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2021-09-22 14:37陈晨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发展历史创新发展

【摘要】 肘阁、抬阁作为一种集戏曲戏剧、舞蹈、杂技、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韵味浓厚亲切。在表演特征、艺术功能、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出了中国地方民俗舞蹈文化的魅力以及社会民间生活中文化怡情抒怀的生活追求。时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的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思想观念中,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也需要保留固有的审美理念及表演形式外,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彰显出“时尚”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肘阁;抬阁;发展历史;传承与保护;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80-04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项目编号:S202010370105)。

一、肘阁、抬阁的发展历程与溯源

肘阁、抬阁的影子早在元末明初就有迹可寻,那时人们把它称作“高台”,是装扮成各路神灵的化身的人们绑束固定在一个平台上,由人抬着在街巷巡游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到了汉代,高台的雏形基本形成,多是以百戏表演中的杆上节目表演为主,在诸多形式多样、类型多变的表演节目中,十分亮眼新颖,引人注目,其表演时演员们在观众视角中所形成的高度的高低落差,也让高台表演充满着魅力。

宋代歌舞戏曲的渐渐兴盛给了高台发展和多地表演的机会,宋代《武林旧事》中对于肘阁、抬阁的记载详细透彻。书中记载:“有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架空飞动,谓之抬阁。”在这里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抬阁的概念,同时从“擎”“仙佛鬼神”这些字眼也能够想象到其表演时的基本模样,而肘阁穿插在抬阁的表演队伍中,二者在表演人数上的不同等其他一些方面所形成的差异,让表演的多样性呈现出来,故而在这里知晓当时的表演细节似乎与如今人们所看到的肘阁、抬阁所差无多,如出一辙。

同样在宋代,肘阁、抬阁的表演也开始逐渐广泛流传起来。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经历前期几番的发展演变,在明代中期直至清代前、中期盛行辉煌,并且不断充实其表演内容,丰富其表演形式技巧和方法。也是在这一阶段,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的民间表演韵味愈加浓厚,开始慢慢地往华北地区皖北一带集聚,地域性显著。

明代著名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说道:“其置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崔木云烟形,层置四五儿婴,扮如剧演。”意思是说,肘阁表演中用的道具是四五米长的铁杆,并根据所表演的剧目对铁杆进行与剧情近似符合的装饰和点缀,铁杆的最上端,坐着年龄约四五岁的孩童,饰演着剧中的某一角色。

而在表演方法上,书中则说:“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掩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梢烟缕处,空座一儿,或儿跨像马,蹬空飘飘。’”此时对于肘阁、抬阁表演的各种记述开始详细到绑扎的方法、铁杆的具体高度以及道具与服装的设计这些方面,并且在一番实地调查采访和研究后知道,现如今很多经典的展演剧目和经典角色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明代中期,每逢社火、庙会,就有青壮年男子和儿童表演由打击乐伴奏的民舞《刘海戏蟾》。

清代皇帝在沿江巡游时,也曾在江淮流域的安徽阜阳一带欣赏到正宗宏大的肘阁、抬阁队伍表演,这些都曾在清代乾隆和光绪年间的《中国地方志集成——阜阳民俗志》和《阜阳县志》中一一显露,这足以表明明清时期肘阁、抬阁的表演向着更加专业、真实多样的趋势发展。对于肘阁、抬阁的表演,大众喜爱度和接受度也逐步提升,也从那时开始,民俗舞蹈肘阁、抬阁尤以阜阳地区流传最广,最具特色。

现如今,作为非遗项目中归类为生活习俗舞蹈——临泉县肘阁、抬阁,已有近百部經典优秀的表演剧目,累计演出上万次。同时,也有着专业能力十分娴熟的舞蹈队伍,并且走出皖北地区向着全国各个地区和城市进行表演,名气赫赫。

自肘阁、抬阁雏形建立到发展至今,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一步步地迈着坚实的脚印,创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绚丽多彩的地方民俗文化大放异彩,并在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 、肘阁、抬阁的形式内容与文化功用

