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斌斌
2018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多策并举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顺应城镇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农民集中居住新模式新路径,尽快推动形成行之有效的农民集中居住基层实践方案。为践行此战略规划,进一步规范农民集中相对居住区(以下简称“农居社区”) 的建设工作,2020年6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配套工程技术导则》,对提升农居社区的人居环境、文化内涵和景观品质,彰显乡村风貌特色,节约集约土地资源,规范建设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配套工程不仅是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民生,服务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其建设应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遵循“全要素、一体化、做减法”的原则,按需设置,集约优化,规范有序,充分考虑与乡村其他要素的空间布局,协调好与村、水、田、林的关系,统筹布置方案,优化布置,提升项目整体空间利用效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目前大多数农居社区选址在生态较好的市郊,如松江区黄桥村、金山区新义村、闵行区革新村等,其特征在于周边路网密度较低,交通量相对较小,社区道路的配置应以需求和功能为导向,满足居住区出行需求,承担居住区对内对外出行功能,据此,将道路分为村道、主要道路及次要道路三个等级。
村道主要是连接农居社区与外围干道的道路,为了保证交通的连贯性与通达性,村道两端衔接外围干道,主要承担农居社区对外出行功能,次要满足部分过境交通需求。村道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双车道规模,设计速度≥30km/h。
主要道路是农居社区内部道路,连接居住区内部主要区域,承担骨架功能。交通量不大,总宽度6m~9m,双车道规模,设计速度以15 km/h~20 km/h为宜。
次要道路是农居社区内部道路,主要起连接主要道路与各单元或住户,承担联络功能。交通量进一步减小,总宽度4m~5m,单车道规模,设计速度以10km/h~15 km/h为宜。
道路的布置可结合农居社区的乡土风情进行综合考虑,比如闵行区同心村,就以道路网络绘成同心结图案,与“幸福田,同心结,理想村”的规划理念呼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道路不应设置寓意不佳的断头路,宜采用环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社区内部道路通行效率。
道路面层铺装可采用水泥或沥青,人行道则可根据农居社区整体景观风貌,选用石板铺装、卵石铺装、文化铺装、木铺装、花岗岩铺装、彩色沥青等,营造乡村特色文化氛围。
为维护交通秩序,充分发挥使用功能,健全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农居社区的建设区域多为依山傍水、生态丰富多样的区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道路交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在视距不良、高路堤、陡坡、急弯、邻水沿河等路段设置相应的视线诱导、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确保交通安全。对于危险程度低、线形指标相对较好的路段,可选用警示桩、黄色陶瓷凸起路标等设施;而线形不良路段则选用线形诱导标、轮廓标、道路广角镜等多重视线诱导和识别设施组合布置。对于有路侧防护设施的路段,可将视线诱导设施附着在防护设施上,在保证功能性完备的前提下节约建设资金。
交通稳静化(Traffic Calming)是道路设计中减速技术的总称。目的在于改变驾驶员对道路的感知从而使其以合适速度驾驶,相关理念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荷兰。稳静化设施的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建设区域的特点与需求。对农居社区而言,提倡以人为本,并兼具美观适用,目的在于改善社区居住及出行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安全,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提升司乘驾驶体验。
采用设置警示标志及减速标线、交通花坛、彩色路面、缩减路宽等相对柔性措施提醒运行车辆减速。此类设施既可以有效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又可以与农居社区整体风貌结合,保证功能性、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和谐统一。
不宜采用减速带、减速垫等强制减速设置,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使用寿命有限,还会产生明显的噪音,对居住环境影响较大,突兀的布置往往也容易破坏社区的整体景观效果。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交通呈现出新变化、新趋势,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升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停车问题。对农居社区而言,每个院落单独增设停车位极易造成空间资源浪费,难以保障社区整体节地率指标,且院落内环境相对复杂,如新能源汽车在院落内充电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公共停车场是较好的选择,一是可以最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可以为到访车辆提供停车便利,利于社区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矛盾。
