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学党史教育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例

2021-09-22 13:15谢志芳陈温柔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谢志芳 陈温柔

(1.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3;2.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这一要求体现了对中学党史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学党史教育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强调“强基固本”,弘扬爱国主义。立足于课堂,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学党史教育就成为摆放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任。

一、核心概念

1.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源于经济学术语,即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从国际视野看,中共党史历程,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全球化进程中的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就举世公认,探索的路径可供借鉴,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2.中学党史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多次强调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1]。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期印发通知文件,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开展“四史”教育,突出在青少年群体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助力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传承。“四史”聚焦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本质都是党的领导的历史。

二、问题缘起

基于国际视野展开中学党史教育,可从顶层设计、权威依据、实践需求三方面阐释缘起。

1.顶层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提出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审视并深化对“教学”的认知。“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也不应窄化为授课,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实践。围绕这一根本任务,高中展开了四项改革(如图1):启动新课程、新高考,积极推进育人方式、考试内容的变革,核心都指向新时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图1 新时期高中四项改革

高质量的教育突出表现在高质量人才的培育。从课程论的视角,育人涵盖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素质人才的培育需要通过拓展学生的国际化思考和国际性眼光,训练面对全局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高阶思维品质,才能够培养出在历史潮流和时代潮流中彰显情怀、主动担当、创新作为的国家栋梁与民族希望。

2.权威依据: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价值引领

教育部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权威依据与导向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3]。通过历史课程的党史学习,培养学生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视角,清楚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基于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思想,明确历史统编教材地位。“四史”的育人价值,是历史统编教材的重要核心。而历史统编教材则是涵盖“四史”的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从知识结构和学科育人价值体系的层面,凸显中学党史教育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中观察中国地位,从中国视角中看世界历史进程。帮助学生从世界视角解码百年大党,凝聚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3.实践需求:素养立意的挑战与一线教学的局限

党史教育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然而,关乎党史教育的教学实践却是知易行难,存有许多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四重四轻”:重史实讲述,轻理论构建;重纵向梳理,轻横向比对;重局部呈现,轻整体把握;重结论守成,轻视角创新。

尤其新课标突破性、变化性、高度性的特点,以及学科素养(课程目标)、学科大概念大观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要求)的高要求,对一线教学提出很强的挑战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基于党史大概念和大观念、单元视角、主旨统摄上创新党史教育的能力相对薄弱。反思一线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从国际视野展开中学党史教育十分必要,这有利于从更高层面渗透学科育人价值,发展学生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策略探析

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学党史教育要注重事实化(客观存在)、系统化(中外关联)、全面化(整体视角)、规律化(现象本质)四大原则,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的因应思考与策略探析。

1.理解内容:置于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之下

作为国家事权和权威依据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构建了明晰的党史学科体系(详见表一、表二)。纵观教材的整体框架,党史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从点、线、面不同视角,既突出了学科的系统性,又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很好地彰显了学科体系。由此,党史教育理应在教材所构建的学科体系之下展开。

表1 统编必修教材(通史体例)党史内容分布

表2 选择性必修教材(专题体例)党史内容分布

五大核心素养是学科的学术体系。中学党史教育应在历史脉络中,注重透过党史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勾画党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趋势动向,引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课程专家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更高位的表达,是可以训练、可以提升、可以测量、可以发展的。可见,适时适度培育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师的责任。

在核心素养的学术体系下,中学党史教育要基于唯物史观,从时空观念出发,通过可靠史料实证,在把握历史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展开历史解释,进而实现中学党史教育的学习价值、育人主线和意义建构,从历史视角和整体视角引导学生认识党、拥护党、热爱党,凝聚学生的家国情怀。

2.衡量作用:基于世界历史的时间标尺

统编历史教材系统建构了党史的知识结构,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共和国70 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 多年的探索史、社会主义170多年的实践史。我们不但要从中国近现代史的时空轴梳理党的伟大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国际视野、国际比较中,基于客观的历史事实,用世界史的时间标尺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共党史。

(1)将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奋斗史放置在国际共运的时间轴上展开,回答共产党的“能”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属于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例,我们可聚焦“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双重作用”的学习视角。从1921 年建党初始到二大起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最后至1943 年5 月共产国际解散,中共党史的历程都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影响。双重作用中积极面表现在: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壮大。包括国共两次合作,指导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两次重大转折——北伐战争向土地革命的转变、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都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双重作用中消极面表现在:共产国际受自身局限,忽视中国具体实际,致使中共党内因教条主义错误思想,给中国革命带来过巨大的损害。从共产国际(1919-1943)指导的双重性视角,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道路探索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

