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雪,席子涵,李 婷,周 苗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原发性肝癌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ICC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阐明,但学者们认为其发病与寄生虫感染、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紊乱等有关。此外,临床仍缺乏有效评估ICC患者预后的指标[2-4]。因此,寻找与ICC发病有关且可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的标志物是关键。研究发现,前列腺癌趋化因子配体9(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9,CXCL9)表达失调,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病进程[5]。另外,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在肺腺癌患者中表达下调,也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6]。本研究检测了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变化,并分析了检测的临床意义。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ICC患者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年龄为(58.66±12.36)岁。参考《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7]有关ICC判定标准进行诊断。纳入标准:(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2)术前未进行过放化疗等任何抗肿瘤治疗。肿瘤<5 cm者20例,肿瘤≥5 cm者43例;TNM Ⅰ/Ⅱ期者47例,Ⅲ/Ⅳ期者16例;淋巴结转移者12例;低分化者30例,中/高分化者33例;脉管癌栓11例。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其他恶性肿瘤;(2)失访者。另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为35~77岁,平均年龄为(59.02±12.54)岁。ICC组与健康人男女性别比例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63例ICC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并清扫周围淋巴结。
1.3 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检测 采用ELISA法检测(上海恒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CSB-E11718h-1和江苏普诺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货号:PK-EL-61806),于冰箱中取出试剂盒内配套的标准品,配制成标准品溶液,检测各浓度标准品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回归曲线。将血清解冻,平衡至室温,将血清加入酶标板中,设置3个复孔,每孔100μL;将酶标板放入37℃培养箱中,孵育20~30 min,每孔分别加入相应含有CXCL9 生物素工作液100 μL或IFN-γ生物素工作液100 μL,37℃孵育50~60 min,弃掉反应液,用PBS洗涤2次;每孔加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工作液100 μL,37℃孵育30 min,弃去反应液,用PBS洗涤3次;每孔添加显色液90 μL,37℃孵育20 min,每孔加入终止液10 μL,于Q3000型酶标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450 nm处检测各样本吸光度值。依据标准回归曲线计算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
1.4随访 采取电话/门诊随访,以ICC患者接受手术日期为随访起点,以死亡或随访截止至2020年1月为随访终点。
2.1 两组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比较 与健康人比,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表1)。
表1 两组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比较
2.2 不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比较 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分化程度的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脉管癌栓的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
表2 不同临床和病理学特征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比较
2.3 不同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的ICC患者预后比较 对63例ICC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结果死亡42例(66.7%),生存21例(33.3%);以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为820.7 pg/mL为截断点,低水平者30例,高水平者33例,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CXCL9低水平的ICC患者术后36个月生存16例(53.3%),显著高于CXCL9高水平组的5例(15.2%)。经卡方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x2=12.448,P<0.001);以ICC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为18.7 ng/L为截断点,低水平者34例,高水平者29例,IFN-γ低水平组术后36个月生存5例(14.7%),显著低于高水平组的16例(55.2%),两组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x2=10.554,P=0.001)。
ICC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对放化疗敏感性低,多数患者治疗预后极差,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8-10]。因此,寻找ICC发病相关因素,并及早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趋化因子是一类蛋白多肽小分子,包含CC、C、C3XC4、CXC等4个亚族。CXC类趋化因子在肿瘤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调控肿瘤有关血管生成、白细胞浸润、刺激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以旁分泌/自分泌方式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肿瘤细胞运动等[11,12]。CXCL9属于趋化因子CXC亚族,其基因位于4q21染色体上,可调节细胞生长、凋亡,介导血管稳定,影响免疫调节,与结直肠癌、胃癌、ICC等癌症发展过程相关[13-15]。近期研究发现,CXCL9在早期乳腺癌发病过程中水平异常升高,其与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及肿瘤浸润有关,CXCL9可作为判定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16]。另外,CXCL9在胰腺癌中呈高表达,其可能与其参与趋化免疫细胞作用,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有望成为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标[17]。以上研究证实,CXCL9水平异常可能与多种肿瘤的病变过程密切相关。Fukuda et al[18]研究认为CXCL9可能通过调节ICC肿瘤浸润性自然杀伤细胞,进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认为CXCL9可作为评估ICC患者预后及治疗ICC的生物学靶点。在本研究中ICC组患者血清CXCL9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与其在胰腺癌中的表现趋势一致[16],提示CXCL9可能在I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推测CXCL9作为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其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肿瘤细胞浸润、细胞增殖,影响机体免疫应答或血管生成等,进而促进ICC的发展,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证实。
IFN-γ主要是由自然杀伤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人IFN-γ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其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血管生成,影响肿瘤微环境,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另外,IFN-γ可通过增加巨噬细胞膜表面Fc受体表达水平,进而增加巨噬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从而抑制活化的Th1淋巴细胞产生IFN-γ和白细胞介素-2,抑制免疫应答,与多种肿瘤病理学发展关系密切[19-21]。研究发现,IFN-γ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水平降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其可能参与并影响胃癌病理学发展结局[22,23]。在本研究中ICC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提示IFN-γ可能在IC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低水平的IFN-γ降低了机体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降低,进而促进ICC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Th1型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Th2型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且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调节以Th1型细胞为主。若发生免疫功能偏移,形成Th2型细胞,肿瘤细胞易发生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故低水平IFN-γ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分泌IFN-γ,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性,不利于Th1细胞分化,反而能促进Th2型细胞形成,影响免疫平衡,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促进ICC病理学生长和发展,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在本研究中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相关,进一步提示CXCL9和IFN-γ与ICC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有关,两者均可能在I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CXCL9低水平组和IFN-γ高水平组ICC患者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CXCL9高水平组或IFN-γ低水平组,提示ICC患者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异常变化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两者有望成为评估ICC预后的标志物。
综上所述,ICC患者血清CXCL9水平显著上调,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降低,两者均可能参与并影响ICC患者发病的进展,检测血清CXCL9和IFN-γ水平有利于临床评估ICC患者预后情况。但本研究未深入探究CXCL9和IFN-γ在ICC患者的变化规律,且样本较少,易造成检测误差,后期将扩大研究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