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勇担当 久久为功抓落实 海门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21-09-23 09:17范利利
上海农村经济 2021年9期
关键词:海门网格党组织

■ 范利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党中央对乡村振兴进一步做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决策部署,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三步走”,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契合实际发展,适时出台《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海门实践奠定良好基础。海门乡村振兴呈现农村产业质效并进,集体经济稳步提升,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

一、党建引领、把握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发展

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海门坚持党建引领,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力量凝聚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一)筑牢村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从2018年起,海门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支部建设规范工程,覆盖农村基层党组织,从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工作载体、活动场所、运行机制、基本保障、责任落实等九个方面,细分规范化工作要点。全面推进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党建服务理念创新性探索、党员主题活动定期开展。全区231个村全部建成支部建设规范工程合格党组织,其中中兴村党总支、富民村党总支等21个村建成示范党组织。形成“支部+合作社”“强村带弱村”的党建新模式,形成“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群议事半月谈”的党建新机制,形成“365党建服务站点”的党建新品牌,阵地建设有声有色,村部发展欣欣向荣,党员活动红红火火,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二)打造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

培养造就一支政治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发展本领强、作风纪律强的“四强型”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海门在全省率先探索村书记专职化管理模式,出台《关于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县乡共同管理推进职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村党组书记专职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专职能力。为积极打通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流通渠道,海门还专门出台《从优秀村党组书记中选聘事业单位人员实施意见》文件,从机制上保障村书记在乡村振兴实践一线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文件实施以来共选聘10名优秀村(社区)书记进入事业编制。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海门实践,今年在“三个全方位”发展定位形势下,海门选派1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苏南挂职,学习苏南“三农”发展先进经验,学以致用。

(三)党建“红色联盟”汇聚发展合力

坚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村党组织书记带领,是乡村振兴道路主要力量。乡村振兴更要汇集强大发展合力。海门积极部署“百企联百村、百家部门联百村”乡村振兴“红色联盟”,组织全区83家机关部门及其下属单位、231家规模以上企业和231个行政村组建“红色联盟”。海门三星林西村与叠义纺织品有限公司、海门农村商业银行、区委统战部组建“红色联盟”,全面助力村党组织质量提升。江心沙农场帮助保民村建成1775.6亩新型农场,中南控股集团投入180万元在中南村建设3000米生态护坡。通过“红色联盟”组织共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增收富民、生态宜居等全面发展。

二、实事求是、各具特色——夯实产业基础,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态势显现

建立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海门农业从生产基础条件、产品数量品质、培育经营主体、落实规模项目等方面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抓好高标准农田现代工程

海门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已达到66.6万亩,占海门总的耕地面积的83.4%。海门严格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达标、生产方式先进、产出高效”建设要求,有力推动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升。目前建设完成12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和11个连片占地20亩以上的智能温室项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运用,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农机总动力达39.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成为农机动力主力;相比2011年,联合收割机数量翻了一番,粮食烘干中心实现区镇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46%,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

(二)提高产品与结构有效供给

海门农业逐步形成了优质粮油、果蔬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四色宝豆”“四青作物”“四特瓜果”“四特蔬菜”“海农三宝”“三鲜水产”等特色明显。绿色果蔬播种面积已达60万亩次(西甜瓜8万亩次),已建成优质稻米生产基地7万亩,海门山羊年饲养量70万头。“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43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95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12个,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香芋、海门香沙芋艿、海门大红袍红豆、海门大白皮蚕豆共6个农产品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南通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12个,培育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6个,其中“旺盛葡萄”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三)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海门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前期主要以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为主,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海门根据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型合作农场、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联盟等新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良好效益。2019年落实发展30家新型合作农场,经营面积近1万亩。家庭农场已由单打独斗向集群聚集发展,悦来镇出台相关扶持激励措施,重点打造100-300亩规模的家庭农场集群。合作社分级联创机制,形成西部、中部、东部、东北部、中北部、西北部片区格局,分区镇区域化联合,并创建综合社、合作社培训基地等大大提高了农民合作社建设水平和档次。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产业、要素和利益的链接,正余镇采取“红色农业发展联盟”的经营模式,形成镇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四)引进农业特色规模项目

