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敲敲钉钉”中提高创造力

2021-09-22 00:47季晓敏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桌腿鸟窝木工

季晓敏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木工坊是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最佳游戏场所之一,通过适宜的游戏环境、生活化的游戏内容、提供支架式的支持策略,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双手、眼睛、嘴巴、头脑,让幼儿在“敲敲钉钉”中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释放幼儿天性,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 多元化游戏环境,奏响创造力前奏

“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这是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的。木工坊是幼儿游戏的一片“小天地”。因此,要充分发挥这片小天地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创设多样化的游戏环境开始,让他们与环境发生共鸣,激发游戏的兴趣,积极投身“工作”中去,从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利用这片小天地来开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之门。

(一)追随幼儿,关注幼儿的参与性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获取经验的需要” 的精神,在木工坊环境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幼儿为环境建设的主人。幼儿从调查入手,通过实地参观、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来了解“其他幼儿园木工坊的游戏”,从而丰富自身创设的经验。经过分享与商讨,幼儿自主制定了“木工坊规划书”;通过投票与汇总,幼儿决定在木工坊开设设计区、维修区、制作区、工具材料区等;通过对木工坊游戏区的细化,更加明确游戏的目的性。

(二)意随境动,注重环境的动态性

在游戏区初步规划完成之后,我们发现,游戏区的规划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创设动态的游戏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在第一次游戏之后,幼儿发现了不少问题。如“维修区靠近材料区不方便,总是有人进进出出,影响游戏开展”,“材料区的木材堆放在一起比较混乱,寻找自己需要的木材费时费力”。于是,我们追随幼儿的“声音”,与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策略,对环境布置进行了二次合理规划:将维修区设立在制作区旁边,因为维修和制作有许多相同之处,不会互相干扰;在木材收集区放置收纳盒并且做好相应标记,方便拿取木材。经过不断地调整,游戏环境愈加符合幼儿游戏的需要,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专注地投身于活动中。

(三)材料多元,支持幼儿发展需求

材料的投放是游戏有效开展的助推器之一。从环境的创设到材料的投放,我们都应该支持幼儿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木工坊的游戏材料中,大到一块木材小到一颗螺丝钉,都由幼儿按照自身在游戏中的需求,从生活中去收集并且归类整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木材、不同种类和功能的螺丝钉、多样的木工工具等,充裕的工具和材料,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生活化游戏内容,增添创造力和弦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定,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创造,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纲要》中也反复强调幼儿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一) 经验分享中的智慧碰撞

游戏开始前,我们通常都会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確自己在木工坊的游戏内容。让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木工坊计划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碰擦出智慧的火花。游戏结束后,我们会组织幼儿参观同伴的作品以及成果,在互相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对木工坊的计划又会产生新的想法。

(二) 生活场景中的经典再现

教室里的一张椅子有些松垮,我们决定打电话请门卫爷爷来帮忙。门卫爷爷拿来了榔头和钉子,通过一番敲打,原本松垮的椅子又可以重新坐人了。幼儿十分有兴趣地参与了全过程,仔细观察门卫爷爷是如何修理的,还会问一些问题。椅子修好后,他们感到十分高兴:原来有些坏掉的木制品是可以通过修理而重新利用的。经过这次事件后,幼儿对一些简单的木制品维修产生了兴趣。有一天,木工坊出现了其他班送来的一张缺失桌腿的桌子,于是他们决定要像门卫爷爷一样,把这张原本没用的桌子修理好,给它安装一条新桌腿。慢慢地,他们还自发组成了维修小分队,去幼儿园各个角落寻找需要维修的木制品,还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我的维修日记”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 课程内容中的创作灵感

在语言活动“鸟窝”中,幼儿被故事里爷爷奶奶对小鸟的爱深深感动。这时有幼儿提出:“我们来帮小鸟做鸟窝吧,这样小鸟都有家了。”其他幼儿听后,纷纷表示想加入做鸟窝的队伍。通过交流,他们决定在木工坊制作鸟窝,设计鸟窝、选择材料、分工合作……于是有关于制作鸟窝的活动就产生了。

三、 开放式游戏情境,演奏创造主旋律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他还强调“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我们充分相信每一位儿童都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一)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我们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对老师这一角色定位的新词汇也不断涌现,例如老师还应该是“观察者、倾听者、陪伴者”等。不管如何,这些定位的中心旨意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求我们始终以幼儿为本。幼儿在木工坊的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怎样把钉子从木板里面取出来?鸟窝上面的屋顶怎么做?钉子撒得满地都是怎么整理更快?等,他们通过思考、观察、发现、讨论、尝试、合作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原来榔头的另一端可以用来起钉子;鸟窝的屋顶可以通过两两合作制作,一个人负责把两块木板的边垂直靠一起,另一个负责敲钉子;钉子是金属,可以用吸铁石去吸地上的钉子,这样整理起来更方便;等。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思维不断得到发散,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选择适宜的时机介入和退出

有效的观察能够让我们知道何时该介入幼儿的游戏,并提供何种适宜的方式来支持游戏的发展。例如幼儿在选择合适的钉子固定新桌腿的时候,他们找了很长时间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钉子,另辟蹊径想到用木胶粘住桌腿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反复尝试之后,他们显得有些沮丧。老师洞察到了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孩子游戏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他们出现了倦怠情绪甚至想放弃,这时就要介入引导:“我们是不是可以找有经验的人来帮帮忙呢?”通过简单的提示,孩子们想到了之前来教室帮忙修椅子的门卫爷爷,他那里有许多钉子。最终在大家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合适的钉子找到了,修桌腿的游戏得以继续,教师则默默地从游戏中退出。

(三)分享游戏过程,积累游戏经验

每当游戏结束,我们会提供机会让幼儿来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或者困惑。如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有些有花纹的钉子用榔头敲是无法钉牢的,但是可以用螺丝刀拧进去,于是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发地去收集更多钉子,了解不同钉子的不同用处。在制作鸟窝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学会测量特别重要,但如何用尺子来测量呢?通过互相学习,幼儿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随着游戏的深入,他们还发明了许多其他的测量方法,例如将一根桌腿锯好之后,拿着锯好的桌腿当“尺子”,在木材上面画一条线,沿着线锯就能锯出差不多一样长的桌腿了。分享的过程是帮助幼儿回顾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过程,更是帮助幼儿经验互补和提升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信仰:“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木工坊游戏为幼儿的“一百种创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自由、自主、愉悦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演奏出了动听的“创造之声”。

猜你喜欢
桌腿鸟窝木工
挂在墙壁上的鸟窝
基于特征参数化的木工CAD/CAM系统
木工课——《野孩子乐队》
拍案称奇
基于多目标的平面折叠优化问题的研究
伤不起
鸟窝
纪宇:木工让我寻找到自己
《鸟窝》
已知参数的平板折叠桌的动态变化模型和设计加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