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产教融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性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

2021-09-22 05:34庄旭升郑海军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点经济社会产教

庄旭升,汤 伟,康 芳,郑海军

(1.陕西开放大学 物流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开放大学 会计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一、文献综述

国内理论界目前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时期。从2007年开始的学术期刊发文统计如图1、图2所示:

(一)2007年-2013年,是研究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界发文不多,讨论的议题也较为单一。施也频等(2007)提出产教融合概念,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界缺少相关研究[1]。2011年到2013年,相继有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从实现形式、教育体系到具体融合模式均有涉猎,典型的代表是王建良等(2013)提到的合作项目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业合作模式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有效的。[2]自此,学界研究的起点基本确立。

(二)2014年-2017年,是研究争鸣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热点较为广泛,基本包含了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产教融合的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地区创新实践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等。各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的观点如下:王辉(2015)认为应建立校企协作“项目群”推动“应用技术强化”进程。[3]常州市科教处管委会等(2015)主张建设“高教园区、科技园区、孵化园区”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4]胡昌荣(2017)认为产教融合有效路径是将校企层面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要素对接。[5]黄倩(2017)认为要重整教育教学课程体系。[6]这一阶段的学界研究总体的框架是依靠政府在校企之间搭建桥梁,无论是双方、三方还是多方,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园区建设,都是如此。做为学界,研究者多从自身出发,呼吁政府和企业多参与职业教育,从长远来看,确实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如此,但对于企业来说,是否能与之匹配,值得商榷。另外要提出,个别地区提出的模式平台,多带有地方特色,很难复制推广,例如前面提到的苏州三位一体园区。

(三)2019年至今,是研究深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阶段,学界对高职院校、融合理论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李梦卿(2019)认为高职院校须积极构建和完善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体系和保障机制,引领各相关主体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7]刘晓梅等(2020)认为要梳理产业与职业教育两个子系统间结构与要素的对应关系及整合过程,构建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路径模型。[8]王泳涛(2020)考察了省级政府政策后认为,省级政府应形成奖惩并重的产教融合发展实施保障机制、统筹细化的产教融合发展实施路径特色、评估考核的产教融合发展实施反馈机制。[9]这一阶段,结合争鸣阶段的研究状况,大部分研究依然是在职业院校、政府、企业方之间展开,深化的内容不变,融合路径模式及政府政策条件有了细节化思考,但根本性框架没有进一步突破。

图1:产教融合相关论文年度数量(数据来源于知网) 图2:产教融合相关主题论文数量(数据来源于知网)

这些研究的基础是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是有效的。从逻辑上判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水平的差异性,尤其是地域差异,学术界涉猎较少。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投入导向型VRS超效率DEA模型,并设定规模报酬可变,对各个DMU(决策单元)的效率值进行测算,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多个DMU(决策单元)效率值为1而无法识别和进一步分析解读的问题。模型线性规划如下[10]: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各省开放大学“产教融合”要素的考察,及对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的状况,选取各区域内生产总值指标、教学点数量、从业人数、毕业学生人数,作为投入和产出变量指标。

1.产出变量

全国各个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区域内生产总值指标上。选取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当年较去年的增加值作为产出变量,可以增加投入因素影响敏感水平表征效果,方便超效率DEA模型分析计算有效性分数。(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8、2019年度数据。)

2.投入变量

1)各省开放大学教学点数量。开放大学在各个省份保持大量教学点分布,尤其是县级教学点的存在,可以实现产教融合无差别的全覆盖,无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无论产业重心在哪个行业,国开系统提供的线上线下种类繁多的课程服务都可以满足当地的教学及辅导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地域适应性较好的行业结合,由于生源地和毕业生就业地均在当地,后期产教融合更容易实现持续性拓展。所以,选取各省开放大学各教学点数量作为“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支持有效性的测算指标之一。(数据来源于国家开放大学网站统计数据)

2)开放大学从业人员数量(分省计算)。开放大学从业人员,是教学点的动态延伸变量。国家开放大学具体的工作,如招生、教学及辅导支持工作都是由这些国开从业人员具体开展实施的。开放大学“产教融合”支持政策的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是由他们来落地实施的,尤其是后期延伸对接行业企业的具体工作必须依靠他们来完成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决定着具体支持工作的顺利开展,会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选择开放大学从业人员数量作为第二测算指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2019年统计数据)

