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监护在2型糖尿病合并应用精神类药物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19 06:19:50黄雪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0期
关键词:监护类药物药学

黄雪婷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0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遗传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其发生不仅与患者本身的生理变化有关,同时还可由心理及相关的社会原因引起,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等症状[1]。

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的控制需采用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精神药物的使用将进一步引起血糖异常,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加之糖尿病本身的治疗也会导致某些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其重要[2]。药学监护是指临床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直接、更为专业的、有责任心的相关药物服务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应用精神类药物老年患者实施药物监护干预后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年龄不小于60岁;(2)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3)自愿参与本研究,对相关操作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3)存在意识障碍,不具正常沟通交流能力者。本研究相关操作符合伦理,经批准可以进行。根据患者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2),其中对照组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60-101岁,平均(73.82±5.49)岁;病程3-12年,平均(6.90±2.51)年。观察组患者男11例,女21例;年龄60-93岁,平均(71.93±4.69)岁;病程3-14年,平均(7.03±2.4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基础护理、血糖控制以及针对抑郁、焦虑症状给予精神类药物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物监护干预,具体为:(1)建立档案:患者入院当天,采用填表形式了解患者及其家属联系方式,医师给予问诊治疗,以了解患者病情,并根据表格内容和问诊结果建立用药档案。(2)知识宣教:为患者发放糖尿病手册,并根据手册内容、药品说明书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明确不适宜用药情况,叮嘱患者按照药品说明用药,如有问题,需与医师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为患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同时根据患者抑郁、焦虑程度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3)药师参照精神类药物药品说明书、糖尿病诊疗指南,对精神类药物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监护等方面,明确不适宜用药情况,临床药师与患者的医师沟通,调整治疗方案。(4)住院期间,通过系统化的药学问诊、医学查房、医嘱审核、药学监护等分级药学监护项目,于每日药学查房时进行,详细的监护措施见图1。(5)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提示:例如舍曲林+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舍曲林抑制CYP3A4药物代谢酶而抑制阿托伐他汀代谢,因此,易出现潜在不良反应风险,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提高,增加患者肝损伤和肌病的发生风险;帕罗西汀+奥氮平联合用药,两者均有抗毒蕈碱作用,潜在不良反应为,增加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帕罗西汀与二甲双胍等药物联合,帕罗西汀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需要注意患者出现低血糖风险;奥氮平易出血肝胆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转氨酶升高、迟发性运动障碍、肝功能异常加重等。(6)随访:患者出院后,建立微信群加强随访,并定期电话或者上门随访,对于患者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依据用药标准给出严谨的解决方案。两组患者均治疗半年。

图1 应用精神类药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分级药学监护项目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变化,并采用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情况,两量表得分均与患者抑郁或者焦虑程度呈正比。(2)用药不合理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后不合理用药率发生情况。(3)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如年龄、病程、血糖水平以及抑郁、焦虑评分等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比例、用药不合理率以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等采用例数或者率表示,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抑郁、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抑郁、焦虑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用药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用药不合理率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n(%)]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高发的慢性疾病,其容易并发心血管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和免疫力明显下降,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3]。2型糖尿病需常年服药,这将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引发抑郁等精神类疾病,而精神类药物的使用也将导致患者糖耐量异常,从而给患血糖的控制增加难度[4-5],因此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血糖控制的效果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难题。

药学监护是指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药剂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直接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的一种干预模式,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错误用药习惯,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6-7]。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提高,说明药学监护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应用精神类药物老年患者的药物疗效。药学监护综合了疾病健康宣教、饮食运动指导、心理护理以及详细的用药指导服务,同时加强了出院后的随访工作,将监护工作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并加强了各种药物使用的监护作用,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对用药进行调整,对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起到协同作用,可保证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得到明显改善[8-9]。而对于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加强了对患者的关注,为患者提供更加详细的用药知识,使患者对整个用药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保证了药物的正确使用,从而保证了药物的治疗效果[10-11]。另外,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用药不合理率与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降低,说明药物监护可以提升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药剂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给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了患者的配合度,使其谨遵医嘱,纠正了不合理用药、自主停药等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增加药学监护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能够减少医师们不合理用药发生的概率,进而降低了不合理用药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12]。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合并应用精神类药物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增加药物监护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监护类药物药学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2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药学进展(2014年3期)2014-03-20 16: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