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芳
摘要:小组合作法是目前各科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汇聚学生的智慧,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相互碰撞,得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包罗万象,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既要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个人的阅读是无趣的,一群人的阅读才有意思。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畏惧感,因此,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疑问,对于不懂的问题稀里糊涂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实行了素质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用害怕被老师批评。而且现在老师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学生的地位提高了,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学会与人合作。
比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朗读课文,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探讨一下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业对祖父的思念之前以及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童年趣事的小组演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锻炼自己的胆量。另外,教师也可以多听一下学生的意见。课下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听听学生对于演讲活动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他们有没有感兴趣的演讲内容。教师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设置更适合学生的演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教师只有与学生多交流,才能清楚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内容,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学生的想法得到了重视以后,学生才能有想要好好学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热爱。
二、根据学生自身的内部差异,合理划分小组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都有向他人学习之处。教师在划分小组的时候,要根据每个学生之间的互补性来进行划分。每个学生的优势学科都是不一样的,就语文阅读学习来说,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应该让喜欢阅读的学习带动不喜欢阅读的学习,促使学生都能喜欢上阅读。每个小组都要由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应该大致相等,彼此之间能够开展有效竞争,不断促进班级形成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
比如,在学习《白鹭》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讨论一下图片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能够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就是对某事物进行描述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学生刚接触这种写作手法可能会感觉有些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让学生总结还学过哪些课文用过这种手法,当然学生也可以试着用借物抒情这种手法来写一段话,加深对这个手法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让学生彼此之间学习对方的优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传授阅读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读”这一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学生是否能够喜欢上阅读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开展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并且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小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只是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而且读过之后没有任何收获,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以及描写了什么内容。教师在要求学生开始读这篇文章前,要给他们布置第一个任务:首先,请大家初读文章,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写了哪几方面的事物。其次,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字典或资料书的方式弄清楚其读音和释义。最后,再次阅读课外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得出自己的感悟。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彼此配合,相互指导,一步一步提高他们的閱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学语文阅读教是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学生各方面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覃克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50):354-355.
[2] 李娅.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9(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