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冬青 孙雪彤
目前,世界花卉产业以每年8%-1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对于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根据统计数据,1元花卉产值可带动6元的相关产值。中国花卉产业年产值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花卉产业是美丽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产业。作为上海“生态之城”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崇明应紧抓承办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重要契机,补足花卉产业发展短板,进一步研究花卉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海上花岛,助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
2021年5月21日-7月2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上海崇明举办。作为花卉届的“奥林匹克”盛会,花博会的举办不仅能够展示花卉的美好形式和花卉产业的巨大成就,而且是具有强大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全民活动。花博会有力推动花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花卉科技水平、促进花卉行业交流和市场开拓等,有效推动花卉产业升级,加快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步伐。
上海于2020年12月出台了《关于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将上海建成国内一流的特色花卉研发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打响上海花卉品牌,使花卉产业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之城”的靓丽名片。崇明是上海面向未来最重要的生态发展空间和生态屏障,以不足上海20%的土地面积,为上海提供了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上海市重点打造的三大市级花卉产业集聚区之一,在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指引下,崇明花卉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新世纪之初,崇明走上了生态岛建设的新征程。20年来,在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崇明牢固树立了“生态立岛”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积极实施“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崇明花卉产业的发展,就是崇明生态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利用崇明生态岛建设20周年契机,梳理总结生态岛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坚定生态产业发展信念,厘清海上花岛建设思路,对于崇明花卉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崇明花卉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崇明水仙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和100多年的商品贸易史。特色花卉产业较为突出,崇明藏红花种植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藏红花基地,切花红掌远销国内外,黄杨产业异军突起。花卉种植面积较大,截至2019年底,崇明花卉种植面积达12.65万亩,其中观赏苗木12.32万亩、鲜切花796亩、种球花卉714亩、草坪612亩,此外还有水生花卉355亩、盆栽植物344亩、种苗花卉213亩、食用与药用花卉211亩。目前崇明花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仍具有诸多制约因素。
崇明花卉产业总体体量偏小,就业增收带动效应及行业影响力较弱,品种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崇明水仙为例,素有种植历史、种质资源、品质品牌等优势,1945年合兴镇园艺村水仙种植面积已达700亩,但2018年崇明全区栽培面积仅约280多亩,销售量250余万株,产值约300余万元,生产规模和经济规模均都较小。而且花卉衍生产品、加工产品较少,仍以鲜花销售为主,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崇明花卉产业的科技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由于崇明缺乏大学、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资金投入等明显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品种和相应支撑技术。即使是崇明部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花卉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十分薄弱。以藏红花(也称西红花)为例,藏红花因从国外引进途经西藏而得名,但鲜有人知晓崇明才是中国最大的藏红花种植基地。鼎盛时期庙镇拥有5000多亩藏红花,产量占全国90%以上。品牌建设方面,虽有“雷允上”“神像”等品牌,但知名度有限,也没有能够体现出崇明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崇明花卉产业以分散、小规模和个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截至2019年底,全区规模化经营主体共153家,其中企业30家(生产企业13家,合作社17家),农户123家。从业人员531人,专业技术人员101人。这种分散、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带动,不利于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难以提升产业价值链、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与国内花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全区规模化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偏少,专业从事花卉生产种植的人才队伍并未形成,一定程度制约了花卉产业的发展。
崇明花卉产品销售以种植主体自售方式为主,主要包括四种途径:一是田头交易,由于出岛通行费用偏高,很多花卉种植散户选择田头交易,依靠批发商、收购商上门收购为主。二是自主营销配送,主要是合作社和部分企业主体,自主开拓销售市场,自行负责产品运输配送。三是订单生产,主要是企业主体建立了较稳定的客户群,自行配送或委托专业运输物流公司配送。四是电子商务,委托物流公司配送。目前,崇明花卉产品仍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生产主体投入时间精力较多、成本较高,中间环节较多,流通体系不健全,销售价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存在信息滞后及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花博会的举办对于崇明花卉科技创新、传承花卉文化精髓、促进花卉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崇明应紧抓花博会契机,在上海建设“生态之城”目标指引下,总结崇明生态岛建设20周年宝贵经验,充分发挥花博效应,拓展花博成果,助推海上花岛建设。
目前,崇明已研究制定《关于以筹办2021年中国花卉博览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花卉产业的意见》《关于上海市崇明区打造国际花卉产业高地的若干扶持政策》《崇明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等,从顶层设计入手,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如对花卉产业化企业及重大功能性项目主体进行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旨在引进培育国内外花卉龙头企业,鼓励花卉种源科技研发,支持花卉流通体系建设等。要进一步完善对花卉产业园区、花卉规模经营主体、花卉交易平台以及花卉专业人才建设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策支撑的导向作用,推动分散、小规模、个体化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坚持“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推进机制,积极争取整合全市资源,努力将花卉产业在崇明集聚并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同时,要整合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要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研究创新崇明发展路径,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将花卉产业项目列入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打造长三角中央花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形成“花卉+休闲农业”“花卉+美丽乡村”“花卉+文化产业”“花卉+健康”等新业态示范集群,提升特色花卉产业规模和质量水平。
花卉业具有明显的多重性,花卉生产环节属于第一产业,而加工、流通、销售以及消费过程又属于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因而在花卉产业发展中,形成系统、完整的产业链尤为重要。延长花卉产业链,要打造生产示范、种源研发、花卉交易、花文化交流四大中心。一是注重品牌效益提升,加快建设现代花卉生产示范中心。一方面以特色花卉为基础,建立现代花卉产业园;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崇明东、中、西部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聚区。二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打造现代花卉种源研发中心。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契机,充分利用上海科技人才丰富,高校、科研院所机构集聚的优势,加大花卉研发投入,加大花卉研发源头创新力度。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建造国际花卉交易中心。充分利用上海作为我国花卉重要消费市场的巨大资源,结合上海在贸易、会展、金融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打造“买上海、卖上海”“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崇明花卉市场交易中心。四是开发与保护传统文化,形成国际花文化交流中心。通过挖掘花卉品种与文化内涵,整合物质与文化资源,以举办大型花事活动为载体,推动崇明建立花文化展示中心。
花卉为鲜活易腐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容易发生变质,损耗,从而影响花卉商品品质。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物流体系。对花卉的保鲜、包装、检疫、运输等进行一条龙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开发专业花卉冷链运输系统,提高花卉商品品质。如使用花卉专用运输车辆;采用专业机械化搬运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花卉损耗;利用专业软件、精确计算车辆装载量,通过成本核算制定最佳运输线路;采用GPS定位系统,实时更新花卉运输物流信息,方便客户查询订单情况等。
花卉旅游、花卉衍生品的开发等都是提高花卉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在花卉旅游中,花卉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只有挖掘传统花卉文化、创意现代花卉文化,使花卉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使其上升为农业审美休闲与花卉文化体验认知活动,才能提升花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依托崇明良好的自然生态、农林水田、景观道路、乡村风貌等特色资源,重点推进花卉生产、休闲旅游、养生体验、花卉衍生品加工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花卉文化与生态文化、海岛文化、农耕文化融合,推动以花卉为主题的衍生品开发,打造崇明的花文化品牌,提高花卉产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