1942 年3 月,为适应抗战需要,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中说,研究党史的关键是“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将中共整个党史历程放置在国际共运的时间轴上展开,能引导学生更好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创造力、实践力,体会中国共产党在不断迈向成熟道路上所交出的“能”的答卷。

(2)将共和国70 多年的发展史放置在战后国际关系的世界视角下,抒写马克思主义的“行”

共和国史是中国共产党人聚焦民族复兴、迈向现代化(如图2)的艰辛探索史。将共和国70 多年的发展史放置在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世界视角下,在世界之林构建一个新中国的形象,抒写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图2 共和国现代化历程

中共党史的发展历程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为国际共运和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借鉴。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中国印记、中国经验、中国特色。

共和国的历程可以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互动发展”的学习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又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世界还在疑惑“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则强力抒写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行”的篇章。

(3)将改革开放40 多年的探索史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创新社会主义的“好”

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史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能使学生充分领略:改革开放不但是道路探寻,是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更是国际共运的奇迹典范。改革开放深刻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环。

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关注,我们如火如荼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之时,正是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锐减之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建构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为更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创造了条件,深刻改变并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秩序。

全球疫情之下的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大国理政与治理能力更是将社会主义的“好”发挥得淋漓尽致,令西方叹为观止、艳羡不已。正如英国知名经济评论家、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所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得到广泛拥护和支持,尤其是在其领导下的中国成功应对疫情、经济迅速复苏,中国人喜欢中国共产党并不奇怪。”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基于国情,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和平发展、共享发展”的伟大旗帜,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的“好”的实践。

(4)将中国实践放置在科学社会主义170 多年的发展史下,坚定共产主义的“必”

从莫尔的《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历经五百年曲折,空想终于变为现实。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算起,科学社会主义迈过170 多年发展历程,从一国到多国,理论得以不断实践。

中国实践举世瞩目。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与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上交出了漂亮答卷,驱散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还能走多远”的疑云,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从国际共运史的视角,看中共党史的客观历程;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共党史的深厚影响。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中不断汲取历史智慧,提升历史思维,坚定学生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自信。结合中国经验,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特色发展以及内在的强大活力,坚定共产主义的“必”然信念。

3.把握特征:符合时代潮流与独具中国特色

中学党史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潮流性、独特性两方面把握中共党史历程的特征。在党史教育中贯通“大趋势、世界性”意识,拓宽历史视野,广阔国际视野,这也是统编历史教材学习任务决定的(如图3)。

图3 课程标准贯通“大趋势、世界性”意识图示

从潮流性的视角把握党史符合时代潮流的特征。《纲要(下)》第16 课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正处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潮流中。将这一时期客观的历史事实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帝反殖运动的高潮中讲述,透过潮流趋势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历史作为,就能使学生轻松获得这些史事的世界性意义。

同理,将中国抗战置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可以清晰认识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辛,以及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所付出的民族牺牲及所产生的巨大贡献。在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依存、相互竞争影响,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成为整个时代的大趋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展现出了大国气度、责任担当,在国际治理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作为。

从独特性的视角把握党史独具中国特色的特征。透过中外对比研究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探索历程与西方国家通过发动战争转移国内危机与矛盾的方式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发展模式也与国际共运中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全球化进程中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独特借鉴性、智慧引导力。基于世界意识的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摆脱动荡贫困、实现发展壮大提供经验,认识中国特色道路的可借鉴性、可复制性,进而从国际格局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魅力与伟大成就。

4.突出价值:指向“为人民、为世界”终极目标

指向“为人民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终极目标,能更好彰显中共党史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的突出价值。

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各种治理方案,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应当凸显为大部分人谋利益的终极目标。回望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统计数据表明,1952-1976 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由65 元/年提升至131 元/年,城镇居民则由154 元/年提升至365 元/年。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激发昂扬之气,彰显自信之态,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璀璨耀眼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开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恢弘篇章。正如前希腊外长卡特鲁加洛斯在采访中表达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鱼水情深”;而智利共产党主席泰列尔则言“人民至上是中共成功之道”。

国际视野还需要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聚焦中国自身的命运,还应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学党史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出“为世界”的终极指向,在横向对比中思考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地位。如《纲要(下)》第20 课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21 课将“学习拓展”聚焦《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第22 课特别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及作为,第23 课突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主题,活动课则核心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大国担当”“为世界谋大同”的特质跃然纸上。显然,这种关联中外、基于国际视野的情境探究,利于激发学生学史明理:学史悟道、学史爱党。

