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山东日照 276800
焦虑症是现今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精神科疾病,一般可分为急性焦虑症与慢性焦虑症。 此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其发病原因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以及家庭遗传等。 一旦患有焦虑症,往往会出现无因由的紧张、心慌、手抖、出汗以及坐立不安等症状,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且可能影响患者及其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速,工作与学习压力的增加,使得此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不但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不小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2]。当前对于焦虑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但其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在疾病治疗的同时, 有必要对其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该案抽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78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护理效果加以观察。 现报道如下。
抽取该院收治的78 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符合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中有关焦虑症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最终确诊为焦虑症。 排除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配合度差、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按住院前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基础组与干预组。 基础组39 例,男性22 例,女性17 例;年龄21~69 岁,平均(43.8±6.2)岁;病程最长2~11年,平均(5.9±2.4)年;病情程度:11 例轻度,19 例中度,9 例重度;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8 例,高中10 例,大专及其以上21 例。 干预组39 例,男性19 例,女性20 例;年龄22~67 岁,平均(42.5±6.1)岁;病程3~12年,平均(6.2±2.1)年;病情程度:13 例轻度,16 例中度,10例重度;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9 例,高中12 例,大专及其以上18 例。 对比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所选病例均得到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同时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其中,基础组患者予以常规基础护理,即为患者准备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对患者予以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告知其在治疗期间需注意的相关事项等。 在此基础上,干预组患者实施亲情护理,主要内容有:①环境支持:护理人员为患者准备舒适的病房环境,在患者入院前需对病房环境进行清扫,定期开窗通风,在室内放置各种绿植;患者入院时,允许其在病房内摆放1~2 件自身物品,如寝具、照片等。 在与患者互动时,了解其喜好并据此为其布置个性化的病房, 如沙发、书籍、报纸等,以消除患者对病房的陌生感与排斥感,从而使其在医院内得到更好的休息。 ②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保持较好的耐心与较强的责任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且以各种非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等)不断的鼓励患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从而有助于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定期组织讲座,且号召患者亲朋参与其中,以此提升其对患者疾病的认知水平,继而促使其能以更积极、更耐心、更包容的态度面对患者,并与其开展良好的交流、互动,同时多关心、多陪伴患者,使患者切实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最终达到缓解其不良情绪的目的。 ③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可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且为其提供一个可尽情宣泄情绪的环境或场所。 护理人员可组织患者参与集体活动,使其与其他患者相互交流,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从而纾解其内心的压力。
①焦虑情绪改善情况评估: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加以评估。此评分的分界值是50 分,>50 分即说明存在焦虑症状,且分值越高,表明其焦虑症状越严重[3-4]。
②护理满意度情况评估: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加以判定。该表分值在0~100 分之间,将其分为3 个等级,即十分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分值分别为85~100分、60~84 分、0~59 分。满意度等于十分满意率与较为满意率之和。
③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量表),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 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该量表主要包含4 个方面,即社会关系、环境、心理、生理,每个方面的分值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 评分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 评分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值 P 值基础组(n=39)干预组(n=39)t 值P 值74.36±3.25 74.41±3.59 0.065>0.05 65.38±3.62 56.84±2.55 12.044<0.05 11.528 24.918<0.05<0.05
干预后, 基础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6.9%,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9%;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社会关系、环境、心理、生理等得分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社会关系、环境、心理、生理等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干预组的社会关系、环境、心理、生理等得分明显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 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WHOQOL-BREF 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干预前相比,P<0.05;②与基础组干预后2 个月后相比,t=6.907、10.193、8.818、10.928,P<0.05
组别时间社会关系环境心理 生理基础组(n=39)干预组(n=39)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66.2±4.7(74.9±4.8)①65.5±4.4(85.6±8.4)①②65.2±3.9(72.6±5.7)①65.7±4.1(88.5±7.9)①②66.7±4.5(73.9±5.9)①67.3±3.8(86.4±6.6)①②66.9±5.4(72.3±5.5)①67.5±4.8(87.2±6.5)①②
在当前生活节奏日益加速,工作及学习压力日益增长的社会背景下,焦虑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焦虑症患者不但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且将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5]。一般可采用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焦虑症,以改善其不良情绪。 但在治疗的同时,还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与之相配合,以便在一定程度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临床上通常是采取常规护理,但其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该种护理模式常常忽略患者的心理, 无法更深层次的缓解其情绪[6]。 因此,强化对焦虑症患者护理模式的研究,是现今临床上所必须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诸多研究表明[7-9]:对焦虑症患者采取亲情护理,可获得比较好的护理效果。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坚持 “以患者为中心”,并将其视作亲人,从亲人的角度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更好的缓解其不良情绪;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引导,鼓励其多关心、多支持患者,使其切实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继而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治疗,最终实现治疗效果的提升。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主动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减轻其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可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按照患者喜爱摆放物品,使用气味较小的消毒剂,以消除其对医院的排斥感,从而更安心的在医院接受治疗[10]。 除此之外,焦虑症患者因疾病所引发的症状,致使其和亲友之间的交流会明显减少,而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其病情的发展。因此,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家属交流,向其介绍有关焦虑症的知识,并说明家属在患者疾病治疗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引起家属的重视[11]。 通过对家属的有效引导,使其意识到焦虑症并非是患者个人的事情,可能与家庭有关,继而促使家属多多反思,并增加其与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对患者实施亲情护理, 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怀与鼓励,消除其害怕、恐惧、不安等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该研究中,采取亲情护理的干预组患者,其干预后的SAS 评分优于干预前及基础组干预后, 差异显著;这说明对焦虑症患者予以亲情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此外,在护理满意度方面94.9% vs 76.9%,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基础组(P<0.05);由此表明干预组所用护理方案,对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上,可起到积极作用。该研究结果与芦仪[12]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在其研究中58 例焦虑症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亲情护理,58 例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前一组患者护理后的SAS 评分(28.3±5.2)分明显低于护理前(52.5±6.1)分,且低于后一组护理后(35.7±6.1) 分; 同时, 前一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55%)高于后一组(82.76%)(P<0.05)。
综上所述,对焦虑症患者予以亲情护理,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不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护理方案。