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 许艺彤/文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在2021年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上,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强调,“‘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认识安全管理本质特征,推进民航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冠疫情常态化和大数据、云计算、电子技术等新型技术快速发展,民航安全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新情况,要引起高度关注。鉴于此,本文归纳了国际政治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电子产品安全、产业安全5种民航安全工作未来可能面临的新挑战,研究分析它们的风险势头和隐患成因,并提出一些意见建议,希望能为提升民航安全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2020年在全球经济罕见负增长之时,我国是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极大缩小了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崛起速度令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客忌惮万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日益抬头,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贸易打压。民航业作为国际运输和国家利益重要的承载方式,经济上容易受到打压,政治上时常被刻意利用。对此,我们应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清醒头脑,透过现象看清民航业发展与竞争背后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吃透中央精神,慎之又慎地处理好国际间民航运输的各种资源配置和利益纷争;针对潜在的民航政治事件、政治安全隐患未雨绸缪、定期研判,随时更新应对预案,并建立由相关各方参与的民航国际安全应对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新冠疫情让人类对生物安全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世界各国很难独善其身。近几年来,全球相继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型H5N1、H7N9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重大新突发传染病疫情,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快更广。随着新冠变异病毒的出现,给全球民航业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生物危机引起的挑战,我们需要从长计议,既要常态化地防范各类病毒等生物危机,又要基本保障民航运输的正常运行。应探索构建预警、人防、技防和应急处置以及监督保障五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模式。每年民航系统都要对一个时期全球和全国的生物安全进行分析、预判,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生物防疫特别是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捉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人防上主要向乘客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制定乘客和机组人员及相关人员生物安全规则及执行步骤等;技防上主要在生物防疫安全检测、一体化生物安全方舱拓展、机内生物隔离等方面取得突破;应急处置要建立旅客和货物溯源大数据系统,发现病毒携带者要有一套应急响应系统,及时有效、高效地甄别直接密接者、间接接触者并能够有专门的车辆运送到专门的隔离医院;要建立专门机构统筹民航系统生物防控工作,依法建立规章制度,检查、督促、考核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实施效果。
在民航领域,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关乎业务平稳运行。近年来,全球针对民航信息系统、航空公司的网络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的事件不断发生。如2015年我国民航机票信息泄露案;2017年,美国纽约斯图尔特国际机场750G备份数据被盗;2018年,国泰航空数百万旅客信息泄漏等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深度信息化转型之际,“智慧民航”“大数据分析”“移动办理业务”等各项民航信息化工程建设正全面展开,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安全问题越应予以关注。目前,我国民航数据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航空公司和机场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由于需要优先满足业务转型对应的功能需求,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配套的安全架构设计和安全标准管理,安全漏洞较大。二是民航空管网络作为国家重要信息网络,目前施行全国一张网,信息安全压力大。三是民航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如民航业务物联网、办公终端、机场系统等,一旦遭遇黑客攻击导致瘫痪,轻则可能造成内部混乱、航班延误,重则可能带来飞行安全隐患。针对上述数据安全问题,技防上应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研究,盯住“信息流”和信息系统两个关键核心,提升数据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与国内前沿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协同配合、技术支持,提出整体安全解决方案,通过运用终端安全管理、网络准入、数据库操作审计、数据加密等手段、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同时,人防上要建立民航数据安全管理规则,从制度上保障数据的形成安全、存储安全和使用合法,对于盗取数据、泄露数据(包括航班旅客信息)、违法使用数据问题应给予及时、严肃处置。
随着智能技术发展,智能化电子产品、黑科技电子设备广受市场热捧。相比电脑、手机等传统电子设备,智能穿戴、智能水杯、蓝牙耳机等新型电子设备在形态样式上更加趋近于生活物品,携带起来更加方便、隐蔽,虽然这些小型电子设备功率小,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小,但近期一款集蓝牙、无线充电、智能机器人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高科技电子行李箱问世,不禁令人感到担忧。随着微电子科技发展,智能产品与电子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将可能给飞行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隐患。笔者担忧有四:一是新型电子设备样式隐蔽、不易被察觉,安检人员可能会当成一般生活物品进行处理;二是机场安检技术能否跟上电子芯片、智能技术的发展步伐;三是山寨版电子产品质量不过关,容易造成技术失控、受挤压起火等安全隐患;四是新型电子设备容易被不法分子、恐怖分子所利用,将违禁物品植入便携设备企图逃避安检、危害飞行安全。因此,随着电子设备发展,电子产品安全未来可能成为影响民航安全的又一因素,对此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好安检这道关,以电子设备的甄别处理为重难点,在安检标准、流程、技术等方面持续强化管理和更新;此外,在大力推行机场自助安检落地之时,对新型电子设备如何安全通过自助安检系统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与解决。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日俱增。尤其随着国产大型客机C919下线,将可能改变民航客机产业市场格局。长期以来,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中客车”两家公司独领风骚,他们凭借着技术壁垒垄断了全球商用飞机领域,形成了“波音”“空客”寡头市场格局。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3930架民航飞机,其中,波音和空客公司占据了约95%的市场份额,国产客机只占2%。作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我国的飞机需求庞大,若没有C919的出现,将使我国在购置民航客机议价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相比近两年波音737MAX频发空难,新研发波音787客机也出现安全争议,我国C919“好事连连”,除试飞成功,客户订单与日俱增。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其核心内涵之一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两端实施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对于民航业来说,只有掌握核心科技,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民航客机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走好融合发展路子,才能真正筑牢新发展格局下民航业高水平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之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