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重症颅脑损伤多由交通事故引起,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1]。手术是治疗主流方案,术后患者多处于意识不清的状态,加上身体功能下降,卧床时间较长,引发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升高,对康复及预后造成明显影响[2]。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3]。除此之外,该疾病发病突然,患者精神、肉体及家庭、经济均受到重创,临床护理人员面对的情况较为复杂,常规护理模式难以满足患者需求[4]。本文就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采取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脑外科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命名对照组、研究组,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62±2.33)岁,受伤原因:车祸24例,坠落10例,打击10例;研究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65±2.31)岁,受伤原因:车祸22例,坠落11例,打击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给予抗感染、降颅内压、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遵循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进行处理。研究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①病情监测。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责任护理模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体温高于39 ℃等情况,提示病情改变,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重症监护期间,如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变,护理人员需每间隔1 h观察瞳孔1次,每间隔4 h测量一次体温,动态监测血压、电解质等情况。②呼吸道护理。将患者头偏向一侧,观察患者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如过多则置入口咽通气管,吸痰时动作轻柔、快速,对于器气管插管的患者定期消毒,约束患者肢体。③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建立静脉通道时尽量选择弹性良好的大静脉,输血液制品单独建立静脉通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密切关注其出汗情况。④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制订个体化康复计划,结合视频播放、动作演示等方法给予指导,鼓励家属参与,护理人员每日清晨可与患者或家属建立沟通,询问患者情绪变化,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纠正不良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比率。②干预前后生存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力、精神健康,0~100分,评分低,生活质量差[5]。③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评价量表评估,总分30分,26~30分为特别满意,16~25分为一般满意,0~15分为不满意[6]。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并发症发生比率、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并发症发生比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比率2.27%与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比率比较[n(%)]
2.2 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F-36评分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73%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颅脑损伤具有病情多变、病死率高的特点[7-8]。相关研究表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容易诱发各类感染,增加病死率,提高护理质量十分必要[9-10]。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比率2.27%与对照组比较更低,P<0.05。干预后,两组者SF-36评分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73%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本研究中研究组应用整体护理干预,其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护理程序为核心[11-12]。实施病情监测、用药护理、呼吸道护理及康复指导等一系列整体护理,护理人员有计划的实施各项护理措施[13-14]。这类护理模式对患者而言,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细致、全面,注重护理工作中的细节,患者及家属可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及爱护,对于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具有积极意义。总之,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采取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体现在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