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021年2月,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海之门”青浦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八分地两分水,三分城七分乡,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田园文化,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是责任所系,使命所在,民心所向。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来青浦调研时指出:“青浦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为载体,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生态农业品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2018年,李强书记在上海“两会”期间和来青浦调研时提出:“青浦要更加主动地对标对表,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着眼入手,努力做好生态建设、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三篇大文章。”
张马村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最南端,是一个纯农业村,以农产品种植为主,没有工业企业。这个村庄在村民口中就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烂泥塘”,除了生态环境,并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产业。随着十八大美丽乡村建设和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张马村将生态禀赋转变成为旅游资源,以农事旅游为切入点,汇聚资源、串联成线,打造“四园一岛”集观光、休闲、娱乐及实践体验于一体的AAAA级农事旅游新格局,做强乡村产业,做活乡村经济,实现产业兴旺。
作为上海唯一一个“可以收门票”的村庄,张马村通过将自然资源整合管理,集中推介后吸引和积攒了大量的人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优化环境促产业发展,为村民带来就业、创业的机会,让村民稳步增收。2020年,张马村也先后收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张马村作为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太路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一核”,致力打造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新标杆。张马村聚焦“游学张马·寻梦田园”的主题,围绕“一轴 两心 三环 五园”为总体布局,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乡村社会实践、自然文化教育、家庭亲子教育、户外拓展运动、健康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同时,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乡村人文、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有乡村的“沉睡资源”如何转换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发展资本?张马村的实践与探索值得思考和总结。
从2009年开始,张马村进行村庄改造,首要任务便是环境提升。这项工作牵一发动全身,农村治理、产业引进、福利保障等难题也将逐一破解。通过路面硬化、墙面白化、路灯亮化、污水纳管、完成拆违、规范土地流转等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为2014年张马村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张马村紧紧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主线,对村庄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经过环境整治后的张马村,和以往大不一样。通过对“脏乱差”河道的整治,村域的水环境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原先,村里的两条村级河道因为疏浚较少、流通不畅、公路拦腰筑坝等原因,河道黑臭问题让周边村民叫苦不堪。而经过黑臭河道整治后,河畅水清岸绿,河道里自然生长的芦苇和野茭白,让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感叹“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除了河道,村子里的路面也宽阔了,路边绿化整整齐齐,村民宅前屋后也不乱堆物了,河沟浅滩边的“自然垃圾堆”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推进,不见了踪影。
环境的整治提升,整体激活了张马村这个原本濒临“崩溃”的乡村“生态系统”。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建设,村容村貌实现了完美蜕变,农事旅游初见端倪,形成了“四园一岛”等农事旅游格局,成为了上海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也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生态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奖)”等荣誉。
打造好环境是乡村发展的第一步,如何让好环境当饭吃,如何让更多当地村民受益,实现产业兴旺,是张马村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好环境可以当饭吃”。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张马村重现小河小湖小浜的清澈秀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江南水乡古镇的神韵,让人流连忘返,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好环境可以当饭吃”这句话,从村干部到村民,逐渐成为共识,尤其是对于村民而言,从“不屑一顾”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不疑”。
伴随着张马村“颜值”的不断提升,村民们获得的“生态红利”越来越多,从种植水稻、茭白发展到规模化种植香草、蓝莓等经济作物,开发生态旅游、经营民宿都成为村民“致富方式”。
成功转型升级后的张马村不仅拥有可欣赏薰衣草等不同类型香草的“寻梦源·梦水乡”,还拥有“浦江蓝”蓝莓园,以及集蔬果采摘、水上森林、湿地公园等为一体的生态园,有可自由采摘蔬果的泖塔农情园,还有供人休闲度假的“太阳岛”,对市民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村民也在张马村发展中收获的“红利”。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家门口就业机会的增加。张马村村民通过“四园一岛”,有200多名村民获得了再就业的机会。而随着游客人数增加,村域卫生管理、河道养护、绿化养护等岗位也让30多名村民增加了每年3万的工资性收入。
以农事旅游为切入点,自2017年起,朱家角镇先后成立了上海张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朱家角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将寻梦源、农情园、蓝莓园、生态园、太阳岛,“四园一岛”农事旅游点串连成线,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丰富农业的非生产功能,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做活乡村“美丽经济”。
张马村除了打造本土合作社解决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之外,还围绕农业产业化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先后引进了各类资源,形成初具规模的“四园一岛”的农事旅游新格局。还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四园一岛”的农事旅游新格局不仅装扮了村子,村内的农业也从单一的种植水稻、茭白发展到规模化种植香草、蓝莓、有机水稻和无公害有机茭白、蔬菜等丰富的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实现了“村民生活在美景中,也收获在美景中。”
比如,游客来到张马村,看到那么好的环境,观光之余,总想带些农产品回去。于是就将村里一块闲置土地改造后变身为“朱家菜园”,免费向当地村民开放,让周边村民在节假日、旅游旺季时摆摊销售自己宅前屋后种植的农产品。“朱家菜园”面积不大,一次可容近20个摊位,不需要预约,采用先到先得的办法由村民自主管理经营。这样的模式很受欢迎,游客买到了自己想要的新鲜蔬菜、水果,村民也将自家富余的农产品销售变现,村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9年,张马村农业生产进一步转型,约1600亩水稻田由上海泖荡稻米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组建了一支15人的专业管理队伍,并完成了绿色认证,打造了“泖荡”稻米品牌,实现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产业升级转型。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真正做到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模式。
