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翳风穴(TE17)结合调经筋治疗耳闭验案1则

2021-09-22 12:00李婷王朋
天津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筋少阳气压

李婷,王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

航空性中耳炎,又称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属中医耳闭范畴,是因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引发的耳气压性损伤。典型症状有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耳痛、传导性听力障碍,病理表现为鼓膜充血内陷,鼓室积血、积液,甚至发生鼓膜穿孔[1]。临床上多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本病[2-3],但因疗效存在争议,并不推荐常规治疗。中医认为耳闭多因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或因肝肾亏虚、脾虚失运,痰湿积聚,气血瘀阻所致。针灸治疗可通经络、散风邪、行气血、化痰瘀,以达开闭通窍聪耳之用。故笔者以温针灸翳风穴(TE17)结合调经筋治疗1例耳闭患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30岁,初诊时间:2019年10月5日,主诉:左耳胀痛,耳鸣伴有听力障碍2 d。患者2 d前乘坐飞机于下降时,突发双耳胀痛,耳鸣,数分钟后右耳症状逐渐缓解,左耳胀闷堵塞感、耳痛、耳鸣持续存在,患者未予重视,10月4日夜间至5日早晨左耳胀痛持续加重,伴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患者诉经常于乘坐飞机时发作耳鸣、耳痛,后口服泼尼松治疗效果欠佳,且考虑自身备孕期,不愿接受激素等药物治疗,故寻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面色潮红,表情烦躁,语声清晰,左耳胀闷疼痛,耳鸣伴有听力下降,纳可,眠差,二便可,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左耳压痛(+),左耳屏前压痛(+),于耳屏前颧弓下可触及如蚕豆大小筋结,耳垂前下方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结节。耳内镜检查:左外耳道通畅,鼓膜内陷,严重充血,表面有血性渗出,未见穿孔;右外耳道通畅,鼓膜轻度内陷,无充血渗出。听力检测:传导性听力障碍。患者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鼻咽部相关病史,无脑血管相关病史。西医诊断:航空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外邪犯耳证)。治则:通调少阳经络,解筋结、调经筋,疏风散邪以开闭耳窍。治疗取患侧翳风穴、经筋阿是穴为主,配穴取患侧下关、听宫、颊车,双侧外关、合谷、太冲。操作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型号为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贵州安迪)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单手进针,深刺患侧翳风穴,针下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燃尽后易柱再灸,连灸3柱。以左手拇指揣穴,固定于经筋阿是穴筋结处,右手持针,针尖沿左拇指边缘快速刺入皮肤,针下得气后采用苍龟探穴法行针,以酸麻胀痛或局部肌肉跳动至患者耐受为度。下关张口取穴,闭口进针,针下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听宫于微张口耳屏前凹陷处取穴;颊车于咬肌最高处取穴,均为常规针刺法。双侧外关、合谷、太冲,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第1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耳内胀痛、堵塞感明显减轻,第3次治疗后耳内胀闷堵塞感消失,耳鸣、耳痛好转,听力恢复,第7次治疗后耳痛痊愈,偶有耳鸣,耳前压痛减轻,条索、结节消散;左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减轻,渗出血液成结痂状。治疗前左侧面部阳明经筋筋结区呈现明显超高温区,比较治疗前与7次治疗后红外热像图,面部左侧经筋阿是穴区明显由超高温变为高温,见图1,温度差异显著。治疗后左侧面部圆形区域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见表1。统计并绘制面部圆形区域中两条具有代表性的温度剖面曲线图,见图2。

图1 红外热像图Fig.1 Infrared thermogram

表1 治疗前后左侧面部圆形区域温度统计值Tab.1 Temperature statistics in the circular area of the left fa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图2 治疗前后左侧面部温度剖面曲线图Fig.2 Temperature profile graph of the left fa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2 讨论

2.1 治疗思路分析

2.1.1 通经络 患者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素体肝木旺盛,此次因风邪侵袭,引动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邪犯耳窍,致气血失畅,压力失衡,导致耳闭的发生。四诊合参,辨病位在耳,病性属实,与肝胆密切相关,系外邪犯耳证。故治宜通调少阳经络,疏风散邪以开耳窍,手、足少阳经脉均入耳中,因此治疗以少阳经穴为主。