3)开放大学毕业人数(分省计算)。开放大学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直接且重大影响。近四十年,全国各省份地市县基层工作人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人员还是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学历提升及专业深造,首选开放大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开放大学灵活的学制和遍布全国的教学点,使他们上学不用离家,学习时间也较为自由,非常贴合在职人员情况。尤其是毕业生当年即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时效性较强。开放大学近年来在互联网带动下,有了更多学习形式,从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考虑,使用成教毕业生人数做为第三测算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2019年统计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开放大学各省份“产教融合”指标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效性可以通过DEA超效率模型效率值计算来体现表征。指标在实证研究分析中,包括了我国31个省及直辖市(除澳门、香港、台湾外),具体指标数值对应的超效率值计算、排名和分类,使用了MATLAB、SPSS、EXCEL等软件。

数据计算处理后,汇总结果显示放开大学“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效性均值为0.4909,低于效率值1,且远远低于效率前突10%的省份效率值,例如云南(1.8448)、福建(1.6690)、上海(1.3927),效率值低于1的省份有25个(见表一)。这表示,开放大学整体“产教融合”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效性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全部省份效率值中非常突出的除了前面提到前端省份外,效率值在1以上的,还包括江苏(1.2232)、内蒙古(1.2119)、海南(1.0578),表明他们分布在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的前沿面上,其经济社会支持有效性远超过其他省份。客观的讲,效率值排名虽然不能代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已经达到最优状态,但相对最优已经达到。

表1:国家开放大学“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效性

效率值排名中,0.95以下的省份多达到24个,0.5以下的有16个,在低效率值省份里,数值低于0.4的有11个省份,黑龙江和吉林的效率值达到了0.2188和0.1420,落后于前端效率值,且远低于平均值。研究发现,效率值高的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如上海、江苏、福建、浙江,也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般化省份,如云南、内蒙古、海南。而效率值总体后进的省份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居多,以西部省份和东北省份较为典型。

可以认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一般效率值也较高,但省份地域之间差异性过大。总体效率值偏低,仅仅接近0.5,说明开放大学“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水平,整体是不够有效的。所以,开放大学整体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分省份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开放大学“产教融合”支持有效性和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存在完全相关性,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均有产教融合内生需求,深度融合存在趋势性。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开放大学各省份地域“产教融合”对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效率水平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开放大学“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有效性有待提高,整体有效性指标值为0.4909,低于前突值1.8448和1.6690,半数以上省份开放大学“产教融合”对本省份地域经济社会支持有效水平低于全国均值,只有云南、福建位于效率前突位置。结合开放大学“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支持行为的实际状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加支持有效性较差省份的学员覆盖范围。重点是加强均值及格线(0.4)以下的省份,如四川、陕西、山西、辽宁、河北、新疆、广西、宁夏、甘肃、黑龙江和吉林等。没有覆盖面的多层次和覆盖人数的的增量,“产教融合”对当地经济社会支持就没有相应的依托基础,就无法改变当地经济社会人员素质提升从而达到改善产业人员素质结构的目标。

(二)加强各省开放大学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各省开放大学对各省经济社会适应性企业合作项目较少,导致“产教融合”工作在产业领域依托点欠缺,尤其实践领域融合路径与模式还需要深入挖掘。具体针对性改进可以从各省开放大学行业协作项目化或公司化运作,以及产教融合市场化及融合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入手。

(三)适度扩大地方分校权利、增加教学点的数量。国家开放大学无论是总部,还是各省地方分校,在与各省份地域产业经济融合中,过多的考虑管理层的政策化及便利化,往往存在对地方产业经济支持滞后性问题,而地方分校则有更多的地、市、县联系,更能够提供有效的融合性工作支持。因此,增加地方分校权利和教学点数量,有利于地方“产教融合”工作项目的开展和深化。

(四)增加地方分校工作人员的数量,创新业务模式。各省份及地方分校工作人员是“产教融合”支持工作的基础,其工作对支持有效性起到关键作用。增加偏远地域、省份的基层人员数量,改变人员结构,构造新的用人机制,是提高基层工作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同时,改变以往被动等学员的业务模式,开展主动营销,加大行业培训的参与水平,开拓新的服务空间,提升匹配水平,创新业务模式。

最后,我国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差异导致“产教融合”差异在文中未做说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点经济社会产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