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2021-09-22 16:43桂百安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摘要]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个性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存在信息思维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深、信息伦理规范薄弱等问题,对此,文章从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构建个性化数字资源库、融合创新教学技术手段、筑牢规范化信息伦理观四个角度提出了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桂百安(1980- ),男,安徽东至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高职卓越思政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育研究”(课题编号:19YBA165)和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时代高职卓越思政教师成长规律和生成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C08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7-0067-05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①。显然,提升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任务。

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对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处理、评价及创造的能力和素质,可分为思维意识观、数字资源观、教育技术观和信息伦理观等四个维度。信息素养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一、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是开好思政课的关键。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对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思政课课堂个性化

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学个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教学方法个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翻转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蓝慕云课可以组建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VR可以把博物馆、纪念馆搬到课堂,实施沉浸式教学。熟练掌握新兴技术并付诸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个性化。另一方面是为教学资源个性化提供了可靠来源。国际形势变幻莫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创新、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较快,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贴热点、常讲常新,同时做到与众不同。

(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增强教学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驱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堂实效进一步提升。一是教学内容实效性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二是教学过程实效性提升。信息技术可以替代教育主体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内容,如课堂点名、作业收集与反馈等,解放了教育主体,节约了教学时间,提升了课堂效率。三是教学评价实效性提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效数据勾勒思政课教学进程,追踪学生成长,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化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外延被重新定义,基于技术工具论的教学能力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的帮助较为有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人机协同学习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也是思政课教师思维新、视野广、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二、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及课堂观察法,对长沙市6所高職院校的32位思政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其存在信息思维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深和信息伦理规范薄弱等问题。

(一)信息思维意识不强

一方面是缺乏政治敏感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部分思政课教师疏于关心国家大事、疏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及时把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深

有人说过,“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容易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一种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一种习惯性的抵制”②。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缺乏相应信息技术的积累,加上对智能工具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导致教学内容“过时”或者“残缺”。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单一。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华丽的设计、漂亮的课件,而忽略课件的实效性,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降低了教学实效性。

(三)信息伦理规范薄弱

一方面是教学资源引用不当。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引用网络资源时,未标注作者和出处;有的则片面引用,歪曲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是信息隐私保护不够。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辅助教学的同时,获取了包括家庭状况、活动轨迹、消费习惯等学生个人信息。有些教师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不经意间泄露了学生信息,侵犯了学生权利。

三、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中指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互联网+教育”是顺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未来。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认清形势,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树立科学化信息思维观

1.树立全局思维。信息时代,高职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丰富的文献材料。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会出现“圈层”效应。所谓“圈层”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海量外界信息时,会习惯性、倾向化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选择性地接受信息,从而将自己的信息思维局限于某一特定圈层的现象。久而久之,圈层日益牢固,自身偏见得以强化,其他圈层的观点与信息被排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全局性信息思维可以辅助思政课教师构建“学生大数据”,运用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学生情况,通过载体破圈、主体破圈和受众破圈,为不同价值取向、发展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大学生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保证大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树立开放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要发展地看问题,切忌静止地看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开放思维,全面、立体、系统地看待问题。当思政课教师以宽阔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时,就可以在信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二)树立个性化信息资源观

1.树立融合式教育资源观。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仅以语言文字展示信息时,学生只能记住20%;仅以图像信号展示信息时,学生能记住25%;如果同时以文字和图像展示信息时,学生可接受65%的信息。这充分说明了视觉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中多元化信息展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难将讲解与示范在同一时刻完成,只能依次传授,这样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运用效果。例如阐述奉献精神时,除了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还可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视频展开,还原叙事场景,实现历史镜像重构,让受众主体身临其境,实现浸入式教学。因此,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音频、视频、图像和文字等数字资源有效融合,贯穿教学始终,才能使学生以更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

2.构建个性化教学资源库。当今大学生主体是“00后”,具备主体意识增强、思维理念多样及追求与众不同等心理特征。如果思政课教师仍然“一视同仁”,脱离了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缺乏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话语转换,那么思政课就失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善于把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搜集素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3.树立创新型数字资源观。信息社会网络资源更新频繁,给教学素材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传统的思政课堂更是如此。以前一些很好的数字资源,到今天就不一定适用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细心观察、处处留意,深挖生活元素、社会元素、时代热点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做到常讲常新。一是结合国家战略布局,比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元素,展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让思政课“鲜”起来;二是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如战“疫”元素,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让思政课“活”起来;三是关照社会热点新闻,如中美贸易摩擦、“两会”报道等,呈现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让思政课“动”起来。

