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辉 朱军
摘 要: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嵌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剖析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中蕴含的哲学规律,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通过具体案例,侧面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希望借此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发挥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电力系统经济学;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应积极探讨专业课程与德育、人文素质等课程的结合,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2],切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最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3]。
1.在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必然要求
1.1加强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是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反复强调高校要“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可见在新时代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党中央构建“三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立体育人的重要举措。
本科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思政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点,应该贯穿于高校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在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穿插讲授课程中所涉及的爱国情怀、辩证唯物观、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和育人格局。
1.2加强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使学生学有所成,德才兼备。
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立足于经济学基本原理,深入阐述电力市场化改革、电能市场及市场成员行为、系统安全与辅助服务、输电网络及其市场影响,以及电力投资原理。本课程讲授内容与国家体制及行业政策密切相关。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辩证唯物观,使其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理解经济体制对电气工程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同时,完成本课程立德树人任务。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探索
2.1借助课程中的具体原理和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哲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1)哲学规律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普遍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这个哲学规律在本课程中有多处体现。
在课程章节“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者行为”中,单一发电企业的出力决策往往受到市场上其他发电企业出力决策的影响,导致该发电企业难以仅通过自身孤立的优化决策使利润最大化,还必须考虑其他发电企业可能的决策行为。因此,该发电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上各个发电企业的联系性,将问题转化为一个非合作博弈问题,求取纳什均衡状态下的最优解(利润最大化)。
在课程章节“集中市场上的电能与备用联合优化”中,电能供应与备用服务供应(乃至其它辅助服务供应)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增加电能供应,必然會导致有功备用服务可供应量的减少,其它辅助服务的可供应量也会按照相应的规律发生变化。然而,早期的电力市场针对电能和各种类型备用分别建立孤立的市场,然后各市场依次出清,导致没中标的资源无法再参与其它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系统运行人员必须认识到这一联系性,将问题看作一个联合优化问题,使电能与各种辅助服务在联合市场上进行统一交易,同时实现出清。
(2)哲学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学生们正确认识这一基本规律有助于学好这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正确认识这一基本规律。
在课程章节“企业理论的基本概念”中,边际成本代表着量变;盈利与否、平均成本走势的变化等均可代表质变。在企业生产中,当边际成本高于市场价格时,表明边际产量对应的那部分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但并不代表企业的生产活动将导致亏损。只有当产量继续增加,边际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时,企业才会面临亏损(如图1中的K点)。有趣的是,边际成本的含义是新增单位产量的成本。若新增单位产量的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必然导致平均成本进一步降低;若新增单位产量的成本高于平均成本,必然导致平均成本的升高。所以,边际成本可以决定平均成本走势。当边际成本由低于平均成本转变为高于平均成本时,必然导致平均成本的走势由下降变为上升。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必然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小值处(如图2所示)。
2.2通过课程中诸多现象,解读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实际举措与不懈努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学生们的制度自信,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
(1)国家安全观教育
电力市场与电力系统安全紧密相关。系统运行人员同时采用预防措施和校正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如图3所示的双发电机与负荷简化系统,假设A、B两台发电机的容量均为100MW,那么该系统所能安全供应的最大负荷也仅为100MW。其原因是应设置预防措施,使其中一台发电机处于备用状态。如果其中某台机组突然发生故障,便可使用剩余的100MW容量。
推广到经济社会与国家大事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例如,我国粮食常年丰收,长期以来库存充足,但国家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的国家战略地位,坚持“六稳”“六保”。在能源安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举措保障能源安全,强调坚持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并举,在节约中求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绿色低碳为方向,鼓励能源技术创新;推进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这些均展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新担当与新作为。通过这些案例,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是由于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使我国重新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社会中很多例子可以引入到本课程中,侧面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现代电力市场经济运行中,我国充分肯定“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电力市场中“市场”可能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不失时机地使用“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看得见的手”,行使调控职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導下的电力行业坚持保障电力持续供应,保证医疗系统抗击疫情紧急用电,支持全社会复工复产,避免了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社会混乱。试想,如果疫情期间部分电厂因故停工,那么部分节点上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电厂将会行使市场力,恶意抬高部分节点的节点电价,破坏市场稳定。最终,必然由广大的电力用户承受市场力带来的恶果。我国电力监管部门和电力运行部门运筹帷幄,通过多种举措防患于未然。
此外,为降低企业复工复产的经济负担,国家发改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布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采取减免收取容(需)量电费等措施,使大量企业不受“暂停用电不得小于15天”等条件限制,避免疫情防控期间用电成本升高。
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3)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电力行业的奉献精神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可以将我国电力行业的奉献精神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服务大局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银行的一则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与东亚的部分地区,仍有大量村庄没有接入电网,当地居民长期处在无电可用的状态。而我国已基本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的目标。
加州和德州,作为美国经济与人口均居前列的两个大洲,却时常在居民亟需能源的时候拉闸限电,或者干脆停电。例如2021年2月,美国得州的批发电价一度飙升为平时电价的200倍左右。很多居民不用电取暖将忍受严寒,用电取暖就会面临破产。反观我国,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电价始终保持稳定,保障电能供应不受影响。
中国电力行业的奉献精神还体现在灾后电力重建上。例如,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百年未遇的冰雪灾害袭卷中国南方,导致全国17个省区电网遭受重创:线路覆冰、铁塔倒塌、变电站跳闸、大面积停电。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临危受命,组织电力抢修,提前20天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任务。
3.结语
上文是在本课程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些启示,课程中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素材学习与积累,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001版
[2]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管理观察,2017(30):138-140
[3]杨斌.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全面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3):1-6
作者简介:刘鹏辉,1992年生,男,河南省安阳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朱军,1984年生,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