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琴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国家赋予了“建设西部经济增长极”的战略使命。文章利用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测算出成渝城市群城市化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指数。最后,计算并识别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度和协同类型。同时,基于测算结果,为成渝地区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因研究对象维度的不同,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差异化的理解。许多学者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关系范畴,认为:区域均衡式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内涵。在计量方面,覃成林以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中GDP、人均GDP以及增长率为重要指标,采用莫兰指数、变异系数和平均赋权法计算并分析了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另外,周民良以测算全国经济重心为依据,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并提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的相关建议。
同时,许多学者以协同理论为背景,基于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理解定义为特定区域内部经济、人口、产业、环境、科技等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其主要研究路径是对将要研究的子系统建立指标体系,标准化处理数据后,综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以及协调度等公式测算、识别和分析出区域内经济产业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和协调类型。其中,汪波、方丽在较早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县域对象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科技教育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测量,并识别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因素。另有部分学者较多聚焦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产业、城市化等子系统的协调度研究。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采取综合赋权法、加权线性和以及变异系数法对成渝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协同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
首先,对CNKI数据库中近十年里所有评价城市群、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频度统计,筛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标。
其次,从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四个维度刻画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从产业实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三个维度刻画产业发展水平,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三级指标由28个指标构成。见表1。
(二)指标赋权方法
本文同时采取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权重,最后通过组合权重折中系数β=0.5,来最终确定指标各权重。
1. 熵值法
(1)构建判断矩阵。假设对象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情况变化为m年,其中每个评价对象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有n个评价指标。
Z=(zij)m×n(i=1,2,…,m;j=1,2,…,n)
上式中zij表示第i年的第j项指标值。
(2)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值的取值在[0~1]之间。标准化后的矩阵Z′:正向指标z=;负向指标z=;式中z与zij分别为标准化后的值与原始值,zmax、zmin分别为极大值与极小值。
(3)求各指标的熵e及信息效用值dej=-ln(n)-1fijlnfij,其中fij=,如果fij=0,则定义fijlnfij=0。某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
(4)确定各指标j的权重wj。
wj=,当且仅当wj=1
2. 变异系数法
(1)首先建立特征值矩阵。
(2)分别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δj。公式如下:
δj=;其中,A=;rj=
式中,δj表示第j个指标的变异系数;A为第j个指标值的均方差;rj为第j个指标的均值。
(3)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
wj=
3. 组合权重评分法
假设wz为最终的组合权重,wb为变异系数法确定的权重,ws为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将其建立组合:w=βw+(1-β)w。其中β为权重的折衷系数,反映变异系数法权重对综合权重的影响程度。本文取β=0.5。
(三)城市和产业发展水平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了加权线性和的方法计算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水平。其公式为X=WiXi。在本文中设城镇化系统F1与产业结构系统F2的发展水平分别为F1(x)和F2(y),则:F1(x)=aixit,F2(y)=bjxjt。式中,发展水平相应特征向量设为x,y;相应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由a和b表示。
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度测算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度函数
本文选用变异系数法来衡量城市与产业两者之间的协同度。差异系数越小表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越好。设城镇化系统F1与产业结构系统F2在某一时刻的差异系数为Cv,则:Cv==令g=
由于离差系数Cv表明了系统间的协调性,当g(t)=Max(t)时,说明离差系数=Min(t),系统协调度达到最高值。故,定义城市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之間的协调度为:
G=
其中,k为调整系数,其取值k≥2。K的取值越大。则两系统的静态差距越小,即越协同。若F1(x)、F2(y)值相等,表明此时城市化发展系统与产业发展系统的存量静态差最小。
(二)测量协同发展度
同时,为克服系统协同度只是反映系统间协同静态差距,结合两者之间的协调度与发展水平,可得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度。其指标表示为:GD=),其中α、β为待定系数,且α+β=1,本文取α=β=0.5。GD值越高,说明协同发展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协同发展的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协同发展度评价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