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 刁宇虹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胶东剪纸的艺术特点梳理分析,及其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价值,探讨了胶东剪纸介入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从而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以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胶东剪纸;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62-02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010451029)研究成果;“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ZD202008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胶东剪纸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编写的《莱阳县志初志》,书中有除夕“以剪纸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的记载。胶东剪纸来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传达出吉祥、勤劳、和睦等贴近乡村生活的价值观。乡村公共社区既是村民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公共艺术在乡村社区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传递乡村情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情感维系常常难以兼顾。因地制宜地利用胶东剪纸发展乡村公共艺术,既有利于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又赋予了乡村公共艺术建设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一、胶东剪纸在乡村公共艺术中的价值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先生认为,“乡村自然传承的生产之美、生活之美和村落之美,为公共艺术在地域性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和发展空间。”乡村社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村落,是聚居在乡镇管辖区和村民小組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剪纸孕育于胶东大地,具有鲜明的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利用胶东剪纸元素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新的公共艺术设计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是一种文化赋值,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将胶东剪纸艺术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中,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胶东剪纸艺术的了解,增强其情感认同,推动乡村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吸引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并且,伴随着乡村美育的不断推进,源于胶东剪纸这一地域文化的乡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不仅契合了当地环境,更能重建村民乡土文化自信,唤起情感的回归和文化的认同。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建设乡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胶东剪纸艺术特点的梳理
胶东剪纸的造型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体现了不同的哲学理念和美学特点。胶东剪纸的整体风格是以线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花样密集。在地域风格上,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强调传神,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粗中有细,画面丰富精致,人物神态生动传神;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而威海地区的剪纸粗犷、朴拙之中兼具抽象、夸张的审美取向,有着较为浓重的海乡气息。
胶东剪纸的创作题材多以生子繁衍、吉祥富贵、四季时节、民间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主。人物多重视服装设计,植物和动物的表现也常常具有拟人性和亲人性,颇具想象美。这些不同题材的剪纸有着求福求寿、多子多福、祈求丰收和消灾解难等寓意,表达了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同时,胶东剪纸极具装饰美,整体设计上通常对称均衡,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胶东剪纸在风格、题材、造型、装饰、线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以简洁的方式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特点,这与乡村公共艺术所要求的地域特色和情感表达有着共同之处。将胶东剪纸元素进行解构、重塑、在设计运用到乡村社区的公共空间中,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又赋予其一定的现代气息,使乡村公共艺术内蕴丰富而具有层次性,满足了人民的不同需求。
三、胶东民间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公共艺术的实施路径
公共艺术是一种改善、装饰和加强社区生活环境的空间艺术。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需要在乡村公共空间条件的限定下进行,其目的不是单纯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通过对胶东剪纸元素的运用,将本土地域特色融入公共艺术,促进村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满足人们对乡村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胶东民间剪纸艺术介入乡村公共艺术过程中,以政府主导规划、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打造剪纸特色“文化IP”的方式,可以充分地将胶东的地域特性与乡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艺术性结合起来,带来更多衍生价值。
(一)把握乡土文化,合理规划社区建设风貌
对于胶东剪纸艺术介入公共艺术,在依靠企业与艺术工作者合作的同时,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公共艺术与当地政府的规划有关,相关部门的引导能够给予艺术家更明确的设计思路,使艺术作品更好地发挥引领乡村文化发展的作用。虽然目前公共空间在乡村社区的建设中越来越重要,但某些公共设施和文化符号在各个乡村社区中相互套用,导致乡村公共空间因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逐渐趋同,村民的归属感也逐渐淡化。要实现当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就要从多层面获得村民的认同,促进村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中。受海洋文化、道教文化、舶来文化的影响,胶东剪纸表现的主题多以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故事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画面的艺术性强。由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可借鉴胶东剪纸中呈现的丰富民俗题材,有效利用不同的本土资源,如海阳大秧歌、蓝关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市民积极参与,使之成为人们乐于活动的地点。
(二)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下,特色主题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成为消费热点。剪纸主题乡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以支持产业、设施、城建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对当地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人口概况等进行相关调查分析,为后续设计规划做准备。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建立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促进政府、企业、农村三方的共赢。建设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要突出胶东剪纸艺术的主体性,以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从胶东剪纸中提取核心元素,打造符合村落气质的景观小品。设计师要总体把握自然风光、文化遗存、民俗民风、乡村美食等特色资源,据此对入村标识、景观节点等进行构建;并按照空间形态中的点、线、面对胶东剪纸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打造民宿、采摘园、雕塑群、休闲区域等,提高乡村社区空间的观感品质与空间秩序。特色剪纸主题乡村社区的建设还需要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开展合作,切合乡村实际,包装出针对胶东剪纸文化的观光体验活动、景观点等旅游路线并以此推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三)依靠网络,打造剪纸特色“文化IP”
在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十分迅速,“文化IP”是文化产品之间的高效链接融合,不仅是促进景区效益提升、实现景区长远发展的可行路径,更能满足实现文化振兴、推动文化自信的需求。IP化的方式能够促进胶东剪纸文化的传播,对于年轻人而言,打造“文化IP”的方式更符合他们的消费文化,也让胶东剪纸这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的生活,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观光,同时增进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乡村社区IP化的过程即将当地文化符号产业化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剪纸艺术可以通过多元化运用渗透到不同方面。首先,可以利用IP对胶东剪纸元素的转化利用,如将IP进行人格化表达,以胶东经典剪纸《老鼠嫁女》为例,可以通过剪纸造型里可爱的老鼠形象,拟人化的动作形态,设计出IP形象。其次,可以对乡村社区景观空间进行改造。以整個的乡村社区空间为整体建立剪纸特色主题性IP,推动乡村社区空间创意性开发,改变乡村社区精神风貌。第二,建立IP后,可以利用互联网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媒介真实记录人们的观点和态度,提高胶东剪纸的趣味性、特质性和关注度。还可以用发展线下虚拟IP的具象化体验,设计由IP衍生的文创产品,将IP和科技结合制作机器人等方式发展文化产业。第三,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促进乡村社区IP的长久发展。通过推动科研院所、文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促进乡村社区IP孵化和衍生品开发,以乡村社区文化体验中心和乡村社区IP衍生品带动乡村社区剪纸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传统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于新型乡村社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将胶东剪纸融入乡村公共艺术之中,首先有利于胶东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使乡村社区的艺术建设有了更深的人文内涵;其次,有利于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提高乡村社区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氛围;最后,有利于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空间的合理改造,建设新农村。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胶东剪纸作为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良好的情感凝聚力与认同性。将胶东剪纸融入乡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可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赋予乡村社区新的活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赵阳.共生观念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更新策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0.
[2]张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徐州剪纸的艺术探析[J].绿色包装,2020,(12):73-76.
[3]王欣宇.河南“非遗”传承人朱秀云的剪纸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2019,(09):41-43.
作者简介:
程瑞,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刁宇虹,女,汉族,山东莱阳人,讲师,教育硕士,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