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飞,张大伟,罗宏宇,李国权,张静宜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是一组临床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持续胀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急性胆管梗阻和化脓性胆管炎等,威胁患者生命[1]。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和T形管引流术,但因存在创伤大、胆汁损失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近年来已逐渐被微创手术所取代[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目前常用的治疗胆结石的方法,具有手术切口小和术中出血量少等微创手术的优点,但微创手术往往存在术后结石残留的问题[3]。本研究采用LC联合EST治疗了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观察了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为39~69岁,平均年龄为(50.5±8.0)岁。符合《实用肝胆外科学》[4]中关于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均经B超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结石直径为2~14 mm,平均为(8.1±1.3)mm。纳入标准:(1)符合所选术式手术指征;(2)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3)胆总管直径<2 cm。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障碍者;(2)急性重症胆管炎或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重度萎缩性胆囊炎者;(3)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者;(4)凝血功能异常者;(5)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者;(6)既往有肝脏或胃切除术史者;(7)恶性肿瘤患者;(8)腹腔严重粘连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LC联合ERCP和EST治疗(观察组)或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和T形管引流术(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使用Olympus电子胆道镜CHF-V(直径4.9 mm)、高弹力螺旋网篮、U100PLUS激光碎石机、球囊扩张器、一次性使用冲洗器、Olympus JF-260型十二指肠镜、造影导管、鼻胆管引流管、斑马导丝、弓形切开刀、针形刀、碎石器、取石气囊和PSD-20高频电发生器。在观察组,术前常规准备和局部麻醉,指导患者左侧卧位,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镜,到达十二指肠大乳头后,选择性地在胆管内插入造影导管,吸出胆汁,注入30%泛影葡胺(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2106),明确胆管、胰管结构、胆管内结石部位、数量等。根据十二指肠乳头局部情况和结石大小,选择EST切开长度,用碎石器碎石和网篮取石。对于无法一次取净结石者,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引流胆汁,定时冲洗胆道,预防胆道感染。待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后,行LC术。取仰卧位,全身麻醉,于脐下缘行1 cm切口,插入Trocar,将气腹维持腹腔内压力为13 mmHg,确定腹腔内无黏连肠管后,将与胆囊黏连的网膜组织分离,并离断胆囊管,剥离胆囊床,确定无胆汁渗漏和创面无出血后,取出胆囊;在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取右上腹肋缘下切口进腹,探查胆囊和胆管,分离胆囊三角、胆总管和胆囊动脉,常规切除胆囊。切开胆总管,在胆道镜下取净结石,确定胆总管、肝管无结石残留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间断缝合胆总管,确定无出血后逐层缝合切口。两组均在术后常规禁食,并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处理。
1.3 血生化检测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北京艾威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
1.4 疼痛程度评估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在观察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93.6%(44/47),对照组为95.1%(39/4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术后24 h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48 h和72 h,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在术后7 d,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而脂肪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以往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多采用开腹手术,虽结石清除效果较好,但具有术中创口大、出血量多等缺点,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且开腹手术术后T管留置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5-7]。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LC、ERCP、和EST等已逐渐成为我院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量少等优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8-10]。本研究分析了采用LC、ERCP和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发现手术有效率高达93.6%,说明联合手术具有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对患者给予LC、ERCP、EST联合治疗,可促进术后恢复。通过ERCP可了解肝内胆管结石分布及胆管狭窄部位,明确手术范围,无需在术中切开胆总管,可缩短手术时间,并能减少对腹腔的干扰,并且在术中可通过鼻胆管注水检查有无胆漏,鼻胆管引流可预防术中胆漏的发生,且无需放置“T”管,有利于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进而可缩短术后禁食时间,促进术后恢复[11-13]。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LC、ERCP和EST联合治疗可减轻术后疼痛,这主要与该术式手术创伤小,且微创手术对胃肠道蠕动节律的影响较小,可避免术后肠内容物淤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断。胆结石患者因胰液瘀滞可能会导致血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另外,当肝脏功能受到损伤时,会导致其水平出现异常[14,15]。有研究指出,相比较开腹手术,微创手术可减轻手术操作对肝功能造成的损伤[16,17]。微创手术可减轻因胆汁外引流造成的生理功能及水电解质紊乱,且对腹腔内脏器的损伤较小,可减轻肝脏损伤[1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后血血脂肪酶水平高于对照组,而ALT和AST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另外,本研究发现,采用LC、ERCP、EST联合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该术式术后无需长期留置T管,且放置鼻胆引流管可减轻胆胰管内压,进而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9-21]。
综上所述,采用LC、ERCP和EST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可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患者肝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病例数相对较少,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倚,故后期需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探究采用LC、ERCP和EST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长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