人口约370万。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7亿,这三大城市的人口就接近6000万,约占日本全国人口的半数之多。与此相对的,日本地方和农村等地区由于工业生产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劳动力需求少,工资低,人口大量流出,出现明显的过疏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