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之外象

2021-09-23 13:56张振中沈君健
江苏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茶文化

张振中 沈君健

摘  要  “器”与“道”形成宇宙的两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灵魂所在,承载着空无,即为外象。紫砂器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与回归,需要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系统、当代思想观念的高度去分析,也需要我们创作者个人回归自然生命、回归人文社会、回归内心的灵魂。有这样一个个人对紫砂文化的价值构架,紫砂器的创作才有生命力、有灵魂。

关键词  外象;文化价值体系;紫砂材料;茶文化;无我

“器”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常常运用,“君子不器”、“大器老成”、“行而下者谓之器”,它的意思可以狭义的解释为:看得见的物象,并且具有一定功能价值。但它在中国文化构架中,广义理解为道之外化兼成之为“器”,它有生命、有灵魂。在中国哲学里,“器”与“道”形成宇宙的两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人还是物,只有道在器中才会令器物饱含生机、精神、价值和内涵,提升器物的本身价值,才可以鲜活和弥久。

“器”一定有它的外在躯壳,躯壳中承载着空无,即为外象,躯壳的显现由外象的价值支撑。比如房子构架起的空间,它承载着我们自由的生活、家庭的欢愉。再如我们的身体躯壳,它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活动、思想精神,因此才需要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四肢和有灵魂的心构架起的身体。回到紫砂器物来说,紫砂器的外化形态不仅仅是茶室功能的赋予,更是人文精神与艺术生活的生命载体。因此,我们需要把紫砂器的价值体系构架起来,需要探讨当下人文生活、思想观念与传统精神的融合,探讨紫砂材料和造型工艺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对接。

紫砂器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与回归,需要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系统、当代思想观念的高度去分析,也需要我们创作者个人回归自然生命、回归人文社会、回归内心的灵魂。当今社会我们都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在于只会照搬历史文化的躯壳,没有生机的构架,而它在于思想的内外贯通,“道”与“器”的上下融合才符合我们当代紫砂文化的价值体现。当代紫砂文化价值体系的体现可以从多方面分析,《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就用这句话的三个阶段,来论述当代紫砂价值的构建。

“在明明德”即明了宇宙万物之理,彰显自然之规律与价值,自然万物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从没有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因此要了解物象的价值,应该从更高的格局、更广的视角去解析。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的现今说出一句很通俗的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多人表面理解,就单纯认为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但这句话可以影响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佛教有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借用这句话的三个层次分析,“看山是山”就是理解为保护好环境,即好的生态环境能带给我们生态的健康和绿色价值转换的财富。“看山不是山”理解为通过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启发我们建立生态农村、生态城市、生态经济等,构建一个大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大社会,这就不是綠水青山的简单表现了。“看山还是山”是生态体系建构传统的精髓,可以认为是我们民族精神永续的灵魂。很多人认为现今我们民族文化出现精神断层,历史遗迹的破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宗族构建的崩塌,都让很多人感到对未来的焦虑。然而在我们四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中,起起伏伏、朝代更佚,甚至出现灭族的危险,但民族精神还能顽强地延续。这在于我们民族的精神构架是建立在自然文明、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古代把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士”和“农”排在前面,就是因为农耕文明是中国士人精神的基础,它是连接人与自然的载体,也是我们所说器形而下,供养着百姓的生活。形而上,通过农耕让人的心与自然合一,连接一体,用大自然的精神能量打通人一颗无尽宝藏的心,一颗本自具足的心。因此哲人说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都是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深入骨髓,只是需要通过载体的打通,此载体既是自然以及农耕文化,认识自然、升华自然,中国文人通过诗、书、画等等寄情于山水。

中国的茶文化就是升华于自然的产物,茶文化不仅仅有形而下的文化,即我们的茶事活动(茶室、茶器、泡茶、品茶)。更有形而上的文化即茶之道,茶首先为天地之造化,富含无限的能量,其集苦、香、醇、甘、气等各种韵于一体,入口即满口爽朗,茶气贯通人的神经,让人的精神和心体验到天地之气,如同游走于上川大地,茶真为品得到的诗。有中国传统文化与茶道的承载,紫砂器自然而然地孕育而生,紫砂器有它完美的泡茶功能,更有它作为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载体。首先,紫砂这个材料就给人很强的亲和感,古朴、内敛、自然,泥色朴素但富有很强的张力,如同中国画中的水墨一般,水墨的墨色变化正是宇宙万千变化的真实,以朴素的材料表现才是人的心性与富有生机自然万物无障碍贯通,让其具有鲜活的气息。因此水墨、紫砂在表现画面于自然物象时更为纯粹,没有材料的凸显与张扬,而是内敛、自然的表现对象,但其富含的是生命的真实、无限的生命张力,我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忽略紫砂材料的生命力。没有这个富有古朴美、内蕴美的材料,也就没有紫砂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因此,紫砂材料的价值就是我们要明了的“明德”。有民族的自然审美精神、人文精神,才有紫砂材料的价值体现。紫砂材料有很好适茶性的功能价值和自然审美价值是我们当代紫砂创作首先需要注入的,不能因为人为的工艺与装饰的过度,遮蔽了紫砂器最大的材料审美价值。清代文人陈曼生设计与刻绘的“井栏壶”就是很好地把紫砂材料的古雅性与古井造型的自然结合,紫砂材料让“井栏壶”更典雅、有古韵,而“井栏壶”素朴文气的造型又让紫砂更好地彰显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审美韵味,相得益彰。