乡村产业振兴要靠农业项目落实。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提升海门农业的对外形象和影响力,推动海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海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扎实,为农业特色项目招引提供有利条件。2020年在建农业产业大项目凤栖谷生态休闲园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设占地1000亩以花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园。常乐张謇故里小镇,投入10亿元,建设颐生特色田园,投入5亿元,建设謇里高标准农业园。临江新区将重点建设总占地3800亩,包含10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的市民农庄项目。还有海永镇的700亩萱草园休闲农业项目和500亩奇异莓基地项目等。

三、遵循规律、破立结合——推进改革创新,农村活力农民地位明显增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逐步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大力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农民主体活力,支持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创新等,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三权分置”工作保障土地有序流转

海门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的有利契机,创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省级示范市,推进“三权分置”创新工作。2017年7月印发《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势推进“三权分置”创新工作。农村土地流转数据库建设做到与国土地理信息数据库、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与省级产权交易信息“三结合”,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明确事前、事中、事后“三把控”,土地流转履约保证突出财政与村、承保公司与村、市镇与保险公司“三联动”。

(二)集体产权制度推进村营收入发展壮大

2017年6月海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县),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以来,以组织领导、政策配套为保障,推进清产核资,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放股民股权证,开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形式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7年海门239个行政村,村营收入平均71.4万元,村级债务村均达到15.82万元。2019年,村均收入126.1万元,村营收入平均83.69万元。常乐镇中南村是海门第一个颁发股权的村,改革试点以来,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2019年全村经济突破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5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超120万元。

(三)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创新带动村民致富

近年来海门乡贤能人回乡人流上升,三厂星期七生态园以创引联带,振兴乡村为主基调,把培育村级能人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引导乡土能人争当致富带头人,目前共培育各类经济能人20多人,创办种养基地10多个。党员朱望旺、曾燕是留美海归,放弃国内外大城市高薪工作,回家乡创业,创办苏洪鲜食,创建线上线下生鲜品牌,吸纳就业数千人。

四、着力实干、注重实效——突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开启善治新篇

治理有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新时期,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重大。面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海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着力实干、注重实效,围绕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2019年海门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乡村治理工作步入新阶段。

(一)引导村民自治,发挥主体作用

建立村民小组议事会、村民自治理事会,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清晰定位农村党员、村民小组长等当好矛盾调解的“老娘舅”、平安稳定的“守护员”、农村群众的“服务员”。2018年以来,海门各地村民小组长主动上门提供或协助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45.2万件。探索建立“道德积分”机制,创新开设“道德银行”“志愿服务项目超市”等服务站,以积分形式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发挥村民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能动性、有效性。

(二)推进依法治村,强化法治保障

创新法律服务,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在区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公证、法律援助、仲裁等业务协办点,在村(居)100%配备了法律顾问,在全省打造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标准化示范模板。创新人民调解,在全区建成了345个调委会,配备1460名专(兼)调解员,11个区镇建立了16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加快推动“人民调解机构正规化、调解队伍专业化、业务管理标准化”“三化”建设。创新法治宣传,建成了各级法治文化示范点4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35个,全区村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95%,“幸福海门·法伴你我”品牌享誉全省。

(三)推进道德润村,培育文明乡风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要求,村级实践站全覆盖,打造了809支镇村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在乡村挖掘“最美海门人”,把文明实践活动与当前“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六保六稳”等重大主题相融合。以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为抓手,创建文明村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文明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共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和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罚机制,促进农民精神风貌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

(四)推进智慧治村,整合各方资源

以乡村网格规范达标率为要求,坚持创新引领、智能驱动,推动治理要素在网格集聚、治理机制在网格重构、治理效能在网格提升。全区301个城乡社区划分成1141个综合网格,推进力量重构,开展基层网络力量整合,按照“1+1+N+X”模式配备网络工作人员(1名为总网格长、1名网络管理员、N名网格长、X为小组长、志愿者等);运用网格+融合发展机制,形成“网格+党建”“网格+环保”“网格+平安”等联合联勤联治模式,形成党的建设、平安稳定、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内容融合的6类41项服务管理清单。规范化建设镇村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推进村警务室与综治中心融合建设,村(社区)民警、网格员、调解员等组团式服务,提升联合作战效能。

乡村振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代乃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担当作为,久久为功。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步入新阶段,海门实践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新时期,突出城乡融合,集聚资源要素,增强动能转换,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海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

猜你喜欢
海门网格党组织
台上三分钟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网格架起连心桥 海外侨胞感温馨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追逐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