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素质教育普及后,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上了日程,并成为了教师亟须落实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教师再着急,也没办法代替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向是教师心目中的重难点。本文从重要性、内涵特质、传统特征、方法探析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107-03
【本文著录格式】陈斓.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27):107-10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可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文章中蕴含着的美,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起来。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学生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可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学会学以致用。这样一来,就可以落实素质教育的开展了。此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无压力地进行学习了,就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了。而且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所以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这,可以让学生长远地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特质
(一)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三个阅读活动,即:感知活动、理解活动、鉴赏活动。如果学生具备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深入的探究,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对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提高,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辨识。(2)对学生的辨析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阐述的思想。(3)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感知到文章的美,学会品评文章、鉴赏文章。(4)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将掌握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文章品评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对学生的评价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可以学会品析文章,并形成相应的阅读方法。(6)对阅读技巧进行教授,让学生灵活地运用阅读技巧进行学习。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快速地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质量。
(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语言学科,所以运用语言是很重要的。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直观地表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不过,教师要知道,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只能让学生用嘴表达,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在实践中发现,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可以与他人很好地进行交流、沟通,并且让学生在恰当的时候说出适合的话。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还可以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的情商被提高。
(三)思维发展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前提,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将思维发展能力当作了教学目标。一般来讲,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体现于听说读写中,学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自我认知理解文章内容,判断文章内容。教师再适当地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将相应的思维框架构建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等特征。
(四)文化感受能力
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文化感受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因为文化感受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看到文字的时候形成相应的形象,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三、传统教学的特征
(一)填鸭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是很常见的教学方式,一般被运用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能力较弱、接触的事物不多,看到文章的时候没办法形成自己的观念、想法,即便形成了观念、想法,也没办法顺利地表达。为了課堂进度,教师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安排进行学习,进行知识记忆、积累。由于教师很少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也很少让学生进行思考、互动,所以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片面地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让人死记硬背,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很枯燥乏味。
(二)学习环境没有构建起来
科学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决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讲解知识、背诵知识当作了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教学完了教材上的知识,那么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剩下的都是学生的事了。但是小学生自觉性不强,所以在课后并不会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此外,课堂教学前,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所以教学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倘若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脱离实际
語文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教材知识当作重点,很少联系实际生活,也不会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也没办法从文章中感受到人文情感。此外,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学生是没办法表达好自己的想法的。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表达机会,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所以在后续进行学习的时候,会没有自信心。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探析
(一)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汉语知识利用起来,构建起这种语言知识的特点、规律,从而灵活地运用与实践。鉴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特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白知识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不能完成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当作重点,要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得到培养。例如在教学“晴”“蜻”“请”“情”“清”等汉字的时候,教师要知道,这些汉字是形声字,不过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有可能将汉字混淆,从而用错汉字。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区分汉字的方法进行教授。简单来说就是这几个汉字的右边都是“青”字,而不同的偏旁部首与“青”字组合在一起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而偏旁部首与汉字的意思是有关的。就“晴”字而言,偏旁部首是“日”,日一般代表着太阳,所以晴的意思是有太阳的好天气。又如“清”字,这个汉字的意思是水很清澈,所以偏旁部首是“氵”。“蜻”字的意思是一种虫子,所以偏旁部首是“虫”字旁。又如在教学“跑”“泡”“炮”等容易混淆的汉字的时候,教师要知道,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记忆汉字的规律,所以学生会基于记忆规律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将汉字进行记忆。如:这几个汉字的共同部分是“包”,“跑”指的是跑步,而跑步是借助脚实现的,所以偏旁部首是“足”。“泡”是用水才能泡的,所以偏旁部首是“氵”。“炮”是通过火才能点着的,所以偏旁部首是“火”。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容易混淆的汉字,还可以掌握记忆汉字的方法,并且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记忆知识的方法、窍门,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进行培养
什么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呢?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品质,促进了思维素养的发展,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深刻、更加具有批判性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表现在四大方面,即:听、说、读、写。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曹冲称象》的时候,这篇文章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描写手法,将曹冲利用自己的智慧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的故事进行了讲述。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占据主体地位,会带领学生将曹冲称象的方法掌握,然后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从本质上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循规蹈矩,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拓展延伸。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曹冲用来称象的重量的方法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可以称大象的重量的方法呢?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有限,生活经验也没多少,但是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思维放飞了,所以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思维能力还可以得到发展、提高。而这,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的目标。
(三)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进行培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说白了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表现美的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可以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教师要知道,文章中介绍了很多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如豌豆、苍耳、蒲公英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文章的语言有一定的节奏,而且阅读起来是有韵律感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比如,文章的第二小节中,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两种手法,把蒲公英塑造成了母子,只要有风吹过,小蒲公英就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继续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且将拟人、比喻运用起来,写一写其他植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由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所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仿写过程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美,还可以掌握文章中蕴含着的手法,从而让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得到培养。
(四)对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进行培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说白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接受外来的优秀文化,并且将自身的文化视野进行开拓。
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风俗习惯进行讲解,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等。在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教师可以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哪些外来节日。因为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内容说一说外来节日中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比如,有的学生会说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会送礼物,算是一种祝福,由于圣诞节在外国人眼里十分重要,所以被称为外国的春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将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掌握,并自主自发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同时,学生还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外来文化,从而将中外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得到培养。
培养核心素养是当前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全方位成长与发展的有效方法。上述提供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进行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不过,教师要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与信心,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革新,才能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 学周刊,2018(12).
[2]巩庆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3]李文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国际教育论坛,2021(12).
[4]李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26).
[5]朱红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0).
作者简介:陈斓,女,1991年生,上海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