现代紫砂艺术的表现方式很多,在造型形式上细分的很细,很多人为了达到紫砂器的表现极致,容易陷入具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上,比如只会做方器,或只会做花器。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此意不是说作者不能做器物,而是应该把器物作为作者对生活、自然认识与感动的一种表达载体,这器物既有外在形式的表现,又有人文生活的功用,更有生命的活泼。作者如果只执着于器物本身的外在形象表现,就容易脱节于人文生活,脱节于人与自然之于器的生命表达,从而成为空洞,做出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生命的器。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上,典型代表为清代初期紫砂大家陈鸣远,他的紫砂艺术创作就很开阔,从紫砂壶的花器、圆器、方器以及紫砂的杂件,从艺术表现力到器物的成型工艺上都非常到位,而且其艺术的感染力都穿透到欣赏者的内心。陈鸣远的这种表现力就根植于他对传统人文自然生命的理解与吸收,开阔了自己对艺术的驾驭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对自然生命的提炼,所以它有无限的创作源泉,这就是把自身浸沐于“明德“的价值所在。

“親民”就是让自己有诚心,“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必由之路,《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华育,则可与天地参”。人之所以能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在于人的本性至诚,只有回归至诚,才能彰显人的本能与智慧。在我们紫砂的学习认知之路上,有诚敬之心才能把历史经典、名人精神、传统精髓学习体会到,进而挖掘出自身的特性和心性。有诚敬之心,历史与现今的人文现象就像一面镜子,观照出我们自身的长处与缺失,并扩展我们的视野与格局。每一社会现象以及产物都有大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的内外因素决定,因此我们不能用片面的眼光指责一些现象或事物,应该用诚敬之心来看待,才能有发展的眼光把握自己以及社会未来的大趋势。因此,我们紫砂创作者需要有历史观,这样才能把传统名作的真正传统精神提炼出来,这传统精神是我们通过经典作品的形制、作者的人文素养、时代的生活环境一起共同挖掘出来的,所以我们才能把这个传统精神融入到现代的人文环境,融入到我们现代的紫砂创作中,从而已有新时代的传统精神,也是当代紫砂的价值所在。

“止于至善”,用我们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理解则为“无我”,没有善恶,没有你我对立的分别心,我们对待思想、作品时放下自我。人即为大自然与社会产物,人本身已富有自然生命力量,历史人文精神本流入我们的血液里,只有放下自我,通过感官的外向学习连接自然,知识的内向学习连接历史、精神思想,把心根植于大地,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历史人文中的精神就能被这颗心挖掘出来,这都是我们创作的思想源泉和无限素材,并且我们的创作作品价值不是简单的个人赋予,而是自然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个人性灵的生命价值的共同富裕。一棵花木植于盆中只有方寸,而种于大地则可成为苍天大树,作品就像开花、结果自然流出,自然成长,自在无碍,美得惊叹。如果我们在创作时感到吃力,没有想法,就是自身没有根植于大地、社会及生活。简单举例,很多时候我们对紫砂造型的创新都在单纯的艺术形式上突破,而完全忽略造型与功能的关系,在当下人文生活里,应该回归紫砂之于茶的功能价值,紫砂器造型是对茶性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从壶身的大小、高矮,壶嘴形制的出水快慢,每一细节都决定茶性表达的完美程度。比如普洱生茶,其茶性特点是内含物质丰富、茶汤饱满、回韵爽亮,这样的茶性需要的紫砂器型为较大的圆形壶身,让其茶叶舒展,与水能充分融合,较快的出水,因为普洱生茶内含物质丰富,出水过慢容易使茶汤过于浓烈,影响茶汤在口腔中的层次变化,也影响茶的耐泡程度,所以这个茶性丰富性就创造出紫砂造型的变化。现今时代茶叶细分种类多,每个人对茶的喜好不一样,对茶汤的理解不一样,对茶在于身体的感受也不一样,因此紫砂器的造型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对于我们紫砂创作者来说,自身更应该回归茶生活、喜爱茶,用心感受器物造型对于茶性表达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根植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带给我们创新的源泉。

当代紫砂的创新,紫砂工匠精神的回归,不是简单的产业口号,也不是创作者埋头苦干就能做出来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站在历史文化高度,回归当下人文生活,对当代紫砂价值体系进行重新构架,有这样一个个人的价值构架,紫砂器的创作才有生命力、有灵魂。

猜你喜欢
茶文化
茶文化教学对幼儿审美的影响
虚实融合的对外汉语传统茶文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探讨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及创新路径研究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浅谈茶文化如何在高校宣传推广
校园茶艺飘香
贵阳市400余名机关干部参加茶文化活动
茶都茗史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