翳风穴属手少阳经,为手、足少阳之交会穴,手少阳经脉“系耳后,出耳上角,以屈下颊……从耳后入耳中”,足少阳经脉“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翳风可用于治疗耳疾。《针灸穴名解》释义: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近风池,能治风症,故名“翳风”。翳,遮闭也。犹云翳处之风穴也,故治耳鸣耳聋因气闭者尤效。因此针该穴有疏风清热、通利关窍、消肿止痛之功,故选翳风为主穴治疗本病。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疏风散寒之功,其温热之性通过翳风穴直达病所,这种温热刺激可激发少阳经气,增强局部组织血流量,改善淋巴循环,加强组织代谢能力,消除水肿,促进鼓膜渗血、渗液的吸收。因此以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本病。根据经脉循行,配穴取手、足少阳及阳明经穴。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会,足阳明经“上耳前,过客主人”,故取下关可治耳部相关疾病。听宫穴为手太阳与手、足少阳交会穴,气通于耳内,针刺可加强疏通耳部经络气血的作用。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出自《针灸甲乙经》,“耳焞焞浑浑,(聋)无所闻,外关主之”;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可升清降浊,有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故取合谷、外关行泻法以加强疏风散邪之用。患者素体肝旺,气逆于上,结于耳窍,故取太冲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开闭气郁,调气和血以平阴阳。

2.1.2 调经筋 患者无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疾病等诱发因素存在,故考虑其耳气压损伤的形成与咽鼓管功能密切相关。飞机降落时,外界气压迅速增加,可以通过张口、咀嚼等下颌运动以帮助咽鼓管开合调节气压。而下颌关节运动有赖于阳明经筋“束骨骼,利关节”生理功能的正常,足阳明经筋“颊结于耳前……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其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外邪侵袭,经筋受寒,则经气痹阻,筋脉拘急,不通则痛。患者耳屏前颧弓下可触及如蚕豆大小筋结,耳垂前下方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均为阳明经筋循行所过之处,其压痛点、结节、条索均为经筋病变阳性反应点。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筋结是由筋膜和肌肉代偿性增生形成的[4],其结构、功能发生改变,使局部软组织张力增高,产生局部僵硬、疼痛感。石学敏院士认为经筋刺法内容广泛,常取阿是穴或病灶局部,实施排刺、围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多种针刺手法以疏利经筋[5]。笔者借鉴其一针多向刺法,采用苍龟探穴针法,于筋结处进针,得气后将针向上下左右而探之,以达到酸麻胀痛或局部肌肉跳动为佳,以消筋散结,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从而发挥足阳明经筋生理功能,协调下颌正常运动。

2.2 红外热像图分析 红外热像图是依据人体自身散发的红外辐射经计算机转换得到的温度分布图,能灵敏反映局部组织因代谢异常而产生的微量温度变化[6],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适用于备孕及已孕女性的辅助诊断与疗效评价等方面。该患者红外热像图观察区域为以鼻根部至耳垂为直径的圆形区域,左侧面部阳明经筋病变反应区与图1A红外热像图异常高温区域相吻合。筋结之处局部组织代偿性增生,与周围组织相比此处细胞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变化,使得局部温度出现异常,红外热成像能灵敏捕捉到温度的细微变化,通过计算机伪色彩处理,能准确地以色彩变化表现出病灶处的异常温度及病变范围[7]。因此,可以通过红外热像图辅助定位经筋阳性反应点。7次治疗后红外热像图与治疗前相比,面部温差明显减小,色彩呈均匀分布。可直观地看到治疗前后面部温度变化情况,治疗后垂直温度剖面曲线与水平温度剖面曲线走势均较治疗前和缓,最高点与最低点差值减小,说明治疗后局部温度差异降低。中医理论认为筋结是因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成,不通则痛,瘀久化热,故而表现为局部皮肤异常高温征象。通过针刺治疗,经络疏通,筋结消散,气血调和,皮肤温度逐渐降低恢复正常。因此,可根据治疗前后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来评定疗效。

3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耳闭的诊治应明确引起耳气压伤的根本原因,患者因经筋痉挛拘急引起下颌运动障碍,从而影响咽鼓管功能。故笔者从中医经络、经筋理论探讨其治疗思路,疏通少阳经气,疏风散邪以开闭耳窍,解筋结、调经筋,协调下颌运动,从而协助咽鼓管平衡气压,防治耳气压损伤。

猜你喜欢
经筋少阳气压
探讨经筋理论对推拿理筋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指导意义*
一种新型多通道可扩展气压控制器设计
看不见的气压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捋顺生命通道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