(一)表演形式与特点

1.表演单位的复合性和表演呈现的立体性

肘阁、抬阁的表演,经常不以个人为主要演出单位,而是以一个组合为演出单位,这是由肘阁、抬阁演出形式所决定的。

肘阁的演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为表演者,系少儿孩童;下为支撑者,多为具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支撑者身着戏剧服装,腰间绑缚一铁架并用绳子在身后绑牢卡在双肩与前胸交接的位置;然后铁架在手臂一侧向上延伸,垂直高出头顶,支撑者用手握扶铁架,以袖遮掩;表演者同样根据曲目着装,一只脚和小腿绑缚固定在支撑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随双臂一同扭动、摆动,进行表演。铁架的两端连接着上下两个表演者,在流动表演的过程中,二者律动一致,来回扭摆,就这样两两配对,组成队伍,从而形成了人们视野下造型的立体性和表演剧目的完整性。

抬阁的表演形式和构成,与肘阁极为相似,二者如同姊妹一般。抬阁与肘阁相比不同的是表演人数与道具上的差异,抬阁的表演道具将铁架改成了特制的方桌,由4-8人抬着方桌前行,桌中心挖一小洞,竖立一根长约4米高的铁杆,上边绑上少儿演员,着装表演,从而丰富了表演的队伍,也可以弥补肘阁难以驾驭演出剧目人物多,场面大的节目这一弊端,非常持久。

抬阁还有一点不同是在于抬阁的方桌上可以另站立演员,形成立体造型,在不同角度和方位,让观众能够清晰地观看表演。在现场观看肘阁、抬阁经典剧目《俏娇娘》(如下图1)、《白蛇传》《三国》(如下图2)等表演时,更能体会到这种演出单位的复合性以及剧目造型的立体感。剧目中的两个主人公组成一个肘阁或是主角们组成抬阁,为呈现最好的表演完全融入相对应的角色里,演得出神入化。肘阁、抬阁的表演最主要的就是演员之间相互配合表演才能够完整呈现,缺一不可。

肘阁、抬阁作为一个表演单元和剧情单元,将一出戏剧中相互关联紧密的要素立体地结合成了一整体,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

2.表演队形图案的对称性以及扎彩技艺的独特之处

肘阁、抬阁表演,除了在表演形式上,有着新颖之处引人关注外,它在边走边演的状态下,队伍走位形成的队形图案,也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肘阁、抬阁表演常在大院场地进行,空间充足,所以队伍中下方的支撑者演员们常常前后随意穿插变换队形,以“剪子股”的形状走外八形、内八形的路线,形成对称的队形图案出来,之后还有很多常用的队形图案“二龙吐须”(如下图3)、“铁锁䙌”(如下图4)、“乌龙摆尾”(如下图5)、“长虫过街”(如下图6),它们就是根据上面那些基本队形逐渐演变的。肘阁、抬阁在队形走位路线上的对称性,是民俗舞蹈在结构布局上的亮点。

然而,在观看表演时也常常被肘阁、抬阁铁杆、桌台上的装饰所吸引,那些均是用扎彩技艺根据节目内容制作出的四季花卉、瓜果、飞禽走兽、鱼虾和古代兵器、生活器皿等点缀在上面的,这些演员们常常是自己制作,利用当地的特有布料,还有一些特制的铁丝、木棍稍做加工,需要十分精细的手艺,才能制作得栩栩如生,肘阁、抬阁的扎彩技艺由此看来,也是其他民俗舞蹈所不具备的“个性”。

3.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要素的综合

肘阁、抬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首先专业的肘阁、抬阁表演中,民间乐器的伴奏十分重要,音乐韵律要同队伍的动作紧密配合,下方的支撑者们要根据打击乐和八音班的伴奏下,踩着鼓点节拍,且走且舞;上方的少儿孩童们在手臂和腿脚的摆动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小表演者们要跟着节奏和支撑者们的舞步擺动起来,并有时做一些技巧例如翻跟头、转圈等动作来提高舞蹈难度。

而且,肘阁、抬阁里的妆容和服装颇具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同时也受到河南梆子戏和豫剧的影响,在演员们的脸上涂上戏剧演员化妆专用的油彩以及绘上和豫剧中的戏曲角色相似的独特图案(如下图7)。

