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沛
摘要: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和语文教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要具有独到的核心理念、合理的逻辑思路、坚实的实践支撑和严谨的理论架构。“走心语文”主张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心灵融合,让语文能力与学生的心智牵手,让语文素养驻足学生的心房。“走心语文”通过发趣、品味、引情、开思,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并通过语文知识的浸润、语文气质的熏陶、优秀文化的濡化和语文能力的淬炼,形成综合性、高水平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最终实现“教有成效,学有所得”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走心语文”;教学主张;核心理念;教学要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93-04
在历次教学改革中,语文学科一直是最为敏感、最有争议的学科。虽然有许多语文教改的前辈和同行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过不少可贵的探索,开展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教改实验,提出过一些可资借鉴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由于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宽泛性、教材体例的多变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评价的随意性,致使语文教改总是难以获得有效的实践提升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繁荣。
在笔者看来,要让语文课反映语文教学实质,体现语文教学使命,教有成效、学有所得,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中,也就是“走心”。这种走心,也可曰入心,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浸润、熏陶、濡化和淬炼,从而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心灵融合,让语文能力与学生的心智牵手,让语文素养驻足学生的心房。因此,倡导和实施“走心语文”,就是笔者的语文教学主张。
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和语文教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不能用支离破碎的认识、东拼西凑的观点、花里胡哨的只言片语来装潢,而应该有独到的核心理念、合乎规律的逻辑思路、系统严谨的架构和坚实有据的实践支撑,体现出独特性、新颖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笔者所主张的“走心語文”,依据这些要求构建了完整的思想和实践体系。
一、“走心语文”的核心理念与逻辑思路
理念,据《辞海》解释,是“思想、观念”的意思。核心理念亦即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走心语文”的核心理念即让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心灵融合,让语文能力与学生的心智牵手,让语文素养驻足学生的心房。“和心灵融合、与心智牵手、驻足心房”是对“走心”的理性解读,也正是“走心语文”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走心语文”,其实是从语文视角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生命建构,让语文与学生的生命交融。在这个交融的过程中,消弭“热闹语文”的华而不实,褪去“花哨语文”的哗众取宠,克服“空洞语文”的凌空蹈虚,以独具一格的“走心”教学呈现出新颖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景。
“走心语文”的逻辑思路起点是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走心”是“走”不起来的。“走心语文”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浸润、气质的熏陶、文化的濡化和能力的淬炼,需要学生走心、入心、潜心、铭心,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与生命。“走心语文”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并通过语文知识的浸润、语文气质的熏陶、优秀文化的濡化和语文能力的淬炼,形成综合性、高水平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走心语文”的教学要义
“走心语文”之所以能够成立,除了上面论述的核心理念、逻辑思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走心语文”有着四个以“心”为内蕴的教学要义,让上述的理念和思路得以落地,成为有价值的语文实践。
(一)教学要义之一——发趣
《二程遗书》有言:“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说,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不能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本身的乐趣,那么,学生必定不乐意去学习。语文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许多“内生趣点”的,这些“内生趣点”有时出现在内容上,有时出现在结构上,有时出现在语言上……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的“内生趣点”,让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习,自觉地沉浸在浓厚的兴趣中去钻研、探索,直至达到“走心”的状态。
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教师不妨把孔乙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话语作为“内生趣点”,要求学生把文中孔乙己的所有话语汇集起来,通过对其话语的研讨,进行对课文的研析。这样既可通过话语梳理的方式理清课文情节、认识人物形象,也可通过话语归纳的方式提取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学生容易发趣,容易“走心”,课堂就会富于生趣,充满活力。
语文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就能够找到各篇课文的“内生趣点”,为语文教学带来源头活水,为语文教学能够走进学生心中找到一个准确恰当的切入点,为语文教学实现“走心”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要义之二——品味
品味,意即品尝味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本来特有的、未经过人为添加的味道。善于烹饪的厨师总是会通过巧妙的制作,尽力保持住食品的原汁原味供人品尝。语文教师也要像高明的大厨那样,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握住教材的“原味”,带领学生品尝并陶醉其中。
语文课的“原味”存在于语文教材的内容里、结构上和语言中,关键在于怎样将其发掘出来,让美妙的“原味”沁入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内心。这里要关注两点,一是要善于“发掘”,二是要善于“品尝”。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分析,要穷尽究里,在爬梳剔抉中及时敏锐地发现“原味”的踪影,对于已发掘出来的“原味”,要咂摸、忖度、体会,仔细辨别真伪,引导学生感受“原味”之醇,赏鉴“原味”之美,这样,学生就一定会在心中产生深切的体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例如鲁迅的《药》写了明暗两条线,就很值得品味。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暗线是夏瑜的牺牲。明线是主线,表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暗线是次线,表现了当时“革命者的悲哀”。鲁迅把明暗二线巧妙地交织、融合起来,表达了辛亥革命因为未能贴近群众,发动群众,以至于革命者牺牲的主题。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品味,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鲁迅的巧妙笔法获得深刻的认识,达到“走心”的程度。特别是华老栓的形象,会刻印在学生心中,让他们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