《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指出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文旅、康养等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有力保障了农居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少农居社区已成为新的网红打卡村,民宿文化也随之发展迅速,目前较为成功的有闵行革新村、同心村等,对此类以旅游为特色的农居社区可在附近规划一定数量的大型车位,供旅游大巴等车辆停靠。
根据农居社区停车位的现有使用和远期预测来看,公共停车场的车位数基本满足近期停车需求,但远期仍存在相对不足的情况,停车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以闵行区同心村为例,其村宅总户数为92户,规划机动车停车位140个,可以较好满足现阶段社区居民及到访车辆的停车需求。但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农居社区的租赁经济正在逐步兴起,一户两租、三租的情况越来越多,离市区较远的距离、偏少的公交线路促使租客们更倾向于选择自驾车出行,这也直接导致了未来社区车辆保有量将不断攀升,仅凭现有建设的公共停车位数量难以满足未来农居社区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
考虑到社区内次要道路相对较低的使用率,可在停车资源较为紧张的社区对次要道路进行适当加宽,将道路资源与停车资源集约建设,并优化空间布置。将次要道路总宽度拓宽至6m,即可设置4m通行区域和2m停车区域,并适量配置无障碍停车位、充电桩等,提升社区停车体验及道路使用率,满足交通停车需求。
区别于市政附属设施,农居社区的附属设施更侧重于生态特色和乡土风情,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
道路绿化凸显自然乡土景观与乡风民俗文化景观,让乡村稻田与耕读文化结合,力求做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上木植物有无患子、黄山栾树、香樟、三角枫等;中层植物有腊梅、桂花、紫薇、白玉兰等;下木植物有月季、金丝桃、八仙花、黄金菊等,着力打造层次分明的立体绿化。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植物规划,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与地方农耕特色,还可选用当地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种类进行展示。
农居社区照明应注重生态性,社区外部道路可采用反光板、反光漆等生态照明手法,减少对环境的干扰。郊野地区适当降低照度,减少散射,可采用植被中增加微小反光板或行道树涂抹点状反光漆等方式代替路灯使用。
社区内部道路照明灯具宜采用LED等节能灯具,并通过智能照明调控装置,达到明显的节能效果,还可根据区域地理特点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供电方式。路灯样式可选用浓厚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装饰纹样,如动物纹、昆虫纹、飞禽纹、植物纹、云纹、窗格纹等等。
路表雨水除了采用常规雨水口和管道结合的收集排放方式外,还可与海绵蓄水、景观绿化相结合,选用碎石暗沟、片石暗沟、生态明沟。如项目范围内涉及基本农田或林地时,还应充分考虑并核实其取水灌溉现状和规划情况,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注重与耕地和水利设施相结合,与沿线构造物形成合理、集约、通畅、自然的排水系统。
公交站的建设侧重便利化、现代化和适老化。
结合村道路段和居住区入口,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有较醒目外观或指示牌、有遮蔽和座椅。站台设时刻表和车辆到站信息,车上加装实时路线汇报装置,增设手机、电话预约查询系统。当车流量较小时,可直接采用路侧式停靠站;流量较大、通行大型公交车的路段宜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对于条件受限的路段,公交停靠站可与错车道结合设置。若公交站点离居住区较远,可试点用定点定时班车或无人驾驶班车为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提供家到设施点的接送服务。
在自然风貌较好的路段,可结合村道建设驿站。驿站建设时允分利用或结合沿路既有设施,不鼓励新增用地单独用于建设大型农村公路驿站。
小型农村公路驿站是用于满足司乘人员休憩、如厕或观景等基本需求而设置的临时停车场地;大型农村公路驿站是除满足司乘人员基本需求以外,可提供开水供应、路况查询、手机充电、WIFI热点、母婴设施等额外服务的场地。对于有农产品种植及文旅产业的农居社区还可为驿站增加地域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售卖等功能。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是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中的一项核心工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其配套工程的建设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做好配套工程的优化建设不仅满足了现有农居社区的生活生产需求,也为后续农居社区的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滚雪球”效应,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与经济产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