四、完善提升中需注意的几点

1.建立真实而宽界的史料教学

国际视野下真实的史料教学有助于还原历史场景,拓宽党史教育的宽度与深度。不同于一般史料教学,党史教育中的史料教学特别注重史料的即时性,像名人访谈回忆、党史回忆录等,这些史料成为党史史料教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在30 年代访问陕北就是中共党史上的关键事件。以厦门市命制的一道开放性试题为例,试题选取一组斯诺在不同时期采访毛泽东的相关素材,从开放性的视角探究中共党史。具体如下:

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综合体现上述材料信息的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毛泽东多次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采访内容记录在斯诺的一些著作中,表3为相关内容的整理。

表3

该试题案例通过提供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相关史料,站在外国人的立场,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斯诺的采访内容及相关著作向世界展示了20 世纪30 年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辛历程,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像这样基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下的名人访谈回忆史料所展开的开放探究,就是最好的基于国际视野下真实而宽界的史料教学。

除名人访谈回忆外,国际视野下多角度的史料见闻、报刊、档案资料等,也都是中学党史教育中的重要补充。如《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英国外交档案》等资料的解密还原[4]。这些不同类型的国外史料,可与国内史料在相互印证中增强历史事实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对待国外史料,在选取上要有一定的儆醒,要注意甄别真伪及价值,要谨慎这些外来史料受时空、动机、来源等因素制约可能有的局限及谬误。

2.引导理性而客观的直面反思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面对我们党所遭遇的挫折和教训,要引导学生勇于直面。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也说过,研究党史的关键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和教训”。

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挫折,应当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既要汲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放弃、对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的历史教训;又要反思党史历程上的“左”倾错误、右倾错误乃至“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错误。更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在国际共运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善于及时总结、反省审视,重新建构国家的治理体制和治理模式,从制度层面、规律层面不断推进自身的完善与建设。

人物教学是党史教育中的主体和关键,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要尽力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景况,独立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中学党史教育中的重点。要注意以客观史实为基础,防止过度美化英雄人物,过度贬低负面人物,以及重新审视党史争议人物。要用心勾画500 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中仁人志士的风采,更要引导学生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血是其中最华美的篇章。

历史学科还应培养学生“延展探究”的必备品格。引导学生基于历史的科学性,关注历史的现实意义,关照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成长。如《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课后将“学习拓展”聚焦在“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国际的视角、历史的视角、思辨的视角,批判性反思东京审判的缺憾——未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未起诉细菌战战犯、未追究更多甲级战犯等。这为战后日本政府不愿认真反省战争责任、日本右翼至今拒绝认罪、日本国内不断美化战争等留下隐患,埋下祸根。毫不避讳地说,美军2019 年悄然莫名关闭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就与此有历史的关联。

3.适时关注史学前沿动态

拓展深化中学党史教育,还需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国际视野下党史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相较而言,这些动态或学术成果一般都是学界公认且成熟稳定的,中学课堂要及时吸纳,及时补充。

以前述《纲要(上)》第24 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东方主战场”一目为例,教材引用目前学界最新的成果:补上以往没有讲明的废约问题,加上1942 年远征军入缅作战等史实,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完整性,拓宽了学生的对比视界,恰到好处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突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作用。1942 年1 月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3 年废除旧约,改订新约。中国因东方主战场提升了国际地位,废除了晚清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升一废,凸显的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高一低。与此异曲同工之处,统编教材在谈及日军侵华暴行时,及时吸纳了学界研究动态,补充了“重庆大轰炸”“慰安妇”等相关史实,恰恰是基于国际视野下党史教学的拓展运用。实际上,“无差别轰炸”“强征随军性奴隶”都是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对此的补白及时且必要。

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倡议,究竟是中国的问题?还是世界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将该问题放置在全球化视角下,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与近年美国对华战略重大调整高度相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明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导向世界多国多领域的“互联互通”。美国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制衡,对华展开全方位竞争趋势,两国的互动关系将集中体现21 世纪大国竞争的特征和走向。教学中要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及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贡献。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国际共运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大事件。基于国际视野的中学党史教育,能使我们更好回望这段百年历程,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引导学生贯通古今、关联中外,从世界范围、国际潮流、史实比较的视角中,既彰显党的领导智慧与恢弘气魄,更塑造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念与独特价值。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