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式言语交际观下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

2021-09-23 10:54周永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批判性思维

周永祥

摘 要 议论文阅读的本质是论辩式言语交际,秉持这样的观念,可以遵循辨识理解、批判分析、融入重构、论辩完善的路径开展教学,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品质,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论辩式言语交际;批判性思维;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

议论文阅读常见教法主要围绕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展开,从论点归纳、论证思路梳理,到论据和论证方法类型区分、作用解析,再到语言表达特点感知,整套流程似乎成了一定之规。这种近于固化的教学方式是否压制学生主动、创造地思维?符合议论文阅读规律吗?有没有更贴合议论文阅读内在机制的教学路径?本文试分析“三要素”教学模式的欠缺,揭示议论文阅读论辩式言语交际的本质,由此重新确立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

一、议论文阅读教学“三要素”模式之失

议论文“三要素”只是静态文本构成要素,以它的获取和印证为目标显然是文本本位、知识中心的阅读教学观。

从阅读接受角度看,读者不是被动接纳、重复文本,而是带着自身生活经历、文化背景、阅读期待等,主动进入、理解、评价文本,形成自我认知。所以,“阅读活动天然就具有批判性”[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初中阶段议论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显然也将议论文阅读视为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倡导批判性阅读。反观“三要素”式文本本位的阅读教学,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创造意识,沦为文本的附庸。

再者,广义上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包含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識,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两种知识兼而得之,才能形成能力。通过教学,学生获得的不应只是“三要素”类的陈述性知识,更应包括如何阅读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因此,“三要素”又是议论文阅读必要的知识储备,但不应作为唯一教学内容,更不能当作最终教学目标。

二、论辩式言语交际:议论文阅读的本质

议论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摆出观点并证明,以说服别人接受。夏丏尊、刘薰宇在《文章作法》中说,“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实际上虽未必就有人反对,作者心目中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因为若一切都成了定论,和数学上的公式一样,本来就无议论的必要了”。[2]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中也说,议论文“表示作者的主张”,“态度常常是激动的。非把读者说服不可,非使读者相信不可;预料读者将有怎样的怀疑和反驳,逐一把它消释掉”。[3]议论文创作是作者用书面言语与现实或预想的读者围绕一定话题、观点展开论辩的过程。创作完成后的文本阅读,则是特定情境中读者与文本及文外因素(如作者、时代与社会背景等)展开论辩的过程,读者不同,所建构的文本意义也多样,随着阅读接受进程的延续,当前读者论辩的对象不只是文本及文外因素,还有为他所知的造就文本阅读接受历史的前代读者以及与自己共存于当下的其他读者。总之,议论文阅读是一场多主体参与的论辩活动,论辩式言语交际是其本质。

三、论辩式言语交际观下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

秉持议论文阅读本质上是论辩式言语交际的观念,课堂教学应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言语交际环境,开展当前读者(即师生)与文本、文外因素、以前读者,师生和生生间的论辩活动,鼓励批判性阅读,获取多样知识,形成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议论文本自我阅读图式。

具体实施上,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遵循怎样的路径呢?试结合统编教材议论性阅读课文简要介绍。需说明的是,九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九上)第二、五单元课文皆为议论文,教材单元简介已明示。九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九下)第四单元单元简介仅提及本单元内容为“读书问学、谈文论艺”。配套教参则将该单元《短文两篇》定性为“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其余三篇为文艺论文,而文艺论文是“论文的一个类别,主要就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特殊的议论文”。[4]故九下第四单元也暂列为议论文单元。

1.辨识理解

读懂文本是议论文阅读初始步骤,也是后续环节的前提、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辨认识别文中的观点和材料,发现二者关联,还原论述的背景、目的、思路与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论证思路的梳理对把握议论文本尤为关键,可采用划分层次、归纳层义的策略,简要再现前后内容组织结构方式。如九下《短文两篇》中的《谈读书》,全篇杂合为一段,内容乍看繁多难辨,给学生的阅读带来阻碍。该课先谈读书的作用、如何用读书、读书应持的态度和方法,后又再谈读书的作用和如何选择适当之书来读,划分层次、归纳层义、理清论证思路无疑是必要的。层次划分适宜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先划分全文主要层次,而后视需要在各层内再细分出下级层次。划分符号可在“∥”基础上酌情增加斜线数量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层次间的高低和统属关系。

观点证明离不开论证,一般将议论文的论证理解为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或过程,这其中常涉及形式逻辑里归纳、演绎、类比、因果等推理方式,我们不仅要能辨识推理的基本类型,有时还要填补隐含的前提或结论,使理解更充实完满。九上《敬业与乐业》中写道:“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前两句构成演绎推理,第一句是陈述普遍道理的大前提,第二句是陈述个别事实的小前提,隐含结论是“当大总统、拉黄包车的性质都是可敬”。后一句通过对比再度强调凡事性质都可敬,有力证明要敬业的观点。下文又道:“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表面的因果推理中隐含了前提“神圣的就是可敬的”,从而又构成演绎推理。

2.批判分析

只有读者基于批判的立场阅读才真正体现议论文阅读的论辩特质。批判不代表批评、否定,在阅读教学中即是要求师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反思他者和自我,破除唯文本是从、教参是从、教师是从的痼疾,开放、平等、有创见地进行多方对话。