与此同时,有些表演为了烘托春节的喜庆氛围,特意添加了舞狮子等技艺在其中,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娱乐和精神享受。

(二)文化功用

1.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现阶段,肘阁、抬阁不仅仅出现在文化展演中,表演还经常参与到当地喜事中去,如参与到接新娘子的队伍中,活跃气氛,格外地吸引关注。肘阁、抬阁表演在当地每年的春节、国庆等节日庆典中,也十分受欢迎,表演为千家万户增添喜气,观赏肘阁、抬阁表演逐渐成了劳动人民的一种文化休闲活动。

2.成为群体记忆与地区文化符号

无论是参加肘阁、抬阁演出,还是充当观众,人们都以多种方式同肘阁、抬阁这种艺术形式以及民俗活动发生着互动。肘阁、抬阁因此成了当地人的一种群体记忆,在外的人谈起家乡的肘阁、抬阁,总会激起乡愁与地域文化认同。

随着省际县际文化交流的发展,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肘阁、抬阁也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当地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3.同自我价值的实现

肘阁、抬阁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作为民间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事业,还是在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多数肘阁、抬阁表演者以及肘阁表演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来说,这是他们一生的事业。他们可能从小参与肘阁、抬阁表演,在道具制作、化妆、伴奏、唱戏、动作等方面,都有高超的造诣,肘阁和抬阁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自由上的价值。当他们思考如何改进道具时,当他们思考如何使群体表演更加和谐和美时,也是在让肘阁、抬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辜负观众们心中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三、肘阁、抬阁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一)历史变革致困境,求“新”观念阻流传

肘阁、抬阁文化,形成于明清,兴盛于民国,同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即肘阁、抬阁是农耕文明和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物。在特殊时期中,肘阁、抬阁也作为旧文化遭受过摧残。改革开放之后,外来文化和普及开来的城市文化,使得当地人民的兴趣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肘阁、抬阁的表演风格和形式与当今人们所崇尚追求的“新”文化,有一定的距离,没有满足大部分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所以其普遍喜爱度有所下降。再者,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文化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娱乐途径的多样化使得肘阁、抬阁的文化地位略有动摇,从而导致了肘阁、抬阁被需要的场合减少,让那些愿意从事肘阁、抬阁表演的人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少。使得肘阁、抬阁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随之肘阁、抬阁表演的持续传承和保护优秀其舞蹈艺术精华的问题,也变得十分棘手。这一连串的社会现象引起的不良反应,都是肘阁、抬阁要面临的种种难题和考验,解决它们刻不容缓。

(二)文化强国系传承,非遗保护固舞魂

现阶段,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传承的途径和方式十分单一,传承效果也一般。据了解,临泉县杨桥镇肘阁、抬阁除在当地的表演和文化馆内展览的一些道具、服饰和图片以外,其他的传播途径基本没有,故此想要学习了解它的人匮乏,传承人也无法继续自己的传承工作。所以对于这些困境最可观的一个传承方式就是利用现在的文化强国大背景以及“媒体化时代”的诸多优点广为传播。肘阁、抬阁的专业演员们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一些社交APP,上传一些表演的精彩片段或是后台妆发准备时的花絮小视频,去提高肘阁、抬阁在日常娱乐生活中的存在感。

文化馆工作人员们也可以与传承人一起进行一些文艺“直播”,对于一些经典的剧目道具、服装,向网友进行讲解宣传,也可以将表演现场在网络平台上“直播”,利用肘阁、肘阁节奏喜庆、动律欢快的演出氛围,吸引观看人数。让喜爱关注肘阁、抬阁的人们越来越多,吸引更多愿意学习加入表演的年轻人们,开展高质量的传承。

另一方面,在利用新时代传播媒介宣传传承的方式以外,当地政府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国家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想理念,给予杨桥镇肘阁、抬阁的表演队伍固定的经济援助,添置一些服装、道具,并且开展传统非遗项目舞蹈“肘阁、抬阁”培训班,培养下一代优秀传承人,这些无疑是给肘阁、抬阁在传承非遗文化道路上加速助力。

