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四利,帅君,高宗艳
(1.南昌三三四医院麻醉科,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电休克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精神科疾病的有效方法,氯胺酮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该药物的镇痛效果好,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但患者使用后通常会发生抽搐、肌肉痛、头痛等不良反应[1]。因此,需对电休克技术进行改良,寻找新的麻醉药物应用于电休克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无痛的麻醉环境,同时,还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对治疗的配合度。艾司氯胺酮是右旋氯胺酮,与NMDA受体和阿片μ受体的亲和力更高,故镇痛效果较氯胺酮更强,同时,该药物还具有镇静作用,若将其在电休克治疗中推广应用,将会使患者有良好、舒适的治疗体验[2]。国内关于艾司氯胺酮应用于电休克静脉麻醉的报道较少,但是国外医学者已将其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艾司氯胺酮在改良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艾司氯胺酮组,各50例。对照组男17例,女33例;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8.72±6.62)岁;体质量42~75 kg,平均体质量(57.39±4.88)kg;病程1~4年,平均病程(2.09±0.23)年;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34例。艾司氯胺酮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8.39±6.31)岁;体质量43~73 kg,平均体重(57.54±4.19)kg;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2±0.31)年;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3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岁者;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史者;患者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哮喘、颅内血管畸形、未控制的高血压等严重躯体疾病者;体内存在起搏器、颅内电极等异物者;对本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者;存在药物滥用史者;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疾病者;处于妊娠期女性。
1.3 方法 ①提醒患者治疗前需禁食6 h,禁饮2 h,进入手术室后先建立静脉通道。②指导患者仰卧于床上,对口腔进行检查、清洁,摘除义齿,并解开衣领带,引导患者下肢伸直平放,对其手腕与脚踝适当约束,以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抽搐、躁动等情况。③连接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指脉氧、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④于患者眼外眦与耳屏连线中点上方的颞部放置导电胶的电片,并将电极片粘贴于双侧乳突下,与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后对电极波进行监测。⑤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两组均行静脉麻醉,对照组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2 mg/kg,艾司绿斯特组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1)1.5 mg/kg、艾司氯胺酮(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609)0.25 mg/kg,待两组患者的睫毛放射消失后均给予肌松药氯化琥珀胆碱(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581)1 mg/kg,同时,进行面罩加压给氧。⑥麻醉生效后,患者呼吸会慢慢停止,此时为最佳通电时间,将牙垫置入患者口腔以防止其在治疗过程中咬伤舌头,将电流设置为90~130 mA,通电时间为2~4 s,通电时部分患者皮肤无抽动,或部分患者的口角、面部肌肉、眼轮匝肌和脚趾轻微抽动,则说明为有效发作。⑦通电结束后,于患者口腔中取出牙垫,并给予加压面罩吸氧,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其送至恢复室继续给氧15 min,监测其生命体征,并拔除静脉针头。⑧隔天进行1次电休克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6~12次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放电抽搐时、抽搐后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值)、不良反应(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苏醒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比较 麻醉前,两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对照组血压和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艾司氯胺酮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电抽搐时,两组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vital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vital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s)
组别对照组(n=50)艾司氯胺酮组(n=50)指标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血氧饱和度(%)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血氧饱和度(%)麻醉前103.32±5.22 71.73±3.67 70.38±4.72 99 102.79±5.67 72.74±3.52 69.79±4.71 99麻醉后96.8±3.23 66.88±3.21 60.29±3.55 99 106.32±2.87 71.90±2.86 70.32±3.78 99放电抽搐时130.39±2.18 85.34±4.29 110.32±2.85 99 131.23±2.31 83.33±3.83 108.23±2.81 99抽搐后110.32±1.20 76.55±3.60 72.62±4.52 99 108.84±3.45 75.66±3.20 70.30±3.36 99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艾司氯胺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比较 艾司氯胺酮组苏醒时间为(4.88±0.79)min,短于对照组的(6.01±1.22)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改良电休克是在电休克的基础上对麻醉药物进行重新选择,以通过良好麻醉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从而提升治疗效果。精神科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影响,精神常处于紧绷状态,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心理,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生理应激反应,会干扰治疗的开展,甚至需要终止电休克治疗,不仅未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严重者还会加剧病情,因此,电休克时的麻醉药物选择非常重要[4-5]。
丙泊酚是烷基酸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经静脉给药后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分布于身体各部位,40 s内就可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且麻醉结束后患者的恢复速度也较高,约为7 min左右[6-7]。但该药物的镇痛效果较弱,会减少脑耗氧量、脑血流量,并降低颅内压,同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均有抑制作用,会使患者出现暂时性呼吸停止、血压降低等情况,在恢复期还会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8]。氯化琥珀胆碱属于骨骼肌松弛药,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地被血液中的假性胆碱酯水解,患者会先出现短暂的肌肉震颤,然后从眉眼小肌开始由上至下地发挥肌松作用,约60~90 s起效,药效可维持10 min左右[9-10]。虽然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对患者产生一定的麻醉效果,但安全风险较高,尤其是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而丙泊酚无镇痛效果,若减少使用剂量就会增加患者的应激反应,使其生命体征出现较大波动,不利于电休克治疗的顺利进行。艾司氯胺酮是一种具有较强镇痛作用的手性环已酮,同时,也是一种分离麻醉剂,在亚麻醉剂量时即有镇痛作用,且因该药物对NMDA受体的阻滞作用,使麻醉时间较长[11-12]。与氯胺酮相比,艾司氯胺酮的药理模型存在差异,以往的麻醉药物仅具有镇静作用,而艾司氯胺酮具有镇静、镇痛双重作用,对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13]。本研究中,艾司氯胺酮组各项生命体征在不同时间段的波动较小,而对照组生命体征波动较大,由此可见,使用艾司氯胺酮对患者进行静脉麻醉可稳定生命体征,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艾司氯胺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艾司氯胺酮组使用艾司氯胺酮麻醉后,将丙泊酚的剂量适当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麻醉过程中的安全性[14-1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添加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在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同时,不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于改良电休克治疗中应用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在稳定生命体征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发挥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