对所阅读的议论文本,师生应当精细地解剖,批判地反思、考量它的价值和可接受性,对其得失条分缕析,特别是课文可能存在核心概念定义不清、前后话题违背同一律、论断不够公允甚或失当、推理过程难称谨严等不足,不能漠然不辨。

九上《论教养》以“教养”为话题,第1~12段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实际论述的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而未直陈“教养”定义),后文转而谈论“风度”,间或使用“优雅”“自我修养”的概念。前后几个概念内涵等同吗?它们如何关联在一起?文中并未解释。且前文认为真正有教养的人能妥善处理家庭内外人际关系,文末说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包括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等,前文谈论内容的范围显然小于后文。九上《敬业与乐业》有言:“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凭常识我们也知道并非所有职业都神圣可敬,而神圣的标准也是主观或相对的。论断如此绝对、轻率,可能出于演讲现场鼓动的需要,然而时过境迁,现在读来不可不察。“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的论断也要不得,人能力有高低、兴趣有差异,倘择业不当又如何敬业乐业呢?忽视择业的重要,立论不稳。

课文的选择、定位体现了教材编辑的意图,其实教材编辑也是文本的读者、师生阅读论辩的对象,这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九上第二、九下第四单元阅读课文,教材、教参都划归议论文。但细加分析,恐非如此。

九上第二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写作目的在于讽刺英法联军丑陋行径。课文主体部分先着重说明艺术有两个起源、圆明园是幻想艺术“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接着糅合说明、描写和抒情,夸张呈现、极力赞叹想象中圆明园的布局、奇幻与举世闻名,间杂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议论,随后叙述“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劫掠纵火的经过,兼用抒情和议论表达对英法联军野蛮行为和志得意满的挖苦、批判。从写作思路和主要表达方式看,本文难称议论文。

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有时区分困难。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中说,“议论文中用说明文的地方很多。因为没有说明作基础,判断很不容易下”,“说明文本来是用较浅近明了易于理解的文字去解明事物或事理,使它的关系明了,范围确定,意义清晰,给人以关于该事物或事理的普遍的正确的知识”,并举抽象事理说明如“文学的意义”。[2]116-12九下第四单元三篇文艺论文也如“文学的意义”,意在解说文艺领域抽象事理,《山水画的意境》定义“意境”、阐说获得意境的方式和意匠,并以诗画印章例解,《无言之美》就艺术创作中“无言”产生缘由和价值精解细释,随文例析,而《驱遣我们的想象》说明读者欣赏文艺时驱遣想象的必要,并举例形象诠释其操作方式。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区分道:“目的在论辩,形式是解释的,仍称解释文;目的、形式都是使人信从的,才称论辩文。”[5]三文创作上并无明显论辩的意图,更无论辩的形式,如何能称议论文?

3.融入重构

读者阅读接受文本,并不意味着将它原封不动地嵌入脑中,而是融入人生阅历、生活体验,比较文本与自我认知的异同,挖掘关联点,在同化与顺应中优化相关认知结构。

议论文常以观点精练、说理透辟、论据丰富、论证严密见长,初中生人生见识尚较浅显,理性思维不够成熟,在对文本批判地理解分析后,仍可能与之有疏离感,教师必要时可以示范、鼓动学生引自我人生经验结合文本将他之文本内化为我之文本。如九上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所用论据多为古代历史典故、经典篇章和学人哲思,与学生存在距离,不妨列举师生学习经历和感受,进一步佐证观点的同时,消除隔膜,悦纳文本。

当然,如原文存在不足,则应融入自我见解,调整重构读者心目中的理想文本。在笔者教学中,批判分析《论教养》后,有学生将原论述思路调整为:引出论题教养,具体解释什么是教养,而后从善待亲人、善待别人、善待世界(社会、大自然)和具备随机应变的智慧四个角度论述如何获得教养。在保留原文可用材料的基础上,增补文外资料,以充分论证。对于《敬业与乐业》忽略择业的缺点,学生主张在原作“有业之必要”和“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的论述之间添入专论择业的内容,使论述链条完整。

4.论辩完善

议论文教学要在批判的阅读论辩中衡量文本价值,师生个体围绕文本的阅读认知也要主动言表,与人论辩,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调整完善。教师要敏锐觉察学生思维兴奋点与表达欲望,鼓动他们和老师、同伴组建学习共同体,讲明困惑,陈述发现,分享心得,互促共进。论辩方式也需尽可能多样,而不拘束于耳听口说。相较于口头言谈,书面写作更能提供从容思考和反复修改的机会,这正契合议论文对思维与表达严密性的追求。故而,以写促读是推动学生深切感知文本、超越文本的有益方式。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篇目,提供或生成讨论话题及写作任务,利用多种平台呈现写作样例,供以交流论辩、修改完善,提升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品质,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成效。

————————

参考文献

[1]徐鹏.批判性阅读的域外视界:借鉴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17(9).

[2]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A]∥徐林祥主编.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四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21、116-121.

[3]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4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02-203.

[5]陈望道.作文法讲义[A]∥徐林祥主编.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四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0.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批判性思维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或然性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视角解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