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组教学与教研融合:“金课”打造的逻辑与机制

2021-09-20 11:48黄斌欢陈如珍
关键词:打造金课社会科学

黄斌欢 陈如珍

摘  要:如何打造“金课”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推动“金课”打造。在文化回应教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基于“双区建设”的重要选题和项目式研究,突出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深度参与和进组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指导,最终实现教研融合,达到多元育人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金课”打造过程中,主体参与性、载体的体系化、项目挑战度、任务驱动性是其核心要素,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凝聚师生共识、构建合理机制、协调师生关系以形成围绕“金课”塑造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金课”打造;进组教学;教研融合;社会科学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成为撬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杠杆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打造“金课”,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围绕如何突出优质教学和学生获得感,尤其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是目前讨论的中心议题。

与理工科等知识通用学科不同,社会科学的教育需要兼顾普遍性知识和地方本土性知识双重特点。2020年8月,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要求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这不仅仅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中“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也对社会科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总体要求。

为此,本文以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为例,围绕如何在社会科学教育中将国际前沿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进行深度结合进行了实践探索。项目以“将课程开在祖国大地上”为指向,以“文化回应教学”为理论基础,在社会科学教育中将本土知识和学科规范加以结合,达到育人成才的多重目的。

一、中国化社会学教育的基本背景

长期以来,深圳城市发展在经济领域一马当先,但是社会发展领域“欠账不断”。“双区建设”之下,社会发展问题被提到与经济发展一样重要的地步。深圳城市发展“双区建设”对社会治理人才的急迫要求,包括城市转型升级、城市治理、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社区治理、企业研发等等,政府、基层社区、企业和公益组织呼吁学校培养具有社会建设视野、掌握执行深度社会调查方法、能够回应社会实践和社会治理议题、能够在企业开展人机交互、社会统计工作的人才。这些任务,要求深圳大学培养出兼具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建设人才。对于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就是深圳的社会现实,这些具体问题,在以往的社会调查书本与课堂上皆付阙如,既让学生错失了深度学习的机会,亦使得深圳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得不到有效研究。

以往社会研究课堂强调的是科学词汇、价值中立,其知识体系脱胎于西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形态,所采用案例更与学生具体生活、社会发展现实没有紧密关系。基于这些体系的学习,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的概念体系,但是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社会研究的现实性和历史性,由此导致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社会学中国化需要将普适性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也就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并对学科知识体系及价值观进行反思的要求。

就此,“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其主张教师勿脱离学生和社会实践的复杂场景,而应了解学生行为所表示的文化意涵,以学生的活的母文化为桥梁,将学生母文化作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时的基本框架和文化背景基础,以此作为联结或解释主流文化的工具。经过多年发展,文化回应教学对于有效连接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可对当前高校课堂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结合实践进行有效创新不足这一弊端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作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创新的指导思想。

由此,深圳社会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深圳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将深圳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需要带入到真实的课堂讲授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深圳社会发展的现实,努力学习以解决深圳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建立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己任并作为担纲者的志向。

二、基于“双区建设”需要的探究式教学

(一)回应深圳城市定位,开展项目式教学

为转变传统教学学科化过重、实践性不足的缺陷,《社会调查方法》课程采用了文化回应教学的理念,将学生所处的文化体系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去思考深圳城市所面临的“双区建设”定位与要求、思考深圳社会发展所面对的真实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以这种项目学习作为课堂学习和人才培养的原材料,以此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相互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根据学生兴趣、社会发展实践需要、指导教师意见和企事业组织需求, 形成有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项目, 在规定时间内, 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研究、收集一手资料、自主撰写报告、完成项目、解决问题。

(二)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授课方式具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侧重讲授调查抽样的理论知识,将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转换成了理论教学,讲授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学生在教学中侧重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环节和基本形式,但难以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具体问题的应用分析。即便是现在部分课堂采用了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由于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导,这些论文的写作也大多数停留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地步,而较少进行深入挖掘。部分教师对个别学生的科研辅导尽管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例如科研竞赛、发表论文),但是其覆盖面有限,无法普及所有学生。

本项目结合深圳双区建设的要求,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密切关注转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改革。该课程充分发扬本课堂的性质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选题过程、研究设计、调查过程、研究执行、研究报告写作中,均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地作为研究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从学科基础知识和项目开展方向的引导的角度进行指导。

(三)评价方式和过程考核

本项目用实践主导、成果导向、综合评价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选课同学围绕选题组建研究团队,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以项目研究为核心,围绕项目研究过程诸多环节进行考察和评估。小组研究过程中,各成员需要提交选题报告、文献报告、项目建议书、资料收集汇编、最终报告等节点材料;同时,需要在开题、访谈提纲编写、资料收集过程、研究提纲制定、最终成果汇报等环节进行课堂展示。由于本课程采用了进组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每个研究项目组中全过程参与项目研究,对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的贡献非常熟悉。小组组会过程中,师生会围绕课题进行多轮次讨论,教师也会一直跟进小组研究开展过程,会对组内同学的项目参与程度和思考的深度做进一步评估。最终,结合期末闭卷考试的分值,对各位同学的成绩给出综合评价。

