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品牌课程建设思路初探

2021-09-22 12:29徐风磊栾晓菲马鸿儒刘晓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

徐风磊 栾晓菲 马鸿儒 刘晓洋

[摘           要]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品牌课程日益重要,其中课程建设是关键。课程建设是一项多要素、系统化、可动态“改进”的周期性工程。从“品牌商品”打造得到启发提出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分别从市场期、建设期、运营期三阶段结合品牌课程特点,总结在各阶段的建设要点,为高校品牌课程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    键   词]  全生命周期;品牌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166-02

品牌课程建设是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品牌课程一般是指在高校进入市场大环境下,以实际培养目标为核心,建设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教学品质、课程特色以及自身文化等元素的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显著差异,教学效果为学员甚至是社会公众所认同,以独有特色获得良好的口碑,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品牌课程体现了知识教学的高价值理念,而品牌课程建设则是实现该理念的基础。课程建设可看作是一个长期且可持续调整,包括从萌芽到规划、建设、发展、完善等的周期性建设活动。本文大胆从课程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理念出发,梳理了品牌课程打造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建设环节,致力于为品牌课程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品牌课程打造市场期

(一)找准课程定位与目标,做好课程建设顶层筹划

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做好顶层筹划,顶层筹划是课程建设工程的“图纸”,是明确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内容以及设计思路等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建设具有核心指导地位,而做好顶层筹划首先要找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为人才培养而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制约着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又是根据学员认知基础、专业能力需求等学情因素确定。此时可借鉴反向设计的思想,从专业能力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这样的设计思路同时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标准。另外,课程与课程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专长;同时,课程本身是一门包括教材、多媒体、条件、试题卡库、配套设施、师资团队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性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应该互相关联、互相配合、彼此衔接,共同为培养目标而服务。所以,课程建设的顶层筹划要根据课程之间的人才培养逻辑,找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以确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开设时机。同时也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什么资源与条件,相互之间如何配合,以体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理念,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掌握同类课程开展动向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课程资源的“业务推广”由“局域”拓展到“广域”,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课程进入“市场”大环境同台竞演。同一门课程尤其对于公共通识类课程,可搜集到多种版本不同应用场景的线上资源。其中有共同点但也有些许差别,核心知识内容不变,但是不同院校的不同课程团队依据人才特点、融合本地文化特色等因素从而树立起各自课程的品牌特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带给后来建设者以启发,同时更多的是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挑战。所以在广泛市场調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教学层级、条件需求等因素进行课程建设规划,更容易发掘课程亮点并加以凸显。

(三)对标同类型优质课程,发掘课程建设自身亮点

品牌课程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是具有一定的特色,类似于商品的“卖点”,是品牌打造的核心要素。特色包括教学方法策略的创新、知识内容的重构、新型条件的创建等。但是特色不是标新立异,凭空产生,最适合教学实情(或者说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革新或亮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特色。同时,课程的适用性(或目的性)是评价一门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充分立足自身教学环境,结合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对院校专业特点、学员基础、条件需求等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在同类优质课程的调研基础之上与其进行对标,取长补短,寻找差异,是挖掘自身课程的核心亮点(课程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品牌课程打造建设期

(一)线下为主、线上为辅,整合全流程全系统的课程要素建设

“市场期”的分析与调研,为课程建设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课程是一个涵盖课程团队、教学设计、教材、条件、配套资源、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全要素系统性的集合,所有要素紧紧围绕课程的顶层筹划之下并相互配合而展开。除此以外,得益于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辅助,课程的实施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而是可以依托于网络及线上技术,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课程教学、辅导、巩固、跟踪、评价等课程实施。所以在课程建设阶段,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只满足线下课程建设的思维,而是要依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分别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构建一种全新型混合式的课程开展模式。比如在教材建设方面,笔者倡导教材资源库的概念,除了线下教材的编写以外,另有电子版教材的辅助配合,如个别需要动画演示的地方可插入动态演示文件,而这在线下教材中是实现不了的。另外,教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往往是参考大量文献而精简凝练出相关内容,或者有独到释义的文献而碍于著作版权问题不能直接引用,是否可以考虑以添加超链接的方式让学员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学习与探究?这些都是线上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优势。同样课程的全流程教学设计、虚实结合的实验条件等均可以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改革,但是不论如何改革,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寒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