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再定位再思考

2021-09-22 11:32庄鸿妹
南方论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全民体系

庄鸿妹

(福州工商学院 福建福州 350715)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文件,文件指出未来15年要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简言之,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心将逐渐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转移。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全民对终身教育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思维开发空间随之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所聚焦的关键问题成为推动全民终身教育的着力点,也成为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为可持续发展全民终身教育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一、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关键问题

(一)教学上的问题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不间断,各种在线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后疫情,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成为教育界的新热点话题。比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引领不够,线上教学的诸多不确定性及教学成效问题给传统模式的线下教学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问题。据问卷调查所得,学生在线上教学的自觉性及主动性不高,对网络稳定性差的部分学生难以吸收完整性的教学内容,线上教学体验感不强,理解上不够透彻,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难以实现,线上教学互动性不高,交互式学习及团队学习的短板较明显。

(二)融合上的问题

后疫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式教学经验总结与特色成效的推广。现就融合上的问题,对各教学单位、教师、学生及家庭和社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普遍认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度不强,体现在线上教学资源有限,可选性不高,信息更新缓慢,画质不清,以及跟线下课程教学内容上的相似性及衔接不顺畅等,线下教学的局限性大,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难度和速度、教学方式等主要取决于教师,以及跟线上教学内容的混合比较少,也多以课外时间靠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为主。

(三)观念上的问题

疫情期间,全民终身教育的观念不同所引发不同层次的问题呈现在教育、经济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各类公民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文化认识与科学素养差异、做人底线与诚信意识问题、法治思维与民主自由关系等[2],对个人的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关联性认识不充分,导致了终身教育的实施效力不强和程度不深,影响了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统一性,改变了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与践行等。

(四)体系上的问题

疫情后,全民对终身教育的认知水平及质量标准要求有所提升,对教育强国的深层次认识更加深刻,对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形成共识,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当前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情况分析,在法治保障、协同构建、政府引导及社会家庭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体系不健全、投入不充分、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亟待深层次的探讨与解决。

二、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着力点

(一)教育理念再重塑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在国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正增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这一场对人性、对健康、对生命、对未来等方面的严峻考验,对全民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思维开发空间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是全民重塑终身教育理念的一个关键契合点。疫情下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与实践为中国开启“不断线”教育的新时代,意味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方式变得更加自主、更有能动性,具备能够适应突发事件或未来趋势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下,要再进一步融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教学,还有很多新理念推动全民终身教育变革[1]。

(二)教育资源再整合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与生产,如何进行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外等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再整合,成为了后疫情时代下全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盘”的重构。在疫情期间,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企业家、教育家及社会工作者等为大中小学的课内外教学及在岗工人的业务理论再学习、技术再培训等提供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推动了“互联网+终身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但随之也连带出现了有偿课程资源、知识产权纠纷及优劣教学资源等给资源整合工作带来一定困扰的深层次问题。

(三)教育评价再升级

在疫情期间的各大中小学及终身教育学校等按照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落实在线教学“不断线”,教学质量“不降低”,对教学评价需要结合课程实际进行再调整。对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来说,对在线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还未得到最为客观准确的定性。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因考虑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线上教学必然成为全民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全民终身教育评价的再调整是必然的,要综合考虑线上与线下教学存在的异同点及优劣性进行教育评价再升级。

三、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新探索

(一)新阵地建设

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要顺势而为,大力推进线上发展,推动“互联网+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区、家庭、机构及企业等为一体的全民终身教育阵地网络平台。要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多元力量,逐步完善便捷的纵向与横向间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同运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自媒体空间给全民终身教育带来的便利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教育智能化平台。

(二)新导向引领

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的成长需求与客观环境需要为导向,科学掌握新时代赋予的新生活、新理念、新发展阶段所要求的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统筹解决“有学上、上好学、学会悟、悟能得”的全民终身教育供给侧改革,有效解决规模化与个性化办教育之间的矛盾问题,破解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重点难题。

(三)新模式推动

如(图1)所示,在后疫情时代下,以“三创四建”模式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应时代之所趋,为时代之所需。“三创”即“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四建”即“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由谁建”。根据图示所指,全民终身教育的体系建设,目标导向是培育具有“三创”标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回答了“建什么”的问题;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三创”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及建设教育强国等提供重要的动力之源,回答了“为什么建”的问题;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及学校为“四位一体”的终身教育主体单位,赋予“三创”建设之职责,制定主体责任清单,回答了“由谁建”的问题;在“四位一体”的同向发力下,“三创”平台建设为推动全民终身教育提供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平台,回答了“怎么建”的问题。“四建”之间双向联系,共同联动,形成一个“闭环”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架构图,缺一不可,齐力运作,努力形成全民终身教育的长效机制[3]。

图1:“三创四建”模式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架构图

四、后疫情时代下的全民终身教育再展望

(一)机遇与挑战共存

疫情前后,全民终身教育始终是全国“两会”的热议内容,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重点建设任务,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要求。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下,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振,全民对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在职教育等方面的认知与需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把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教育及法治教育等方面发展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关键部分。由此,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师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必将遇到更多、更新、更复杂的问题挑战。故而,我们要把握终身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做好体制完善的准备,不断健全教学知识结构体系,迎接未来任何可能的挑战。

(二)开放与融合同向

全民终身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终身教育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基础和顶层格局设计。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敞开,开放的格局需要开放的知识领域,推动多学科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终身教育机构部门要善于从大格局出发,发挥同领域内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动机制作用,推动教育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四位一体”的协调运作,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终身教育发展大格局。

(三)功能和发展并肩

后疫情时代,全民对终身教育的功能和发展走向均有所侧重,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加强,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更能凸显,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更受重视。由此可见,全民的终身教育发展主题将更趋于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战略,并将持续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灵活、人本、便利、弹性和开放融合的方向前进。

五、结语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科技不断创新、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全民对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必然随之发生改变,也将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的深层次教育难题,仅靠学校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终身教育方能谋求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大格局下,全民终身教育项目的研发与推广必须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新时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构建新时代全民终身教育理念、制度与实践机制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全民体系
全民·爱·阅读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