总体而言,过程主导、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评估选课同学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掌握有更为深入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有效回馈学习过程和研究进展。经过本课堂学习,社会学专业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能够独立执行社会研究,包括选题、撰写项目书、执行研究、撰写报告、修改发表等。此课堂对于后续类似社会政策、社区概论、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支社会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三、进组教学与教研融合:社会科学教育中的金课塑造路径

(一)进组教学,教研结合

项目在授课具体方式上,采用“进组教学、教研结合”的方式,更深入地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同时也以此保障授课教师的投入积极性。进组教学的方式能够让项目的完成进一步优质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将选题进一步提升,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包括亟待回应的现实问题、学术探究的前沿问题,避免学生将选题局限在自身熟悉的、有兴趣的研究领域

由于选题难度很大,单靠学生自身摸索无法将研究课题推向深度,这就需要老师在选题、设计、问题意识、提纲制定、写作等不同环节加强对每个具体研究的深度参与。学生所选主题包括深圳科技行业从业者的社会适应、深圳土地问题、大学体制、教育改革、社区营造、城市家庭育儿实践,以及疫情下的社区治理、城乡教育分化、线上直播经济,等等。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是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长期影响,指导学生走上研究道路或者确定长期研究的兴趣。由于这些问题都指向现实,学生相学习的过程从而也成为育人励志的过程,学生经由自主研究更深刻地体会到深圳城市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身的历史承当,增强自觉性,进一步增加中美贸易战、自主创新、城市发展等现实议题和自身学习之间的紧密关联。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采用进组教学的方式,让老师对课题项目的指导更为深入。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学生对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刻、高密度的观察和访谈,极大地锻炼了其独立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

在进组教学的指导下,教师根据学生项目进展的程度,在开题、制定研究提纲、开展访谈、观察、实验研究、撰写报告等关键节点和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一般交流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一次,一个项目正常交流3-5次,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一一讲解。以2020年的社会调查方法为例,选课学生45人,一共成立了10个研究小组,一门课结束,任课教师除了负责正常的72课时的教学过程之外,还投入了约1.5*10*4约60小时以组会形式开展的课后辅导工作。在微信群上,师生之间也会围绕研究的进展随时发起大量的讨论。在组会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题开展进行讨论,并从学术研究的积累和观察角度对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思路建议。教师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进入项目场景,获得自主学习的方向,并得到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将项目研究推向深入。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普遍对“进组教学”的教学方式普遍有良好的评价。

(二)实践导向,应用场景

在研究工具上,该课程与实践实务各界无缝衔接,采用最前沿的NVIVO、SPSS、STATA、科大讯飞等行业通用工具开展研究,让学生围绕现实问题深入地整理资料。仅2018、2019两个年级共120名学生成立了约25个课题组,深入访谈了约300人次,获得了超过300小时的访谈资料,整理成超过200万字的录音逐字稿。往往一个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普遍进行二十人次以上的深度访谈,这一过程让学生对研究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了深度的掌握。(見表1)

高密度、深层次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何谓社会调查方法、何谓社会学产生了诸多帮助。课程还根据学生选题,让学生围绕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调研、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议题,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 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从而完成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社会研究人才的初心。

(三)个性指导,深度成长

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成长”,核心是将讲好中国故事转化为课堂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训练实际场景。该课程充分发扬本课堂的性质特点,强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进行教学环节设计,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课程变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启动器,对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学生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社会研究方法实践训练。这种训练既是学生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结构掌握的必修过程,也是社会学核心实践技能“社会调查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授课教师不仅向学生讲述社会调查的基本技能和学科概念体系,更要求学生通过进行一项实际的社会研究,来真实地执行从而掌握这项技巧。

其次,在学生进行社会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作为中国建设者这一时代的自觉性和助推深圳打造“双区建设”使命感。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不能选择简单、便捷、一般化的题目,而是要真正的进入到社会场景中去选择重大课题,围绕国家社会发展重要选题、城市升级转型迫切问题、人民群众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要的方向来进行选题,并努力将这些选题来研究,对这些选题的研究升华、提炼到理论的高度。

其三,通过师生合作将这些研究推向专业的深度,进而掌握进行复杂问题研究的能力。学生所选择的题目包括:2016年围绕“共享经济”开展的共享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围绕网络舆论事件,比如“红黄蓝事件”、“反杀事件”等反转事件开展的网络生态与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规律的研究;2017年以后围绕中美贸易纷争、“中兴事件”、“华为事件”能开展的科技行业从业者、社会保障支持体系来研究;围绕深圳高等教育探索的院校组织与学习生态对比的实证研究;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家庭问题、现在城市家庭育儿问题、社区治理研究、“三和大神”的研究;2020年间,围绕疫情防控开展的社区能力的研究、在线教学线与线上教育鸿沟、援鄂医生护士口述史研究、中国抗议故事的叙事分析、疫情期间直播经济的研究等。这一培养过程突出专业性,要求学生突破束缚,结合所学社会学专业对社会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专业建议,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才进行有机结合。

