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 相萍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事情。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从查询资料、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加强课后辅导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圆的认识;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1-0109-03
0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辅助工具。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下面以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1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上网查询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只有拓展教学时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才能使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受版面限制,课堂受时间限制,都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学习资源,由此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不但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形象,而且检索手段方便快捷,因而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持。从这个角度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应积极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以促使学生跳出课本和课堂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扩充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知识,而且通过生活中的许多圆形物体,已经对圆的概念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此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课前引导学生从网络中分组搜索与圆有关的资料,如圆的概念及特征、我国古代对圆的认识、圆规的发明、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概括后发在班级网站上让大家评价和共享,以充分放大圆的内涵。
如一组对圆的概念及特征概括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当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后,它的另一个端点形成的轨迹就是一个圆。这个定点称为圆的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圓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二倍;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圆的直径、半径长度都分别相同。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二组对我国古代对圆的认识概括为:“古人是从太阳和阴历十五的月亮中得到圆这一概念的。两千多年前,墨子(约公元前476或480—公元前390或420)在其著作《墨经》中对圆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一发现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年)给出圆的定义早100多年。在古人眼中,圆形有完美、和谐的含义,所以被广泛运用于民俗节日中,并发明了许多与圆有关的词汇,如除夕夜的‘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目的是以此寄托渴望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古人用‘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圆满,用‘破镜重圆比喻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用‘外圆内方比喻人表面随和而内心严正等。”
三组对圆规的发明概括为:“圆规是中国古代匠人发明的一种制图工具,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在《史记·夏本纪》中载有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的情景,意思是大禹治水时,随身带着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以及画图的圆规和方矩。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载有规、矩二字,其中‘规就类似今日的圆规。”
四组对圆在生活中的作用概括为:“圆是几何图形中最普通、最实用而又最完美的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圆锅圆碗、车轮圆桌、圆形建筑等。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圆,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单调,缺少光彩。”
以上环节的学习,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 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因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作用。利用这一优势,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这一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场景,利用其开展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本课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播放“一只脖子上系着绳子的小狗被拴在木桩上,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的动画,同时将小狗的运动轨迹(圆)用变色定格在屏幕上,并不断闪烁固定的木桩(圆心)和小狗脖子上系着的绳子(半径)。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圆的形成过程以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课前搜集到的信息结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对圆的特征作出明确的界定。
2.2 弥补传统教具的不足,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能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这方面,教具的运用往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如果借助传统教具的帮助很难达到目的。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圆规画圆,以往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示范,同时边画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这种方式的最大缺陷是教师的身体容易遮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看清楚画图的全过程。而利用多媒体演示画圆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不但能避免这些弊端,而且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验证学生猜想,促进极限思想的渗透
渗透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操作,难以使学生做到透彻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和发现。如本课内容中体现的极限思想,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促进极限思想的渗透。
1)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圆内尽可能多地画出半径,直至无法再画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可以画出无数条。
2)当学生猜想后,课件演示用较粗的线条来画圆的半径,当半径与半径之间不留空隙地画满整个圆面时,提出问题:“不是说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吗?为什么只能画260条?”让学生思考。
3)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教师画出的半径线条太粗时,再课件演示用细线条来画圆的半径,结果画出的半径条数增多。
4)如此逐渐将线条变细继续画半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容易认识到“随着半径线条的不断变细,画出的半径条数也不断增多。当线条细到极致,半径的条数就多到极致”,从而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得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的结论。
2.4 设计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随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数学新课标关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指导精神,课堂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向学生提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这一教學环节,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基础题和拓展题等不同类型的习题,还能使教师通过服务器上显示的答题正误,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增大课堂容量,更能真实地检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3 发挥微信群优势:加强课外交流,提高课后辅导效果
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拓展。如果能够及时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平台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顺畅、更密切,因而为增强课后辅导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教学本课以后,可发挥微信群的优势,或在群里为学生答疑解惑,或指导学生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及感受,或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设计一期“圆手抄报”,并发布到群中与大家交流与分享。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群里和教师、同学讨论问题。这个过程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与学生彼此之间的情感,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并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海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0(3):21-23.
[3]宋菲菲.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6):133.
[4]张平.基于数学史的“重构式”小学数学教学及思考:以《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数学之友,2019(6):59-62.
[5]王成纲.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