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名著进行拓展

2021-09-23 10:44李媛媛
黑河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教学

李媛媛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人才辈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名著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名著,感受名家的思想,进而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对于青年学生今后的成长意义十分重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名篇进行内容拓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名著,通过对著作中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渴求知识的时期。在高中語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获得人生的启迪,感受名人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感受伟人志向与风范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待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讲解这首词的题目《长沙》,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仔细阅读并品味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就可以了解他老人家的内心世界,并且感受到伟人的志向与风范。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体会这篇课文的内容,在具体讲解之前我让朗读稍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之后,让其他学生一起高声朗读,体会文中意境。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理解毛泽东诗词中气吞山河的文化气象。毛泽东诗词善于运用数字,出神入化,气势恢宏。他多用“万”“千”等大数字,囊括大千世界,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等,以数字写战争,表现战争的规模宏大、战术的灵活机动,气势淋漓尽致。

介绍完作者后,我适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写,既有战争氛围的渲染,又有战争气势的张扬,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可见,毛泽东写诗词善于用数字,臻于化境,艺术效果非凡。

词中上部的环境描写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词中下部通过回忆过去来回答“谁来掌管沉浮”的问题,呼吁人们发扬勇敢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让中国人民摆脱痛苦,担当起中国革命的“主要”“沉浮”的历史责任。

二、通过学习《雷雨》认识到腐朽封建家庭终将走向毁灭

当时,作者曹禺的家中终日弥漫着烧鸦片的烟雾,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制度家庭中,整个家庭犹如作者所描写的那样,仿佛永远是下午的昏暗郁闷。封建专制的父亲,仿佛是废人一样的哥哥,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曹禺心中激起了永久的厌弃与诅咒的情绪,后来曹禺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剧作的母题与基调也在此阶段形成。曹禺在南开读中学时,因学校有演剧的传统,加之他的老师张彭春经常让他登台演戏,而且还经常改写剧本,因此,曹禺对戏剧情有独钟。

作者通过对《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向世人展示了命运对人的残忍作弄,如热情而又带着一些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心的魅惑的女人,封建家族和人物身世的秘密,这些人物和事件都出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作品通过对人物的精心描写,把一些有罪的和无辜的人都集中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长制终将走向毁灭。作家曹禺以其极端的方式向当时这个腐朽而又封建的社会发出呐喊,同时也宣泄了自身被压制的愤懑,这种愤怒之火足以烧毁当时的封建家庭和社会。

三、通过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水浒传》这部书中的人物除宋江等少数人物史有明载之外,其他多系虚拟,故事情节几乎全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的。作品以生活为依据自由构架,对人物的描写生动活泼,这就明显地反映出作家头脑中对小说观念的一大转变。《水浒传》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些农民起义军“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过程,通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能够生动地体现出来,而且课文节选部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描绘了宋元之际的社会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水浒传》的写作成书时间和作者施耐庵的生活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在异族人的高压统治下,“斯时之民,冥冥沈沈,杀之剐之不知痛,犬之马之不知羞”。于是,施耐庵愤然拿起笔,要激起汉人的斗志!梁启超说过:“施耐庵之著《水浒》,……因外族闯入中原,痛切陆沈之祸,……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因此,水浒传的创作初衷乃是被刺激的结果,乃是救民族于水火之计,唤醒民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而并非是施耐庵本人阴暗冷酷嗜血,也并非他本意喜欢劝人作恶、唆人犯罪。相传当时有人看了这书稿,拍案大叫:“足以亡元矣!”而施耐庵之心事,于此一语,跃跃然如见焉。“不数十年,淮南豪杰并起,……施耐庵以百零八之英雄,产出无量劫无量数之英雄,而朱元璋为魁。”因为乱自上作,所以才有一百零八魔君下界行凶杀戮,替天行道。

四、通过学习《老人与海》激励学生努力拼搏进取

在讲解《老人与海》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海明威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独特的经历,这些经历使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打猎、钓鱼、拳击和滑雪等方面的能手,对西班牙斗牛也是情有独钟。他参加过三场战争,身上中过两百多片炮弹碎片,不止一次地经历过坠机、车祸和枪伤,在战场上曾多次受重伤,十多次伤成脑震荡,动过二十多次手术,有趣的是他还戏剧性地两次读过自己的讣告。他在文学上一生贡献很大,精通叙事艺术,根据自己的“冰山理论”,用简洁洗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一批视死如归的“硬汉”形象,在文体和语言上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中把“冰山原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章把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抽象化,使其完全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中。对老人来说,大海不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既养育了像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了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了解那些未知的神秘领域。这篇文章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充分表现了老人在生死搏斗中的硬汉精神,即敢于向命运、向失败和向死亡挑战,即使在失败和死亡面前,也不能失去人的尊严。他也许会在拼搏中一次次失败,甚至肉体遭到消灭,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打不垮。文章昭示我们,人应该超越痛苦和死亡来彰显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

海明威的小说中总是选择那些不直接对事物进行判断,却能使读者产生联想的词语。比如,《白象似的群山》中描写道:“在铁路对面,在那一边,艾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他看到了大河。”把一切有碍于景物本身的言词统统踢在一边,几乎没有什么修饰语和形容词,让描写对象自身说话。“冰山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

《老人与海》是一篇充分反映海明威精湛叙事艺术的精品之作,在一九五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称赞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忠实地、勇敢地再现时代的艰辛和危难的真实面貌的作家”。

参考文献:

[1]潘强恩.毛泽东诗词全集详解[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2]曹禺.《雷雨》序[A]. 曹禺全集: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1).

[3]宋兆霖.诺贝尔文学奖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语文教学
如何让学生爱上大部头名著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