第四,培养过程强调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无缝结合,为学生未来职业训练奠定基础。比如进行“三和大神现象”的研究的时候,学生们从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对活跃在深圳市龙华区的人群进行深入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消费开支、社会认同等状态,剖析这些年轻人陷入困境的个体和结构性的原因,挖掘并了解这些年轻群体为何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疫情期间,开展了关于社区能力的多点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小组分别选择广州、惠州、深圳、汕头、韶关等城市,在自己手身处的社区进行社会观察,访谈社区工作人员、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社区民众、志愿者和社工,剖析不同的社区疫情防控能力方面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改善社区管控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对社区治理和干群关系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这些研究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时代性与历史性,与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密切结合,都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记录历史印记的深刻案例。学生们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口述史、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诸多实证材料,能够极好的记录中国发展的历史印记,讲好中国故事,对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产生启迪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塑造其政治素养,明晰年轻人的历史担当,从而具有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四、多元培育:课堂与社会结合、课程与育人结合

(一)培养体系创新:多元培育,立体培养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社会学系围绕社会调查方法和项目式学习,搭建了完整的培养体系与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创新竞赛等实践类赛事;引导低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实验基金项目;学院组织了“深大社研”学术科研竞赛;鼓励优秀学生和教师合作写作论文投稿;鼓励优秀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短课、聚徒教学;等等。

在进组教学的模式下,学生项目研究质量普遍较高。2017年-2020年,依托该课堂成果为基础的研究项目,有3项获得深圳大学挑战杯校级奖励,3项获得省级创新创业竞赛立项并顺利结项,12项获得“深大社研”学术科研竞赛奖励,5项获得南山区大学生社会创新项目大赛、南山区“智惠民生”微事实大赛等实业界比赛。不少学生反馈该课堂所教授的社会调查方法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分支社会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长远影响。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研兴趣的培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师生合作创新:科教结合,教研相长

通过进组教学,学生得到了更深入的培养,普遍感到收获很大。而对于教师来说,进组教学虽然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同样可以获得回馈。由于以组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师育人过程同时成为科学研究过程,组内学生事实上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师生共同选题、教师参与下制定研究提纲、研究方案,所获得的研究素材和项目成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形成回馈。目前,课堂上师生合作写作的论文有三篇已经投稿修改,还有若干篇在写作当中。

总体而言,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增进师生互动,让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实际、对口,让学生的获得感更加明显。一方面,该课堂对增加学生科研氛围,培养更有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大幅增加,课堂发言讨论参与率达82%。学生不仅通过课堂获得了知识,还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访谈,锻炼了综合能力,产生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高密度、深层次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何谓社会调查方法、何谓社会学产生了诸多帮助。课程还根据学生选题,让学生围绕企业管理中的市场调研、工业设计中的人机交互议题,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管理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分析、客户拓展与维护等工作领域展开技能训练, 将服务领域从国家与政府拓展到社会与市场,从而完成本课程设计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社会研究人才的初心。(见表2)

(三)从学习到成长:立体化的育人效果

这一培养方式的效果是综合的。具体而言,学生的收获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们通过具体研究选题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比如学生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实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自己所选择的主题,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并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适当的方法,创造条件,完成采用这些方法所需要的基本的要求。

第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还需要大量阅读相应的研究文献,以学习如何撰写选题、进行研究对话、开展分析、进行反思,在其中掌握了創造性学习的方法,打造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思维的训练,熟悉了报告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入参与,培养了时代感和主体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有知识和科学的技能,更要求具备历史的主体感受,我们要求学生进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将自身的学习与社会发展需要、民众需要进行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塑造了历史责任感。

总而言之,本项目的训练使得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积极锻炼了学科知识体系,通过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丰富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产生了作为国家主人公所应具有的主体意识,避免掉入西方既定的价值关怀、价值预设中而丧失自我主体感。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也获得了对专业发展的科学认识,并促使他们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337(09):25-27.

[2]吴屹,胡冬梅,唐洁.一流本科建设视角下高校"金课"打造的实然与应然[J].教育现代化,2019,6(91):102-104.

[3]耿永志,赵小兰.实践"金课"的特质与推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8):19-22.

[4]新华网.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8-24)[2021-2-15].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8/24/c_1126407772.htm.

[5]Gay G.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29-36.

责任编辑  邱翔翔

*作者简介:黄斌欢,深圳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特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陈如珍,深圳市坪山区外国语学校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校体制、社会认知与大学教育形态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ZDZZ17002);深圳大学高水平大学二期建设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有效回应双区建设要求的社会科学教育创新:基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群的探索”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打造金课社会科学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打造生物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