然而,传承肘阁、抬阁的对象人群也要偏向学生以及文艺团的演员们,在阜阳市开展民间艺术节,艺术节的节目多在周边地区的各大中小学或者大学院校里挑选,丰富艺术节的演员年龄领域,让大家看到肘阁、抬阁表演的传统艺术魅力,同时也让肘阁、抬阁走进学校,让学生们产生兴趣。

还可以在一些文艺团里开展传统艺术文化体验班,调动广大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扩大临泉民间艺术的知名度,让肘阁、抬阁走出临泉,推动其自我发展、自我传承、自我保护。

肘阁、抬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代表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保护、开发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让肘阁、抬阁的舞蹈之魂和超脱都市化的艺术荟萃更加稳固,也更加耀眼。所以对于肘阁、抬阁的非遗保护工作这一块要更加细致。临泉县文化部门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外,还要再追加肘阁、抬阁与同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宣传保护。例如,肘阁、抬阁与临泉民俗舞蹈狮子灯进行文化交流,合作演出。以及让肘阁、抬阁在春节临泉剪纸非遗文化活动中,进行表演或者设立展览台,联动进行传播宣传十分新颖。

(三)创新表演添风采,与时代共舞才“新鲜”

“非遗”不仅仅要有传承,也需要“创新”。肘阁、抬阁在保持原有纯粹艺术精华的基礎上,也要与时代共进,才能不被“文化市场”淘汰,才能使得肘阁、抬阁在承载历史特征之上,显示出民间创新特征。在创新上,可以从肘阁、抬阁的表演道具和表演技巧和剧目上入手。以往的肘阁、抬阁都是传统的人抬肩扛,危险性大还不易操作,经过多年的探究表演,肘阁、抬阁表演有了最基本的道具,可使用起来略有复杂影响肘阁、抬阁表演的发展。

对此,在道具上,传承人们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在其安全性、美观性、规范性上取得一些进步,其中具体体现在肘阁、抬阁特色道具的设计与制造。那么在特色道具的制作上,可选用更加坚固轻便的金属材料、木材制作来减轻道具的重量,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和失误。

另一方面,让表演道具统一标准,之前的老道具往往是演员家里自带的,道具的接口处规格不一,彼此之间难以衔接配合。而经过改造创新的道具,统一规格,彼此之间可以自由衔接,既能增加演出的多样性,也能节省成本。

另外,在表演技巧和剧目上,舞蹈演员们除创新队形路线,注重音乐和舞蹈之间的配合,故事情节同人物装扮之间的配合,让表演更加自然好看以外,也可以根据时代流行趋势来编排剧目,设计技巧。借鉴一些新兴起的文学作品或者新文艺浪潮下的新戏曲戏剧来引发灵感,创作新颖的有意思的剧目和情节,同时也可以加一些双人技巧或者其他有亮点的走位,让整体表演更加夺人眼球。

肘阁、抬阁要想久传不衰,必须创新传承方式,健全保护措施和创新表演本身。持续创新、发展两方面双管齐下,不但要让观众看得到,也要让观众看得妙。

四、结语

拥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优秀民俗文化的知识储备。本文从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历史背景、溯源、表演形式以及内容与文化功用等多角度分析概述,揭示了民俗舞蹈肘阁、抬阁丰富的美学特征和时代价值,以文化环境背景变换的过程为参考来找寻现阶段肘阁、抬阁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参考法、资料阅览法等方法,收集相关材料和知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的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理论。探究得出民俗舞蹈肘阁、抬阁如何创新、发展,继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限传承下去并提出几点建议及想法,希望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关注,增进各省各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及创造性。

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历经千百年来的捶打磨炼依然饱含优秀艺术精髓,拥有无限的表演魅力,这是一批又一批“时代新人”的福气及宝贵精神财富,因此,肘阁、抬阁必然能在未来的文化长河中滋润自我,源流不断,同时也将拥有无限可能的创新发展之旅途。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1995.

[2]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周耀明.汉族风俗史第四卷(明代·清代前期汉族风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4]刘虎文.阜阳县志[M].1918年铅印本.

作者简介:

陈晨,女,汉族,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舞蹈表演。指导教师:艾明旭。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发展历史创新发展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叩问灵魂的乐章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