(三)树立创新型教学技术观

1.提高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信息化时代,各种微媒体、应用软件产生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数据,有的与思政教学有关,有的与思政教学无关,无关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也可以转化为教学所需。思政课教师掌握的数据类型越广、规模越大,可用于教学设计的资源就越多,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信息就越全。因此,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掌握教育资源库、视听觉媒体、社会性软件及其他各类数据库的搜集和筛选技术,具備对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发掘、提炼和转化能力。同时,在掌握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归类分析数据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数据分析,再多的数据资源也只是虚有其表,不能服务于课堂教学,不利于思政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数据分析的能力水平和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及体系的构建。

2.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自“互联网+教育”兴起以来,涌现出了很多自媒体、应用软件、教学平台,如易班、钉钉、腾讯课堂、慕课等,以及较早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也可以辅助教学。这些软件和平台各有所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就必须对这些新兴媒体有全面了解,并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在具体应用方面,可以利用易班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抖音拍摄“思政学习之星”短视频,与粉丝互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教师应掌握制作属于自己的移动教学课件,提供手机端的自我评测、微信开班开课、签到、点名等交互功能,还可以结合课前、课上、课后等不同教学时段,提供社交情境学习、教学数据分析、精彩内容分享等学习云服务功能,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兴趣,轻松实现信息化互动课堂。

3.树立与时俱进教育技术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仅体现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更新上,也体现在教育技术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端前沿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授课模式会受到颠覆性的改变,技术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面对、主动学习、深入研究、因势利导。首先,应对新兴教育技术保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技术带给教育的愉悦体验。其次,应对技术保持敬重。时代在前行,技术在更新,只有跟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抓住技术的潮流,把握技术规律,才能不被时代抛弃。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走出“舒适区”,走进“学习区”,将与时俱进的教育技术观,处处渗透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四)筑牢规范化信息伦理观

1.尊重信息资源。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有关信息伦理、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各种肖像侵权、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谣言的传播、在线文献引文标注的规范、共享版权的应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问题接踵而来。单就网络资源,比如图片、引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源的引用过程中,对作者和出处的标注问题,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摒弃不道德的信息行为,培养良好的符合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如果连思政课教师都不遵从信息伦理、不维护信息秩序、不尊重信息的来源和原创又如何要求教育对象遵守信息伦理。

2.树立信息隐私保护意识。在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师生个人信息的保护与隐私泄露问题凸显。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利用各种途径和工具获取学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同时,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保障学生个人信息不被泄露。这不仅需要严格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流程,更需要思政课教师用心地进行换位思考。数据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而以适当的方式采集、应用、存储数据,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

3.懂得网络文化。網络文化是一种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并由此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的社会文化。“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愈发深重,每个人既是接受者也是发声者,使得大量优劣难辩的信息内容广泛传播,网络文化问题日趋突出。这些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信息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执行者,要理解网络文化,把握网络文化产生的规律,吸收接纳网络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总体而言,思维意识观、教学资源观、教学技术观和信息伦理观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好每一项,实现可持续的良性互动,才能给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打下根基。思维意识是先导,要有效地提升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敏感度,才能确保方向不动摇;数字资源是基础,只有树立融合型互联网化数字资源观,将各种数字资源做到有效融合,才能使学生以更富有创意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目标;教育技术是关键,只有掌握了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并与教学过程深度结合,才能提高信息传播科学性和有效性,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信息伦理是保证,是思政课教师信息本领的自我约束,只有树立规范化的信息伦理观,才能从容应对包罗万象的信息浪潮,准确辨别信息优劣,干干净净地开展教学活动。

[注释]

①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EB/OL].(2021-02-04)[2021-02-18].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102/t20210203_512419.html.

②陶西平.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N].中国教师报,2016-03-09(15).

[参考文献]

[1]韩锡斌,刁均峰,杨娟.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构成及标准框架[J].教师教育学报,2021(2):23-32.

[2]李福鹏,王长伟.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93-97.

[3]曲一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4):155-160.

[4]王新华.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7):108-112.

[5]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8):70-75.

[6]张蕴.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9-102+11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