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教育教学的目标要落实到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串联起来,逐步构建高中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体系,让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问题串”;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进入以“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新时代,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所谓“核心素养”,是每位学习者通过学习都必须达到的、共同的关键素养,可以说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优化与升华,具体落实到学习者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物理核心素养”就是从物理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突出物理学科的普遍育人价值,并与学生个性特征和专业成长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无法长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难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应用规律的热情,而基于“问题串”的探究式教学,能在逐层深入的问题探究中破解概念理解的难点。
那么,如何在“问题串”式的教学过程中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物理核心概念,同时兼顾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串”的设计要有真实的情境作为依托
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人们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为具体,需要经历两次飞跃过程才能完成。学习物理知识也同样遵循这普遍的认识规律。因而知识教学应着力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尽可能完整、生动地展现开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消化),并会灵活运用(活化)。好的物理教师不是在“教”物理,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好物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为学生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搭建认知舞台,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正如一位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如果说物理概念犹如这里的盐(“溶质”),那么“溶剂”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规律,而“溶液”则是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与过程。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核心素养体现在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个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炼成,即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实践表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总是凭借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实施的,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乃至素养的提升也只有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才能达成。
二、“问题串”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梯度性,关注教学目标与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更易找到问题的切人点,问题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所讲授的物理概念、规律设计成层层递进的若干个引导性的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三、“问题串”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核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问题串”的设计应以学生为核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物理核心素养要求物理教学在注重物理观念的同时,更要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互动交流协作与问题解决应该贯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问题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放弃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确立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引导互动的发生,构建全新的物理课堂师生关系。课堂是民主的、是开放的,是“绿色”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发现探索,在互动中生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概念的本身,更加关注科学思维与质疑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中,先由几个趣味实验引入:(1)将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地叠放在一起,由于纸张间的摩擦力,很难将两本书拉开,但是在两本书加速向下运动时却很容易将他们拉开;(2)人站在体重计上突入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出现了变化……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在惊讶的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疑问,然后教师给出本节课的课题目《超重和失重》。教师可以这样设置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个标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这样开放性的设问不但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还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产生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在面对自己想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又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问题串”教学法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模式,但目前还未广泛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如何运用“问题串”教学法,在设计“问题串”时更加强调问题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精心设计问题串提高教学有效性》吴凌艳《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年7期
[2]《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曾翠兴《新课程·中旬》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