2020年,合作社1400多亩稻米获得丰收,5元1斤的优质稻米价格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在游客品尝到了新米的同时,张马村民也成为了这批优质稻米最先品尝者。为了让村民共享地产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喜悦,张马村分三批,对本村户口的村民赠送新大米,2000多名村民每人分得30斤大米,作为村民额外福利。目前,张马“泖荡”品牌绿色大米在专业团队的打造下,已通过微信、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初步打开了市场,得到市场认可。大幅提升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兴旺。
此外,张马村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力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在张马村,相继组建了稻米、蔬菜、蓝莓等5个合作社,形成了泖塔、泖荡、浦江蓝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多元化的生产、经营主体,新理念、新科技、新方式的种植与经营,也打开了农产品的销路,提高了价格。
在张马村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的第二年,张马村就考虑到了闲置房屋的盘活问题,探索将村里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的路径和可行性方案。经过反复斟酌,在原有农事旅游新格局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引进一家文化公司发展民宿产业,探索将文化、艺术、教育、生活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一片带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民宿群。
在区、镇各级政府主导部门的支持下,张马村義田民宿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为了维护村民利益,有闲置房屋愿意出租的村民,只需与村委会签约即可。村委会将闲置宅基、配套设施整合后统一与公司签合同。村民每年可拿到3万元到4万元租金,一般10年一签,还有每年3%到5%的增幅。较之以往,村民将自己闲置房屋出租最多万把块一年,而且还要自己花心思找房客,村民们都拍手称赞。
张马村所有的民宿项目都保留了张马民居的原有风貌,在民居内部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加以布置及装饰,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被动式节能。每一栋民宿都带着不同的故事,根据不同的主题,精心设计里面的每一个空间。每栋民宿的背后都包含了一个产业文化内容的植入、一个企业、产品的引入。
例如张马村星光302号,原本是一栋平平无奇的农家小屋,最近经过一番大改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如今的名字叫“纸玩家”。住户在此可以玩折纸,学习贴纸和便签的相关知识、时尚用法,还能在这里设计好图案后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凹凸印刷,把独特的“纸艺版画”带回家去留念。再例如以菌菇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引入了一家大型菌菇生产、销售企业,通过张马民宿这一窗口平台让游客更多地了解菌菇文化,体验菌菇产品;以酒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背后是一家古法酿酒企业。
截至2020年,已有40多户村民将房屋出租。公司将房屋重新改造后,主要用于办公、民宿及相关配套设施使用,涉及義田木船俱乐部、義田健康俱乐部、義田民宿、義田餐饮、義田商店、義田手工教室等各类业态。2018年7月,首批改造完成的民居中5栋已取得民宿经营资格、1栋已取得餐饮经营资格、1栋已取得食品销售经营资格。目前,40余建筑中,已改建完成32栋,剩余8栋处于招商、设计、规划阶段。
张马村特色民宿的建设过程中,也吸纳着更多拥有相同理念,相同抱负的新型业态入驻张马村,给张马村带来人气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张马村的内涵,助力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课题,没有历史经验,没有现成答案。乡村振兴的路子究竟该怎么走?尤其是“产业兴旺”如何实现?许多人在思考,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张马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民宿产业新发展和农事旅游新格局建设,迈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一步,如同一匹“黑马”,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驰骋。
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生态宜居是基础和前提。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新时代的乡村除了为城乡居民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高的农产品之外,还需要提供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和更怡人的风光,而后者在某种程度来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上海作为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乡村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珍贵资源。从“上海之源”走向“上海之门”的青浦,乡村是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当前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赢。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
张马村在原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之上,借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通过“擦澡洗脸”“穿衣戴帽”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再“强筋健骨”,探索产业振兴路径,走出一条“休闲旅游型”的乡村振兴新路。张马村依托现有农事旅游资源,串联特色产业、乡村历史、文化脉络,深化乡村旅游发展,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不断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典型引路作用。
张马村正在兴起,而支撑其发展的正是它的生态环境、历史底蕴和产业发展。说到底,张马村也只不过江南水乡的一个典型乡村,除了土地、水资源,几乎一无所有,曾经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经济薄弱村。从张马村的实践来看,农村资源如果不盘活,就不值钱。张马村以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惠及民生,不仅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也让众多危旧老房屋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农村发展资本,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富民成果,开启新时代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产业兴旺,让群众真正从乡村振兴中得到实惠。
张马村的土地通过承包、出让、出租、收回等流转的形式激活,使固化资源走向流通,变得值钱了。比如,原来只有比较单一的农业产业——种植茭白、水稻,现在种水果、花卉、蔬菜、稻米,搞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土地成了“抢手货”,升值了。再比如,原来的宅基地、农民的房子不值钱,现在引来文化公司入驻经营民宿产业、健康产业,也升值了。就这样,曾经看似不值钱的资源一经盘活,产业随之发展,绿水青山便成了金山银山,村子有了新发展,村民有了新盼头。这一互惠互利的好项目,不仅让村民们的旧房屋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经过一番改造,村容村貌也更加美观整齐,更重要的是,带动就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人,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抓好“三农”工作,离不开人才支撑。实现产业兴旺,对于人才的渴望更为迫切,要注重基层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乡村振兴,思路决定出路,人才厘清思路。从张马村的发展实际来看,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其他村干部,在张马村“蝶变”之路上,起着重要作用,带领着全体村民为张马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村民们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主动为村子的发展积极配合并出谋划策,从“要我创”到“我要创”(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张马村引来一些新业态、新项目的同时,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扎根在张马,成为新张马村人,也吸引了本村能人回村,注入源头活水,成为农村“领头雁”,致富带头人。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的关键因素,让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核心关键词是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