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环境描写
2019年5月7日、2021年4月6日、2021年4月13日,笔者在安徽省宣州区黄渡初中、广州市花都区狮岭中学和花都区圆玄中学执教《驿路梨花》时,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设计略有不同,每次都做了一些微观调整。
在黄渡初中执教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全部圈点出来,共有五处,分五张幻灯片呈现,逐一分析其作用。
在狮岭中学执教时,将描写梨花的相关语句进行了删减,保留三处具有典型意义的描写,分三张幻灯片呈现,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三处描写的作用。
而在圆玄中学执教时,选用在狮岭中学执教时相同的语句,但不再分三次呈现,也不再分三次讨论描写梨花的作用,而是一次呈现这些描写的语句,整体讨论作者描写梨花的作用。
那么,这一次次地調整和优化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第一,优化整合文本。从第一次教学实际看,分五处、分五次,依次讨论“描写梨花的作用”,其唯一的优势在于区分了五次描写上的差异。但这样的教学,带来两个显著的弊端:一是凌乱琐碎,缺少整体感;二是逐处、逐次讨论,耗时长,难以深入,浮光掠影。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第二次教学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选取了三处比较典型的描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期望讨论能够更加深入,但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对“描写梨花的作用”认知存有困难,讨论未达到预期效果,仍然停留在较为浅的层面。于是,在第三次教学的时候,笔者放弃了“逐次讨论”的做法,将文中描写梨花的典型段落、语句进行了整合,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呈现,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讨论“描写梨花的作用”,从教学效果看,这样对文本的优化整合,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描写梨花作用”的知识认知。
第二,构建学科情境。将一组描写梨花的语段聚合在一起,其核心价值和作用便在于,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科认知情境。这些不同的描写梨花的语句,有起始的描写语句,有中途强化的语句,有结尾点题的语句,有实写梨花的语句,有虚写梨花的语句,有描写自然界梨花的语句,有描写梨花其人的语句,这些语句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学科认知情境”。学生阅读这个“情境化”的语言片段,就有可能从这个情境中建构起关于“环境描写”作用的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达成真学习的目的。这个时候,这些语句所建构起的学科认知情境,就相当于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一个可行的学习平台,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
第三,形成系统知识。《驿路梨花》一文描写梨花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象征作用,二是推动情节发展作用,三是点题作用,四是结构作用,五是烘托作用(营造氛围)。这五点作用,基本涵盖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全部作用。我们将这些语句聚集在一起,让学生从整体上去发现和讨论,其基本用意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环境描写作用的系统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认知,同时为了给学生分析问题提供规范的示范,我们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用“中心句+支撑句”的格式,给学生拟写了五点作用的阐释分析,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认知。
教学,总是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中前进。每一次设计,每一次实施,都会有那么一些调整和优化。正是这些调整和优化,正是对这些调整和优化的思考,才帮助我们将教学变成一种艺术的形式,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
[作者通联: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